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城濮之戰(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8      字數:1960
  魯僖公二十五年(BC633),衛文公滅邢後不久去世,衛成公即位。

  由於衛和莒存在姻親關係,魯和莒卻互相敵視,因此衛國人就在莒人的請求下調停魯和莒的關係。當年冬天,衛成公與魯僖公和莒子在洮地會麵,兩國最終達成了和解。

  魯僖公二十六年(BC634)春正月,魯僖公與莒子、衛國寧莊子在向地舉行盟會以重溫洮之盟。齊孝公最見不得別人開會不帶他;在“齊國沙文主義”的驅使下,齊孝公率師入侵魯國西部邊境。

  這還不算完,夏天之時,齊國人再次入侵魯國北部邊境。魯僖公則派展喜帶著牛羊財物犒勞齊師。

  展喜說:“寡君聽說您親自來到鄙國,所以派臣來贈送禮物。”

  齊孝公問:“魯國人害怕嗎?”

  展喜說:“小人恐懼,君子則否。”

  齊孝公又問:“魯國室如懸磬、野無青草,難道還有什麽可以恃仗的嗎?”

  展喜說:“恃先王之命。從前周公、太公為王室股肱之臣,夾輔成王。成王感念兩人的功勳,於是賜盟說:‘子子孫孫,無相害也。’載書至今仍保管在庫府中。所以桓公糾合諸侯,解決列國糾紛,討伐無禮之國,救濟遭難之國。

  “君侯即位之後,諸侯翹首期盼說:‘仍然可以延續桓公的友善吧?’鄙國也不敢修繕城牆,不敢聚集軍隊,並說:‘君侯總不能即位九年就拋棄職命吧,否則他怎麽去麵對先君呢?’所以君侯一定不會做出有損盟國的事來,魯人恃仗這點,所以不懼。”

  齊孝公受到了恭維、又感到理虧,隨即下令撤軍。

  齊患雖然暫時消除,魯國人卻沒有放鬆心情。魯國人受夠了齊孝公沒完沒了的挑釁,決定對齊國開戰。魯僖公把兄弟公子遂(東門襄仲)和臧文仲派到楚國去,請楚成王出師討伐齊、宋。

  宋國與楚國於魯僖公二十四年達成和解,但是僅僅兩年之後,宋成公就撕毀盟約,轉而投靠了晉國。

  當時在中原諸侯中,鄭、蔡、陳、許屬於南方聯盟。前麵說過,衛文公在世時也與楚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曹國因為懼怕宋國也投靠了楚國,現在魯國人又前來示好;如此一來,中原便隻有齊和宋不受楚國控製了。

  楚成王決定趁形勢一片大好的機會一舉奪取全華夏的霸主。

  魯僖公二十六年冬,令尹子玉和大司馬子西率師包圍了宋國南部重鎮緡城。

  同年冬季,魯僖公糾集楚軍進攻齊國,聯軍攻陷齊國重鎮穀城。穀城原來是齊桓公為管仲修建的,齊桓公去世後,他的七個兒子為避亂逃到楚國,楚成王賜給七公子以大夫職位。楚人占領穀城後把齊桓公的兒子公子雍安置在城內,楚成王又命申公叔侯率軍戍守。

  楚國人這次行動的目的是為了阻止齊國對宋國進行軍事援助。

  魯僖公二十七年(BC633)夏,楚國開始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練,演練內容主要是攻城。楚人修建了一座與商丘城城牆尺寸、結構相仿的高牆,然後以它為攻克目標日夜操練,矛頭直指宋國。

  在此期間,請來了一大幫神仙卻無力送走的齊孝公,終因忍受不了巨大的壓力而暴病身亡了。

  齊孝公是個極有做為的君主,他隻用了短短十年時間、就敗光了三代先君建立起來的霸業。他那突然的死亡給了國內野心家們以絕好的機會:公子潘在開方的幫助下,趁亂殺掉太子自立為君,是為齊昭公。

  秋,楚國前令尹子文主持了退隱前的最後一次軍事演練;演練僅持續半天就草草收場,沒有一個士兵受到懲戒。第二天,令尹子玉使用同一支軍隊再次進行操練,這次則持續了一整天。

  子玉一絲不苟地與軍吏、士卒們一起完成了全部程序。與子文相比,子玉對士兵們要求未免過於嚴苛,士卒們稍有過失便會受到懲罰。操練完畢時共有七個人遭到鞭撻,三個人的耳朵被刺穿。

  關於子玉,楚人都知道他是個做事果敢、勇猛善戰的人,卻極少有人了解他還有段不可公開的黑曆史。

  原來楚國有個同姓國家叫夔國(今湖北秭歸一帶),開國君主是王中王熊渠的兒子熊摯。當年熊摯因身患頑疾而沒有被立為繼承人,熊摯向上天獻祭祈禱,希望自己的疾病能夠痊愈,結果也無濟於事。

  熊渠最後把熊摯封到夔,讓他做了楚國附庸的封君。夔經過百年的發展,從附庸演變成國家,後來夔子就廢棄了對鬻熊的祭祀。

  魯隱公二十六年,楚成王派使者譴責夔子,夔子就以熊摯被上天和楚國拋棄為由予以拒絕,這番言論就成了數典滅祖了。成王大怒,命子玉與子西(鬥宜申)率三百乘戰車伐夔。

  楚國軍隊很快包圍了夔國。不久,子玉在調動軍隊時犯了個大錯,他命令兩支駐紮在不同地點的軍隊連夜開拔,向同一地點進發。

  兩軍人銜枚、馬摘鈴、偃旗息鼓,連火把也沒點。雙方很快就在夜幕中不期而遇,由於所有行動都是秘密的,兩軍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也無法辨識對方的身份,結果就在黑暗中相互大打出手。

  後來軍士們發現兩方的口令都是咒罵夔人的,這才知道認錯人了。此時戰鬥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才,雙損失都不小。子玉本應當為這次嚴重的“內訌”事件負全部責任,但是他為了推卸罪責,竟然把無辜的指揮官們推上了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