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令尹子上之難(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1917
  陽處父冥思苦想設計了一條詭計,他把使者派到對岸去下戰書;陽處父在出使楚國時與子上私交不錯,順便又送給對方一柄寶劍。

  子上打開戰書,看到上麵寫到:“我聽說:‘文不犯順,武不違敵。’如果夫子想要進攻,我方立即後撤三十裏,貴方濟水列陣;否則貴方退師,我方濟水。是遲是早,全由您來做主;曝師費財、虛耗時日,對誰都沒有益處。”

  子上走出營帳,登高眺望,看見對岸的陽處父站在戰車上、麵向楚營,好像在等待自己的回答。子上回到帳中,準備渡河應戰。

  但是大孫伯(成大心)提醒他說:“晉人多詐,如果趁我軍渡過一半時發動進攻,我軍必敗,到時您將追悔莫及。不如我方後撤,等待敵人來進攻。”

  子上確實不敢再次遭遇失敗,他采納大孫伯的意見,寫了回信。

  子上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他最終卻為正確的抉擇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陽處父看完子上的戰書就把它藏起來,戰書的內容除了幾名高級將領沒有其他人知曉。楚使離開後,陽處父來到軍營中央,登上高台向將士們宣布,楚軍已經同意過河作戰,晉軍明天中午開始後撤,給敵人空出列陣的場地。而在泜水對岸,子上也發布了同樣性質的命令,隻不過後撤時間是當天晚上。

  第二天清晨,晉人驚訝地發現楚軍已經連夜撤走,隻留下一片狼藉之地。陽處父沿著河岸巡視一番,繼而得意地宣布:“楚師已經逃走了!我們勝利了!”然後就帶著晉軍耀武揚威地回國了。

  楚軍在三十裏外幹等了兩天,兩天後斥候報告說晉軍已經回師了,子上點頭說道:“晉人果然無信!”隨即也下令撤軍了。

  楚國這次出師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在與晉國的對抗中也沒有處於下風。子上滿心歡喜地把信使派到郢都去報捷,自己則領著軍隊緩緩前行。

  楚成王接到捷報也很興奮,馬上下令為子上舉行凱旋儀式。但是太子商臣當即阻止他說:“鬥勃有罪,不但不該受賞,而且應當處死。”

  接下來,商臣給子上列出四大罪狀:一、戰敗;二、受賄;三、逃敵;四、辱國。

  商臣說:“鬥勃以優勢兵力進攻鄭國,結果卻連子瑕的命都沒有保住,使我國失去了對鄭國控製的可能性。想想他在出征前的態度,誰能相信他不是故意敗壞君王和大夫們的計劃,不是挾私報複?他為了給自己出口惡氣,竟然大毀國體,乃是極大的奸邪之人。

  “去年陽處父訪楚之時,鬥勃就與他勾勾搭搭。泜水之役時,我軍兵強糧足,結果鬥勃收了陽處父的一柄劍,又假稱‘懼怕晉人使詐’,這才逃避敵人,令楚國蒙羞。

  “鬥勃作為楚國上卿,擔負著光複天威的重大使命;楚國上下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盼望他血洗國恥。但是他置王命、民意、先大夫(子玉)的遺願於不顧,指揮不力,貪圖小利,畏懼強敵,這樣的人如果不殺,大楚將亡國無日!”

  商臣的弟弟王子職立即站出來反駁道:“區區一柄劍算什麽賄賂?鬥勃身為楚國上卿,什麽寶物沒有見過?況且他也還禮了。再有,鬥勃已經位極人臣,職位不能再高,權力不能再重,榮寵不能再加,受賄逃敵對他有什麽好處?他還有什麽必要做出些蠢事,借此引起大夫們的指責、並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危險?”

  商臣說:“那就不僅是受賄,而且是通敵了!”他轉身又對楚成王說:“職的疑問也是一些大夫的疑問,但是君王一定還記得先令尹王子善幹的事情。”

  一提起王子善的名字、楚成王就恨得牙根癢癢,而且逃敵是楚人不可觸碰的底線。楚成王心裏發生了動搖,但是沒有當場作出決定。

  在餘下的幾天裏,楚成王為如何處置子上左右為難,而商臣已經明裏暗裏把國人的情緒挑動起來了。國人以最淳樸的感情把子上當成了賣國賊,無休無止地咒罵他;人們希望當初在連穀城裏吊死的是他,說他應當給在城濮之戰中捐軀的申息子弟陪葬,國人甚至圍攻了他的家宅,毆打他的家臣。

  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已經沒有人能夠挽回局勢了。於是就在楚軍凱旋入城的那一天,楚成王下令逮捕並處死了令尹子上。那位毫無私心、一心為國的最高軍政長官,就死在惡人的誣陷和民眾的無知之下。

  至於商臣為什麽要置子上於死地而後快,原因將在後麵敘述。

  這一年冬天,魯僖公出訪齊國,同時對齊國遭到北狄侵犯表示慰問。魯僖公回國之後便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魯僖公死後,太子興即位,是為魯文公。

  魯僖公執政期間,魯國國內呈現出了難得的、長時間的和平穩定局麵;對外也沒有發生過重大的戰爭行為。

  公子友在世時,季氏一支獨大;公子友去世後,權力便在各大氏族中被重新分配:魯僖公的同母兄弟公子遂(東門襄仲)很快成為魯國的實權人物;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叔牙的兒子公孫茲行完冠禮後都被任命為大夫;公子友的嫡長子先於他病故,孫子季孫行父(季文子)在他去世時年齡尚幼,所以到魯僖公季年之時才擔任公職。從那時起,魯國的三桓集團才再次走上魯國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