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若敖氏之難(八)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1612
  鄧縣被收複了,聯軍開始搜集船隻準備過江。鬥皇率軍向鄢水南岸的潘尪軍發動突襲,將那幫樣子貨打得落花流水。鬥皇的意圖隻在於突圍而不在殺傷,這才沒把敵人趕盡殺絕。

  戰鬥結束後,鬥皇率軍乘船繼續沿鄢水而下,占領了防守空虛的鄀邑渡口,然後便東渡漢水。王師則距離叛亂者三天的路程。鬥皇在隨、唐斥候們驚異的注視下,堂而皇之地北上而去。

  再向前行便是申公巫臣設置的防線。這條防線有些長,巫臣沒有力量進行全麵防守;所以他在沿線上修建了很多瞭望塔,然後建立了幾個據點,把軍隊安置在據點裏。

  鬥皇派出一支餌兵打著自己的旗號去進攻最西端的據點,結果就把全部兵力吸引到西麵去了。他率主力從防守薄弱的東端突圍,就這樣迅速突破防線。叛逃者一路日夜兼程,終於來到了晉國。

  晉成公大喜過望,他將苗邑封給鬥皇,鬥皇便在封邑收容離散的族人。後來他以父親的字為氏,所以史書又稱他為“賁皇”或“苗賁皇”。

  苗賁皇在晉國政壇上一直比較活躍,他參加過晉齊“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他憎恨楚王,卻不是那種極端的反楚分子,也沒做出積極傷害楚國的行為。苗賁皇和他的兩個難兄難弟、屈巫和伍員比起來,簡直就是楚國的天使。

  盡管苗賁皇是個傑出的智囊,也為晉公室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晉國政壇上從來都是人才濟濟,所以他就顯得不是那麽出眾了。作為一個羈旅大夫,鬥皇雖然沒有象伍子胥那樣撼動天地,但是得到了善終。

  春秋時期,楚國王室內部鬥爭曆來激烈而殘酷,君臣相殺、兄弟反目、大夫互殘的事件屢有發生,受到迫害的貴族被迫出逃。他們流亡的首選國家就是晉國,所以當時流傳著一句俗語“雖楚有才,實為晉用”。但是晉人逃到楚國的卻是鳳毛麟角(大概隻有伯宗的兒子伯州犁)。楚人的到來極大地提高了晉國的競爭力,也嚴重地削弱了楚國的實力。

  到了春秋中後期,楚國實際上就是毀在屈巫和伍員兩個楚人手中。

  王師戰勝了叛軍,若敖氏的災難卻沒有完結。楚莊王發布敕令徹底清除若敖氏在楚國的痕跡,若敖氏慘遭屠戮,楚國百年第一強族瀕臨滅亡。

  與若敖氏有關係的人也要接受甄別,每天都有大批人被捕殺,包括被“甄別”出來的無辜的人。主辦官員們又開始借機清除異己,敲詐勒索,就像以前曆次戡亂一樣。

  受到牽連的還有那些曾對伯棼阿諛奉承的人。這是一些連被阿諛者都非常討厭的人,結果他們在伯棼活著的時候沒沾到光,死後卻跟著他一同遭殃。楚莊王明知道他們無辜但還是睜隻眼閉隻眼把他們幹掉了,因為他實在找不出更好的時機和借口來清除這些人渣。

  正當若敖氏四散逃難時,一位品行高貴、地位顯赫的若敖氏大夫卻不懼死亡,大義凜然回到郢都,他就是鬥般的兒子箴尹(諫官)鬥克黃。

  鬥般臨死前催促鬥克黃離開楚國,但是他沒有服從先父的命令。鬥克黃想解開父親被殺的秘密,但不久就遭遇了若敖氏之亂。

  王師與若敖氏在漢北激戰時,鬥克黃正在齊國執行外交任務。他在返國途中聽到了若敖氏被滅族的慘事。朋友們都勸他應當馬上逃走、不要自投羅網。但是鬥克黃說:“背棄了君王的命令,誰又能接納我呢?君王如天,我能逃到天外去嗎?”

  鬥克黃手握符節進入郢都,那些瞪裂雙眼恨不得翻遍城市每個角落的賞金獵人卻沒人敢抓捕他。鬥克黃向楚莊王複命後就摘下禮冠、脫去朝服,到司敗府自首去了。司敗也不敢“收留”他,於是向楚莊王請示。

  楚莊王被鬥克黃的忠貞所震撼,他感歎道:“如果連忠貞之人都要受到懲罰,不穀得殘暴到什麽程度?要是連子文的祭祀都要斷絕,楚國還有誰肯為善呢!”楚莊王親自到司敗府把鬥克黃接出來,對他說:“回到你的官署去吧!你獲得了重生,就改名叫‘生’吧!”

  若敖氏從此一蹶不振,但是仍然沒有退出楚國的曆史舞台。鬥氏在楚靈王時期竟然東山再起,大有恢複祖先偉業的威勢;但無奈的是,家族中又出了一位鬥椒式的人物,氏族受到牽連又遭受了滅頂之災。

  而正當鬥氏安於命運之時,上天又開始眷顧它了……真是造化不定,世事無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