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秦晉分裂(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012
  狐偃大怒,請求立即追擊秦軍。雖然晉人都認為追逐匆忙撤退之敵一定會取得勝利,但是晉文公考慮再三後說道:“沒有那個人,寡人就沒有今天的地位。傷害自己的恩人,不仁;與秦化友為敵,不智;用戰亂取代和平,不武。我們還是考慮下如何解決後續問題吧!寡人要讓秦人看看,沒有他們的幫助,晉國同樣可以降服鄭國。”

  就在此時鄭國使者到了,他們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國爭端。晉文公說,他當年路過鄭國時,鄭文公雖然沒有對他以禮相待,但是他已經原諒對方了。而叔詹曾妄圖謀害自己(叔詹說如果不能對重耳以禮相待,就幹脆殺了他),這個罪行卻是不可赦免的。鄭國人隻要把叔詹送過來,他就允許對方求和。

  使者把消息帶回去,鄭文公不禁大怒,他說晉文公不但打算斷鄭國的股肱,而且想要毀掉鄭國的容貌。因為他一旦把叔詹交出去,就再也沒有臉來麵對天下諸侯了。

  但是叔詹說,如果以一人性命換取一國安全,還是相當劃算的;況且對方的理由足夠充分:妄圖迫害盟主,死有餘辜。鄭文公心痛不已,勉強同意了。

  叔詹來到敵營。晉人已經在營地中央架起一口大鼎,鼎下柴火正旺,鼎內沸水翻滾,鼎口“咕咕”冒著蒸汽——看來晉文公打算給叔詹來個水煮活人。

  晉文公聲色俱厲地質問他,為什麽要謀害一個與他無冤無仇的人,為什麽要置一個無辜的人於死地,並且這個決定還是從一位天下稱頌的君子口中做出來的。

  叔詹仍然保持著他那一如既往的從容,他說:“您今天對鄭國、對我做出的事,正好驗證了臣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臣子要為國家盡忠,是天下大義;行大義者絕不可以把個人生死放在心上。外臣為國而死,將得到天下稱頌,而您也會被世人譴責。”他環顧四周,看到先軫、狐偃等人都陰沉著臉望著晉文公。

  叔詹大步走到火鍋前,回頭對人們大喊道:“晉國的大夫們!你們看著:這就是為國盡忠的下場!你們以後在謀劃國事前,先想想我是為什麽死的,然後再決定是否還要盡忠值守!”說完扒住鼎沿就要翻進去。

  晉文公突然叫道:“叔詹快下來!寡人跟你開玩笑那!”

  士兵們一擁而上把叔詹扯下來,撲滅了他身上的火。晉文公跑過去把叔詹扶起來,口中稱讚道:“名不虛傳,真純臣也!”

  叔詹換了套衣服,又簡單處理了燙傷,然後受到晉文公的親切接見。

  晉文公說:“鄭國是天下通衢,也是晉國的近鄰。鄭國的穩定是華夏的追求,也晉國的需要。沒有一個國家不會為鄭國的動蕩而感到擔憂——除了華夏的敵人。但是,由於鄭伯驅逐了群公子,國內隻留下一些年齡尚輕、沒有經驗和威望的公子,鄭國就走上了一條危險之路。看看晉國的慘痛教訓吧!那個教訓就發生在二十年前。

  “晉國不能允許鄭國再發生同樣的災難,所以要求鄭國必須冊立一位有威望、品德高尚的太子。公子蘭流亡在晉國,他懇求寡人不要圍困新鄭,不願意因為他的緣故傷害鄭國,他和夫子一樣忠於國家。所以太子的人選,除了公子蘭再也沒有第二個了;請立公子蘭為鄭國太子。”

  叔詹答複說:“上天降禍鄭國,所以發生了太子華之亂。公子蘭無辜受到牽連,以至於流亡大國十幾年,寡君也早有招回子蘭的意思。大國發布命令,小國執行命令,是寫在盟約中的,鄭國怎敢不遵從?但是,鄭國絕不會在重兵圍城之下與他國結盟,所以請晉軍後撤十裏,下國敢不唯命是聽?”晉文公於是把叔詹安全送到城下,然後下令後撤。

  鄭文公對叔詹幸免於難感到欣慰,也對他擅做主張非常惱火。

  他說:“寡人的家事隻能由寡人自己做主,晉侯對著寡人指手畫腳,是因為鄭國姓晉呢?還是因為子蘭是他的兒子?況且寡人立了子蘭,又將如果對待子瑕(子瑕之事稍後敘述)?”

  大夫侯宣多說:“晉人的確無禮至極,但是現在還有更好的解困辦法嗎?公子蘭的內質與他的名字一樣高尚,立他為太子符合鄭國的利益。盟主發布命令,屬國接受命令,鄭國得到安定,也收獲了品德高尚的儲君。這是多方共贏的辦法,如果晉侯強推上來一個太子華那樣的公子,那才是鄭國的災難呢!

  “至於子瑕,他還沒有被立為太子。如果立子瑕能解決今日之難題,君伯當然可以去做;如果會導致鄭國毀滅,那不成自殺了嗎?至於如何對待他,根據他的品行能力,賜給他官職封地,使他遵守周禮、恭敬地執行君命就可以了,不需要特殊對待。”

  大夫石甲父說:“我聽說後稷有一位姞姓的元妃,姞姓的後人會有興旺者,而子蘭的母親就是姞姓。現在,她的兒子們除了子蘭都死光了,其他庶子也沒有子蘭賢明,所以子蘭是有資格成為太子的。

  “先君莊公預感到鄭國要被天下強國所爭奪,所以才主動於齊國結好。齊國衰落後,鄭國倒向楚國也是為了國家,絕不是為了什麽盟主的利益。楚國不愛漢東諸姬,又怎麽能獨愛鄭國?楚國不愛鄭國,我們為什麽要為了楚國的利益損害自己?為了救國於危難之中,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就答應晉國吧!”

  鄭文公考慮再三,最終派石甲父和侯宣多到晉軍大營去,把公子蘭接回新鄭。

  然後兩國再次簽訂盟約。公子蘭隨即被冊立為太子,他就是後來的鄭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