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城濮之戰(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9      字數:2181
  演習結束當晚子,子文宴請眾大夫。大夫們在會上一致用讚美之詞,恭賀子文發掘出一位傑出的將領。當時蒍呂臣稱病缺席,他派剛剛行完冠禮的兒子蔿賈代替自己赴宴。

  蔿賈到來時宴會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了。遲到本身就是件非常無禮的行為,蒍賈卻麵色如常、毫無歉意。他向子文行禮後一屁股坐下來,旁若無人地大吃大喝,不時與身邊的大夫們高聲談笑。

  子文的興致馬上就被他敗壞了:這個毛頭小子如果隻是遲到也就算了,但是他卻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奉承自己,那就太過分了。因而子文十分不快地責備他,問他沒什麽不向自己道賀。

  蔿賈說:“夫子啊,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麽要向你道賀。子玉這個人驕橫狂妄,剛愎無禮,不可以治理國家。至於對外作戰,他也就是統領一個軍的水平,戰車超過三百乘恐怕就回不來了。您真的忘了嗎?去年他率領的那支軍隊,死於自己同伴手中的士卒比死在夔國人手裏的還多。

  “您舉薦子玉為令尹,說:‘子玉可以安靖國民啊!’他確實可以安靖國民,因為他施行的都是嚴刑酷法,國民不安即死。國民是安定了,軍隊卻在國外戰敗,得與失哪個更大呢?這個失敗可是您一手造成的啊!如果我現在向您道賀,那麽等殘兵敗將返回國內的時候,我又能對您說什麽呢?”

  蒍賈說完這些話,在場的人全都安靜下來。(子玉伐夔的)醜聞被揭露出來了;雖然蒍氏與成氏不和已久,但是蒍賈公然挑起事端,卻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子文一時語塞,竟然不知道應當如何答複對方。直到去世之時,這段話一直在子文的腦海裏縈繞,使他悔恨不已。這是他一生中犯下的唯一大錯,也使得楚國一蹶不振,使楚國在其後的三十年裏無力逐鹿中原。

  子文隻看到子玉的正麵,而蔿賈卻看到了反麵,如果他當時不是那麽衝動武斷,如果他再考慮周全一些,這個錯誤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這正是高高在上者所犯的通病啊!

  秋,楚國三軍悉起。令尹子玉率中軍,大司馬子西率左軍,右尹子上(鬥勃)率右軍。楚成王禦駕親征,掛了個名譽總指揮的虛名,實際指揮權握在子玉手中。同時參戰的還有鄭、陳、蔡、許四國軍隊。魯、衛雖然沒有派兵,卻密切監視著齊國的動向,並準備在齊國有所動作時出師幹預。

  冬,伐宋聯軍包圍商丘,宋國大司馬公孫固帶著急報日夜兼程趕到晉國。

  晉國人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原局勢,並且已經做好了隨時出兵幹預的準備,他們缺少的隻是出師的由頭罷了。公孫固的到來引起晉國人極大的興奮,晉文公立即表示將盡全力解救宋國。

  不過晉人私下裏認為:救宋隻是出師的目的之一,晉軍還需要報複鄭、衛、曹當年對重耳的無禮行徑,但最終目的則是摧毀楚國在中原的地位,使晉國成為第二任華夏霸主。

  出師之前晉國還有件大事需要完成,那就是擴軍。原來晉國自晉獻公建立二軍以來,已經有二十七年沒有擴編了;晉國雖有三軍之實,卻無三軍之名;而鄭、宋、楚等國家早就實現了三軍製。

  晉人隨即在被蘆舉行了隆重的大蒐禮。大蒐禮屬於軍禮,它的表現形式是狩獵,實質內容則集謀事、練兵、任免官員為一體。

  晉人在被蘆正式建立了三軍六卿製。三軍為中、上、下三軍;六卿分別為中軍將郤縠(上卿)、中軍佐郤溱(亞卿);上軍將狐毛(從此以下皆為少卿)、上軍佐狐偃、下軍將欒枝、下軍佐先軫;六卿之下,趙衰為上大夫,擔任三軍司馬。

  在討論上卿人選時,趙衰說:“郤縠專於詩書禮樂,是有大德行、大城府的人,可以委以重任。”於是那位並不著名的老大夫便一步登天。

  稍後,晉文公想要任命狐偃為上軍將,但是狐偃推辭說自己不敢超越兄長,結果狐毛就成為上軍將了。

  再後,晉文公將任命趙衰為卿,但是趙衰則把爵位讓與欒枝和先軫。晉文公又啟用了年輕的荀林父(荀息的長孫)為禦戎,並以魏犨為車右。

  出師前先軫說:“報施救患,取威定霸,就在這一次了!”

  前麵說過,晉文公在即位伊始便開始教化國民,第二年就希望出師爭霸。但是狐偃說,人民還不知道大義,不能安居守業。因此文公出師匡扶王室,安定襄王;回國後便致力於改善民生,人民知義,所以安於故土,不再四處流亡。

  晉文公再提爭霸之事,狐偃則說,人民不知道什麽叫做信,還不能使用。所以文公伐原,以此向國人展示信用。國人知信,商人經商不謀取暴利,國人借貸不必提供質物;從公室大夫到平民走卒,都把失信視為奇恥大辱,無賴們在晉國沒有立錐之地,全都逃走了。

  晉文公問狐偃,這次可以使用民眾了吧?狐偃說,還差最後一點,國民不知禮,沒有等級觀念,沒有對位高者生出恭敬之心。晉文公於是舉行了被蘆大蒐禮,明確等級、職位、權責;使國民遵守國法軍規,對命令不再產生疑惑和輕慢之心,最後才率軍東征。

  後來晉國東征,結果使楚軍被迫撤離穀城並解除對宋國的包圍;晉軍又擊敗曹、衛兩國,迫使魯國改變親楚的立場;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一戰而霸。

  晉軍總兵力為戰車七百乘,步兵三萬七千五百人;隨軍出戰的還有允氏戎、薑氏、大戎戎等戎狄部落的輔助部隊。

  晉軍穿過太行險道進入河北平原,然後沿黃河古道向東偏北行進。軍隊在衛國都城楚丘北岸駐紮下來,晉文公向衛國派出使者,請求借道渡河。

  晉文公之心衛人皆知——晉人明知衛人不會同意還要做出的這些舉動,其實不過是為了日後進攻衛國找個口實罷了。衛成公憤怒地拒絕了晉人的請求,晉人沒有再次交涉,也沒有強渡黃河,而是立即拔營、折返八十裏,在一個被稱為“南河(棘津)”的渡口南渡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