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吳國崛起 緣於巫臣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3149
  魯成公七年(BC584)王正月,魯國開始為將要舉行的郊祭做準備。魯成公親自到養牛場去,為郊祭挑選犧牲。犧牲被選中後,就被牽到一處溫暖幹燥之地單獨喂養。

  過了幾天,養牛的小吏發現牛角被鼷鼠啃出了幾個豁口。犧牲身體出現瑕疵就不能用於獻祭了。魯人經占卜後又選了一頭牛,但是牛角又被淘氣的鼷鼠磕壞了,所以這一年的郊祭就沒有用牛獻祭。

  本年是春秋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因為就在這一年,對吳國人的詳細記載首次出現在春秋史冊中。

  吳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周武王(或周成王)進行大分封之時。

  當年,周太王(公亶父)打算立第三個兒子季曆為繼承人,又不想使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對季曆構成威脅,於是命太伯和虞仲帶著軍隊和一支移民到今山西陸平建立了古虞國。

  太伯成為虞國的開國君主,但是他沒有後代,他便立兄弟虞仲為繼承人。

  周朝建立後,周天子從虞仲的後人中選出一人,將他封到姑蘇,為子爵,國號句吳。當時華夏地區和南方遍布著夏商時期建立的方國,越國是其中一個強國,而吳國的地理位置正處於越國北上的必經之路上,因此周人封建吳國的用意十分耐人尋味。

  當時的姑蘇處於東南的荒蠻之地,五百裏內沒有國家,隻有大小不一的部落。句吳東臨大海,西望群舒,南有錢塘江做為天塹,北麵是徐、郯等國。吳國氣候濕熱,水係縱橫、物產豐富;人民斷發文身、勇猛彪悍、生活安逸。

  周王室就像一個風流浪蕩、四處留情的公子哥,在姑蘇種下一顆種子後就把它遺忘了。數百年來由於道路不通、地緣政治和戰略方向的問題,吳國和王室基本上斷絕了來往,成為王室天威和恩澤無法所及的失落之國。

  吳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開化,當初華夏人把楚人當成“蠻夷”,楚國人卻把吳人當成“蠻夷”,華夏人則視吳國為蠻夷中的蠻夷。但是吳國公室不是不遵周禮,而是因為無法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不知周禮為何物。

  由於周邊沒有強敵,所以吳國沒有強大的軍隊和統一的裝備;吳國人不養馬,所以沒有戰車而隻有步兵。但是吳國的造船技術相當發達,水軍在附近那片兒所向披靡。由於氣候炎熱,士兵們也不穿戴甲胄,通常赤著上身作戰。

  就是這樣一個無拘無束的國家,一直享受了四百多年的大和平,這四百年間也沒有留下什麽曆史痕跡。直到魯宣公八年(BC601),吳國的名字才首次出現在《左傳》中:就在那一年,吳、楚、越三國君主在巢湖附近舉行會麵並訂立了盟約。

  魯成公六年,吳子壽夢即位,成為吳國曆史上序位不詳的第多少代國君。於是在春秋中前期(如果將春秋二百七十年分為前、中、後三期,那麽從魯宣公二十八年到魯襄公三十一年的九十年相當於春秋中期),吳國與華夏的民間接觸逐漸變得頻繁密切起來。

  壽夢的父親名叫“去齊”,去齊在位時便開始製定和執行國家擴張戰略,這種擴張在初始階段也就是采取聚眾鬥毆的方式,對周邊的小部落大打出手,迫使其屈服或者遷移。通過十幾年的械鬥,吳國的領土麵積擴大了數倍,成為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

  去齊又派人到華夏國家去請一些有學識的人回來,向他們討教華夏的曆史和文化。吳國人對燦爛的華夏文明羨慕不已,但是這種交流隻限於民間,吳國公室一直沒有派使與華夏諸侯取得聯係,這或許是因為吳人自卑,或許是因為吳人自大。

  本年春天,壽夢終於決定用侵略的方式打開通往華夏的大門。他率軍北上進攻郯國,郯國位於今山東郯城附近,子爵,是少昊的後裔。小小的郯國公室奢靡,人民疲敝,內無強兵,外無援軍,很快便放棄抵抗,向吳人求和了。

  季文子說:“中國不振旅,使得蠻夷入侵,而華夏竟然不能幫助郯國抗擊外敵!這就是盟主不善啊!《詩經》說:‘不吊昊天,亂靡有定。’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盟主不善,盟國哪能不遭受苦難?國家亡無日矣!”從此魯國開始加強守備,以抵禦外敵。當時有人說:“知道恐懼並采取措施,國家就不會滅亡了。”

  對於吳國北侵,晉國人則表現出漠不關心、甚至放任的態度;而且晉景公不但沒有將吳國當成危害華夏的敵人,反而在本年向吳國派出使者,開始大力幫助吳國發展軍備。這位使者就是叛逃到晉國的楚國大夫——申公巫臣。

  其中的緣故還要從子重、子反迫害申公巫臣的家族說起。原來楚國使宋國屈服之後,子重自以為建立大功,便向楚莊王請求,希望楚莊王能將申縣和呂縣賞賜給他。

  楚莊王本來已經同意了,但是屈巫說:“不可。申和呂曆來為王室所有,承擔著中軍王卒的軍賦;兩地還是國家的北方門戶,負有防禦敵人南侵的重任。如果將其賞給大臣,王室就失去了對兩地的控製;晉、鄭兩國軍隊必將穿過申、呂,直達漢水。”

  楚莊王因此收回成命,改用其他城邑做為對子重的賞賜。子重從此對屈巫懷恨在心。

  子重和子反是楚莊王最為信任和依靠的兄弟,但是在這對兄弟之間卻存在著很深的隔閡。子重性情內斂、遇事沉穩、喜怒不形於色,而子反性格張揚、行事急躁、喜歡掩人而上。

  子反還是下大夫時就無所顧忌地一級一級掩上去;當他位居大司馬時,他就專掩令尹子重了。在旁人看起來,子重對於子反做出的冒犯舉動似乎並不在意;但是子反想做的事,如果得不到子重的支持則很難做成。

  在兄弟不和的情況下,屈巫的家族還可以暫時得到安全;但是後來子重也動了殺心,所以慘劇就無法避免地發生了。

  屈巫與苗賁皇不同,他既沒有罪,對楚人也沒有仇恨。屈巫雖然也為新主效力,但是不願意做有損楚國的事情。

  後來皇戌跟隨鄭悼公到楚國參加與許國的訴訟,結果鄭國人敗訴,皇戌被楚人扣留。子反感到機會來了,他便暗中要求皇戌向子重“揭發”巫臣對楚國犯下的種種罪行。皇戌在對方的威逼利誘下作了偽證。

  子重怒,立即上報楚共王;楚共王大怒,命子重調查此案。子重此時又記起舊恨,由於恨屋及烏,他就把與屈巫的族人和親友都扣上“間諜”、“楚奸”帽子。楚共王受到了蒙蔽,便命子重全權處理此事。

  本年夏天,子重、子反和王子羆盡殺巫臣一黨,罹難者包括清尹弗忌、子閻、子蕩、黑要等人;凶手們搶劫並瓜分了受害者的全部財產。

  這場大屠殺將屈巫徹底推向楚國的對立麵。暴行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並給楚國帶來巨大的惡果:它直接導致了吳國的崛起,使楚國的社稷幾乎毀在吳國手裏。

  屈巫懷著最大的憤怒給兩名劊子手寫了一封信,信中內容相當簡短:“你們以讒慝貪婪侍奉君王,屠殺無辜之人,我定將使你們疲於奔命而死!”

  然後屈巫就去見晉景公說:“楚國有方城山為城,漢水為池;即便是齊桓公統領的華夏聯軍也不敢進攻方城山。楚國的重甲在北而軟腹在東,東方地勢開闊,江漢淮水之間散布著群舒等眾多小國,一盤散沙,無法對楚國構成威脅,所以楚國從來沒有把東方人放在眼裏。

  “但是,臣曾到過東海的句吳,它的開國君主是周太王次子虞仲之後。吳國盛產魚鹽、國力強大,吳人斷發文身、民風強悍。不過吳國數百年來地處句蠻之地,與華夏隔絕,雖獨大一方,卻既不夠開化,也不擅長軍事。所以臣請求出使吳國,對吳人施以教化,幫助其發展武備,以削弱楚國。”

  晉景公大喜,馬上就把他派到吳國去了。

  壽夢得知巫臣出使的目的,不禁失聲叫道:“上天助我!”,他與晉人一拍即合,迅速與晉國建立了同盟關係。晉國從此源源不斷地向吳國派出各種工匠,工匠們向吳國人傳授製作戰車兵甲的技藝;晉景公又派出戰車三十乘及隨車軍士,幫助吳國培養軍官、訓練士卒。晉人教授吳人駕駛戰車,教導吳人使用戰陣,教唆吳人挑戰楚國權威。

  巫臣命兒子狐庸做為兩國的聯絡官,全權負責對吳事務。不久吳國開始伐楚,伐徐、伐巢;子重不得不奔命救徐。馬陵盟會之後,吳軍攻陷州來,子重被迫率軍從鄭國趕去相救。子重,子反一年之中往返七次奔命以抗擊吳軍。蠻夷小國臣服於楚國者,吳國各個擊破,都將他們奪去。至此,吳國開始迅速壯大,成為與華夏諸侯平起平坐的東南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