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崤之戰(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276
  冬十二月末一個陰雲密布的早晨,秦軍在都城東門外集結完畢。秦穆公和大夫們為將士們壯行。蹇叔突然從大夫的行列裏跑出來,徑自跑進軍陣。他抱著西乞術嚎啕大哭:“兒子啊!我能見你們出師,卻不能看見你們回來了!”軍士齊刷刷把目光對準那個呼天搶地的老大夫,西乞術呆若木雞,既不敢擁抱他,也不敢推開他。

  秦穆公再也無法忍受蹇叔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晦氣,不禁脫口而出:“你這個老(而不死的)家夥!你懂什麽!你要是隻活到普通人的歲數,墳墓上的樹都有三尺粗細了!”

  蹇叔絲毫不理會秦穆公的嗬斥,繼續哭道:“晉軍一定會在崤山地帶阻擊秦師。崤山有兩座大陵,南陵是夏後皋(夏代第十五位君主)的墓地,北陵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死在其間,到時候我會去那裏收斂你的屍骸。”

  西乞術無奈地掙脫了父親的雙臂,秦軍將士懷著複雜的心情、在蹇叔不祥的哭聲中向東進發。

  秦軍南渡渭水,穿過桃林塞和崤山隘道,在第二年春天某日到達東周郊外。王室最後一次與秦軍打交道還是一百四十年前周平王東遷之時。百餘年間,東周人隻能靠各種各樣的傳聞來了解秦國的風土人情。

  東周人根據傳聞把秦人想象成獅麵人身、半人半獸的怪物;認為隻有那樣的軍隊才能擊敗有著“太行之雄”美譽的晉軍。

  懷著對那個神秘西方大國的好奇心,周襄王帶著大批王室成員登上東周北門(乾祭門)城牆,準備觀摩這一百年不遇的壯觀景象。

  接近正午時,京城西麵還看不到軍隊的影子,但是已經傳來戰車疾馳的隆隆聲。之後便望見一支軍隊卷著滾滾煙塵奔騰而來。

  秦軍前鋒由三百乘戰車組成。經過城門時,戰車左右軍士紛紛跳下,免胄右視,對著城門方向行注目禮,腳下速度卻絲毫不減;軍士們經過城門後立即超乘而上,呼嘯而去。

  周襄王不禁嘖嘖讚歎:“當年武王克商率領的虎賁之軍,也不過如此吧!秦國擁有這樣勇猛的軍隊,什麽樣的敵人不能戰勝?”

  周襄王的侄子王孫滿當時還是個少年,他目睹了秦軍過周北門的全過程,不禁搖頭說道:“周禮規定,諸侯軍隊經過天子之處,戰車應當減速,車上左右應當免胄徒步,緩慢通過;步兵也當如此。秦軍輕慢無禮,必然失敗。輕慢則寡謀,無禮則疏略。進入險境而疏略,又不能謀,怎能不遭受敗績?”

  秦軍經過成周後轉向東南,兩天後行進到滑國東。前麵說過,滑國是個姬姓小國,曾經在鄭衛之間左右搖擺。衛國失去對滑國的影響力後,滑國又倒向東周。

  鄭國有個商人名叫“弦高”,他當時正趕著一群牛到東周去販賣,他在途徑滑國時得到秦軍東進的消息。他立即派人回鄭國告急,自己則帶著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牛去見秦軍將領。

  弦高說:“寡君聽說您不久要率師經過敝邑,特令我前來犒勞諸位。敝邑雖然並不富有,但是諸位停留一天,寡君就提供一天的糧草;如果出行,則提供一夕的護衛。”

  鄭穆公接到弦高的急報,隨即派人到秦人居住的驛館查看情況。鄭人發現秦人已經開始整束器具、厲兵秣馬。他們就等秦軍殺到,便與友軍合兵一處攻陷新鄭,推翻鄭穆公政權。

  鄭穆公震驚之餘,卻不願意把雙方都逼到無路可退的絕境;他便一麵加強戒備,一麵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

  皇武子對秦軍三統領說:“諸位逗留在敝邑已經太久了,我們的物資匱乏,已經無力再提供給養。所以寡君派我來為諸位送行,鄭國的園囿與秦國一樣,裏麵野獸眾多,諸位可以去那裏獲取獵物,以減輕敝邑的負擔,諸位意下如何?”

  三人滿麵赤紅,低頭不語。皇武子離開後,鄭國公室衛隊很快開到驛館附近,準備在必要時對秦人動用武力。

  秦人把驛館打掃得幹幹淨淨(恢複到他們入住前的樣子),然後隊形整齊地走出驛館。杞子向鄭人移交了城門鑰匙,帶著軍隊通過城門。三人又不敢回國,隻好逃到其他國家去了。

  在另一麵,孟明也不敢繼續東進,他說:“鄭國已經有了防備,不能再有抱偷襲成功的希望了。我軍兵力不足,無法攻城;想要包圍鄭國,又沒有援軍,所以還是回去吧!”

  但是將領們又不甘心無功而返,於是順手滅亡了毫無戒備的滑國(滑人一直以為秦軍的目標是鄭國),俘獲了大量的人口和財產。秦軍在滑稍作休整後,便掉頭西行。

  按周禮,諸侯死後七個月下葬,所以晉文公的靈柩此時仍然停在曲沃宮的靈堂裏,接受列侯使者的吊唁。實際上,秦國本可以借助吊唁的機會恢複同晉國的關係;但是做為晉文公五位妻妾的老丈人、秦穆公竟然沒有派一位使者前來。這種情況的發生不能不說是秦國外交策略的重大失誤,它把兩國殘留的和平紐帶的最後一絲徹底割斷了。

  與秦軍行動有關的消息不停地被送到曲沃。新君和卿大夫們開始探討如何應對當前局勢。

  晉襄公是個性格懦弱,毫無主見的人;他將這個議題交給大臣們討論,表示自己隻要聽結果就可以了。

  上卿先軫首先發言:“秦君違背蹇叔意願,以自己的貪婪勞民襲遠,這是上天賜予晉國的機會。機會不可失去,強敵不可放縱;放縱敵人危及國家安全,失去機會則不能再得到上天賜予。所以必須討伐秦師。”

  先軫的老上級欒枝則持有不同意見,他說:“在與秦國聯合圍鄭時,晉軍曾有機會擊敗秦軍,但是先君不忍傷害秦人,將秦人放走。直到今天,晉國仍然沒有報答秦伯擁立文公的恩情,現在還想進攻秦國軍隊,夫子想把先君的話置於何地?”

  先軫說:“秦人不來吊喪,而且趁喪滅亡我同姓國家,秦國無禮在先,對晉國還有什麽恩惠?我聽說:‘一日縱敵,數世之患’,這是謀及子孫的大事,先君難道會為小恩惠置子孫利益於不顧?”

  欒枝還有說點什麽,但是先軫不想把爭論繼續下去,便強行使用上卿的最高軍政權駁回了欒枝的意見。

  先軫把結果上報給晉襄公,晉襄公便發布了作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