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宋國之難,匪自天降(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8      字數:2360
  齊桓公死後,如果不能出現另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華夏聯盟就會分崩離析;而齊孝公由於人品和能力的原因已經被排除,其他諸侯看起來也“不合天意”,所以宋襄公便誌得意滿地準備扛起那麵大旗。

  宋襄公對大夫們說:“齊昭如果失去寡人的幫助,現在說不好在哪個地方種地咧!他連自己的兄弟都搞不定,還能領導華夏聯盟?可是聯盟總得有個首領啊!齊昭徹底失去資格了,那麽誰會擔當這個重任呢?

  “鄭伯就是個當打手的命,魯侯胸無大誌,衛、陳、蔡根本沒有資格。所以唯一的人選當然是寡人啦!諸夏列侯,還有哪國爵位比宋國高?哪國君主威望比寡人高?齊桓公托孤的意圖還用猜嗎,其實就是在指定繼任者啦!所以寡人不能辜負齊桓公、周天子和天下人的殷切期望,要勇敢地把盟主的重任擔負起來!”

  宋襄公就用這種虛妄的論調浸潤自己,同時也將思想灌輸給他人。公室中不乏阿諛奉承者和真心複興宋國的大夫,他們便成為“稱霸論”的堅決鼓吹者;有些大夫則采取了敷衍了事或觀望的態度;而宋襄公的哥哥大司馬子魚卻堅決反對他的言論。

  子魚說:“先公微子曾宣布:‘宋國永不言霸!’曆代君主都謹遵微子的意願,僅敬天、保民、事王。先君桓公雖然有過‘複興’宋國的想法,但是很快就放棄了。大宋立國四百年,持有複興、稱霸觀點的人哪代沒有?但是直到今天,又有誰實現過?

  “先公曾對我說:‘寡人之所以簽署鄄之盟,受諸侯所迫隻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是因為寡人想通了,滅亡的是商朝,存續的是宋國。宋自開國到今日,爵位僅次於王室,國土也增加了數倍;宋國不但沒有衰弱,反而壯大了許多。既然沒有衰落,何談複興?列侯們看得比宋人要透徹,所謂複興宋國,其實就是複辟殷商,與王室分庭抗禮罷了!’

  “所以,宋國複興、稱霸是天下諸侯心裏不可觸碰的底線。況且,齊國稱霸用了三代君主的時間:齊僖公始合諸侯,齊襄公滅亡紀國,齊桓公不過是在先君建立的基業上,用管仲將國家實力放大罷了。而宋國近代先君沒有什麽建樹,宋國想要稱霸,豈不是太不現實了?

  “晉、楚通過數十年兼並擴張,地廣千裏、人口百萬,已經位列天下雙雄;而宋大不過鄭、強不過齊,有什麽資格與兩國爭霸?如果君主執意與列強爭雄,宋國必將再次遭受戰亂之苦,宋人恐怕想要求得一口飽食都很難了!所以,我奉勸君主還是延續先公的一貫國策,依附大國,加強守備;不要再擾動民生了!”

  但是這些中肯的良言就是灌不進宋襄公那頑固的耳朵,他說:“敬天、保民、事王是和於天道的,寡人當然要貫徹先公的國策。既然列侯無道,而宋和於天道,寡人焉能不霸?”

  宋襄公從此開始走上一條毀滅自己、並將國家帶入戰爭泥潭的不歸之路。

  魯僖公十九年夏六月,宋襄公與曹、邾兩國君主在曹南相會,開啟了齊孝公即位後華夏列國首次由非齊國人召集盟會的先例。於是,一個沒有齊國參加的小集團就這樣成立了。邾子在會上提出,宋國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必須做到新聯盟與原聯盟成員的差異化。即,宋國應當把非華夏聯盟的東夷諸國拉進新同盟來。宋襄公對他的提議表示認同。

  會議結束後,君主們各自回國。鄫子因為處理國內事務耽誤了行程,他就來到邾國詢問盟會的內容。但是宋襄公早已和邾子製定了一個陰謀,他命令邾子將鄫子當做祭品獻給睢水之妖。

  古睢水的上遊稱為“杞水”;杞水發源於新鄭北,流經滑國後改稱睢水;睢水經商丘一路向東南流去,在今江蘇睢寧東注入泗水。傳說睢水中居住著可怕的河妖,不定期地興風作浪,給沿岸人民製造災難。

  睢水沿途的東夷國家都在河邊建造了“睢社”,人們用活人進行獻祭,以討得河妖的歡心;他們認為河妖享受了祭品,就不會降禍於人了。

  宋襄公用犧牲鄫子來拉攏東夷諸侯,這是他建立新聯盟計劃的一部分。子魚歎道:“古時祭祀不用一種犧牲代替另一種,小的祭祀不用大犧牲,誰又敢用人充當祭品呢?人民是神的主人,哪個神敢享用人做的犧牲?當年齊桓公挽救三國(魯、邢、衛)於危難之中、又憑借此功勳求諸侯擁戴,尚有義士認為他寡德薄義;而今日君主竟然妄圖用祭祀淫昏鬼神的手段求霸諸侯,又如何能夠得逞?君主能夠得到善終,就算萬幸了!”

  曹共公參會前對宋襄公妄圖另立山頭的想法並不知情。盟會結束後,曹共公對他那巨大野心與殘忍行徑感到後怕。他決定趁早脫離那個邪惡團夥。曹共公立即趕到齊國去,向齊孝公坦白了盟會中發生的一切。

  宋襄公得知曹共公背叛聯盟後就在秋天集合了一支軍隊,包圍了曹國都城。子魚說:“當年周文王聽說崇國政事昏亂,所以出師伐崇,但是三十天已過,崇國依然不降;文王便退師回國,加強教化。當他再次伐崇時,崇國很快就投降了。現在君主無德,國內人心離散,卻討伐有德之國,必然不能如願。還是退兵修德為好。”宋襄公不聽,執意攻城。但是由於曹國防守嚴密,宋軍攻城無果,隻得無功而返。

  冬天發生的一件事又使華夏政局出現了新變化。原來陳國與蔡國雖然數世聯姻,兩國卻分屬於不同的聯盟。齊桓公死後,陳穆公敏銳地意識到應當借機緩和齊、楚兩大巨頭的關係;他認為隻有大國關係正常化了,小國才能得到安全。

  陳穆公立即寫信給蔡莊公,兩人一拍即合,分別行動,蔡侯到郢都去,陳侯到臨淄去,就這樣促成了齊楚兩國的一次會盟。

  盟會在齊國舉行,參會的有齊、楚、魯、陳、蔡、鄭六國。齊孝公怨恨宋襄公,作為報複,他沒有通知宋國參合。

  出席盟會的兩大派係在會上互相試探摸底。楚國人高興地看到,失去鄭、宋支持的齊國地位驟降,底氣明顯不足。不過楚人也不想刺激齊人,不想引起對方的反彈。楚人隻是心口不一地與對方追憶了齊桓公在昭陵之盟中的風采,表示對天下太平的期盼之心及聯手齊國共同維護世界秩序的願望;然後盟會就在一團和氣中結束了。

  宋襄公後來說:“南北諸侯竟然舉行了沒有宋國參加的盟會,這樣的盟會就算簽訂了盟約又有什麽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