第364章 孫氏叛衛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176
  本年冬天,衛國卿士孫林夫因害怕受到迫害而叛逃到了晉國。

  衛國的孫氏起源於衛武公,是衛國的老牌望族。孫林父是衛武公的五世孫,孫氏與衛侯的恩怨還要追溯到孫良父與衛穆公時期。

  孫良父是衛國上卿、三朝元老,他縱橫捭闔三十餘年,建立了卓著的功勳和巨大的勢力。孫良父同時也是個高傲且不能忍受屈辱的人,他在受到齊頃公戲弄後就一直尋找機會報仇,他不停地慫恿衛穆公聯晉伐齊;但衛穆公在對齊態度上與孫良父完全相左。

  魯成公二年,齊頃公率軍進攻魯國。孫良父搬出盟書來要挾衛穆公,衛穆公不得已才下令出師救魯。

  但是那次行動雖然挽救了魯國,卻使衛軍損失慘重。衛軍戰敗後,孫良父沒有回國複命,也沒有派人請示衛成公,而是擅自跑到晉國去請師。這個行為在衛人看來屬於大不敬,極大地冒犯了君主的權威。從此時開始,衛穆公便對孫良父產生了極大的憎惡之情。

  衛穆公想要處罰孫良父,但是他沒有來得及采取行動便在當年去世,繼任者衛定公考慮到短時期內沒有實力與孫良父對抗,隻好對著他堆出一副笑容,同時也在慢慢等待時機。

  本年夏天,孫良父去世了。衛定公將石稷升為上卿,又任命孫良父的兒子孫林父為下卿。孫林父不但繼承了先父的祿位,也繼承了他那傲慢偏執的性格;衛定公眼裏不揉沙子,結果父輩結下的仇怨和衝突便在後輩之間爆發了。

  秋天,衛定公開始對孫氏秋後算賬,他暗中指使幾個大夫提出一項關於對齊、衛“新築之戰”進行調查的議案,矛頭直指孫氏父子(孫林父當時也在軍中)。

  大夫們提出的議案當天就被通過了,衛定公馬上指示司寇署著手調查。孫氏的政敵們見扳倒孫林父的時機到來,立即一哄而上,紛紛對孫氏父子做出的各種侵犯軍法的行為予以檢舉揭發。

  衛定公想知道父子倆都幹過什麽壞事,結果他看著不斷報上來的材料不禁感到心驚肉跳。

  孫氏安插在衛定公身邊的線人則不定時地把宮裏的壞消息傳出來。事態一天比一天嚴重,孫林父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沉重。

  終於在某一天,報信的人說,衛侯看了最新報告後直接把竹簡甩出窗子,並且砸碎了很多瓶瓶罐罐,他還叫嚷著說,他明天就把國家的名字從“衛國”改成“孫國”。

  但是,這份把衛成公氣得暴跳如雷的報告記述的並非什麽新鮮事,而是一件眾所周知的事。原來新築大夫救孫良父有功,衛穆公便打算賞賜給他一塊土地,但是大夫沒有接受,而是請求允許他用“曲懸”的規格布置自己家中的正廳,並在馬的前額裝飾特定的飾物。

  周禮規定,天子正堂的四壁都可以懸掛樂器,被稱為“宮懸”;諸侯隻許東西北三麵懸掛,被稱為“曲懸”;大夫掛兩麵,士掛一麵。

  因此新諸大夫的行為就是僭越、就是把自己當成諸侯了。衛穆公考慮到能省一大片土地,於是滿足了那個綠豆小官員的虛榮心。

  但是不久孫良父又冒出來了,他說小城官員都可設置曲懸,他堂堂上卿因何不可?衛穆公實在找不出理由拒絕他,也隻好準許了。

  以上事實陳述完畢,揭發者隨即開始攻擊孫良僭越禮製、有取衛侯而代之的不臣之心;並稱孫良父雖死,但是曲懸還擺在孫府,孫林夫並沒有恢複原狀;所以他也繼承了父親的野心。

  孫林父大為恐懼,當晚就化妝成普通人獨自逃走了。他逃到晉國,把自己的封邑(戚地)獻給晉景公。戚在今河南濮陽北,城市繁華,地大而富;它不獨為衛國重地,還是中原要樞。

  為解決孫林父叛逃留下的後遺症,衛定公親自去見晉景公,他把晉國君臣賄賂個遍,然後請求晉人把戚地還給衛國。

  晉景公私下對韓厥說:“要不是看在戚的分量上,寡人才懶得收留孫氏呢!把戚還給衛國,要孫氏還有何用?”

  韓厥說:“為了一個臣子觸怒一個君主,不明;為了一座城市失去一個國家,不智。君侯如果得到衛國人的擁戴,衛國的哪座城市不是晉國的邊邑?何必為了戚邑與整個衛國結怨?”

  晉景公這才舒展眉頭,高高興興地把土地還給衛國。

  魯成公八年(BC583)春,欒書在晉國的一次禦前會議上說:“前年我軍救鄭之時,蔡人竟敢與我為敵。針對蔡人的敵對行為,不可不進行報複。”

  大夫們都舉手讚成,晉景公便命欒書侵蔡。欒書率領中軍攻陷了蔡國的兩個邊邑,然後轉而侵楚。這是楚國本土第一次遭受晉軍入侵,晉人在行動中俘獲了楚國的一位大夫。

  鄭軍也參加了本次軍事行動。軍隊在途經許國郊外時,指揮官公子騑意外發現許國那個老冤家竟沒對自己做出任何防備。

  公子騑說:“哎!許人眼中根本沒有咱們那!我們得幫許人治治眼睛!”

  軍士們聽道這句話,頓時感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和輕視。鄭人火冒三丈,亂哄哄地衝到城下。許人大吃一驚,手忙腳亂地關閉城門,卻把無數國人關在門外;這些不走運的人便成了許人懶散大意的犧牲品。

  關於晉景公強迫魯國將汾陽之地割讓給齊國的事,前麵已經寫過,在此不做贅述。晉人的這個行為在華夏聯盟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劇烈的政治地震。

  諸侯們認為,但凡一個心智正常的君主都不會做出如此愚蠢丟人的決定,更何況是擁有六軍十二卿士的華夏盟主。

  “是晉侯昏聵了?是晉國變弱了?還是華夏要變天了?”諸如此類的猜想在諸侯間被不斷議論著。但是消息靈通人士都認為是晉景公變得老而昏聵了。

  欒書雖然貴為上卿,可是晉景公更願意征求三郤的意見,原因是他們的話“甚合上意”,他們的行為“皆為利君”。三郤把晉景公擺弄得舒舒服服,欒書雖然貴為上卿,三郤卻通過控製君主的思想控製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