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葵丘之盟(二)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8      字數:1985
  秋天出席第二次葵丘之會的、除了上次參會的國家以外,晉國也被列入參會名單。此時的晉獻公已經是個重病纏身的老頭子。

  那個老暴君接到“邀請”之後心裏十分惱怒,他說:“諸侯大會是個什麽玩意?齊小白又有什麽資格對寡人發號施令?寡人滅掉的國家比要參會的還多,寡人還需要看齊小白的臉色行事嗎?不服就讓齊國人把軍隊開過太行山吧!”

  荀息勸道:“臣當然相信君侯會戰勝來犯之敵,但齊侯絕不會發兵攻晉——因為他們不是晉國的敵人。晉國被崇山大河禁錮在此,唯有越過太行山才能發展壯大,不與中原諸侯交流,我國將無法向東邁出一步。此時正是與中原國家進行交流的好機會,君侯還是去參會吧!”

  於是晉獻公不得不收斂起凶暴的脾氣,拖著病體,走走歇歇,緩慢地向葵丘行進。

  本次葵丘大會是齊桓公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召集諸侯大會;這次大會也算是對齊桓公對其一生取得偉大功績的總結之會。周公再次以王室觀察員身份出席了會議。

  在儀式上,齊桓公從齊太公偶遇文王開始追述,談到太公輔助武王翦商、平定三監叛亂、征服東夷、接受召公賜命的顯赫功業;然後又談起齊國曆代君主匡正王室、征討不庭的傑出功績;接著話鋒一轉,說起平王東遷、夷狄皆叛、荊楚崛起、諸侯不睦、兄弟不和,以至於烽煙四起、天下大亂。

  然而就在此時,他齊桓公大叔橫空出世,主動替周天子承擔起號令諸侯、救危存亡、征伐戎狄的重任。在他的領導下,華夏諸侯將山戎趕進大漠,把燕國從困境中解救出來;在他的領導下,本已滅亡的衛、邢得以複國,赤狄不敢出太行山一步;在他的領導下,荊楚不敢越過漢水,並重新向王室進貢。

  但是,他從未把這些功業算在自己頭上,也沒有從天子、從諸侯那裏要求過什麽,他現在的地位是由於上天的讚助、天子的認可、諸侯的擁戴才得到的。

  說完以上的話,他就宣布儀式開始,侍者把一頭捆得動彈不得的青牛抬上祭壇。齊桓公站在祭壇前,諸侯們分列在他身後。

  齊桓公接著說:“承蒙上天讚助,寡人得以主持今天的盟會。寡人以上天的名義發五命:一命誅不孝之人,不得廢嫡立庶,不得以妾為妻;再命尊尚賢人,培育賢才,明彰美德者;三命敬孝老耄,慈愛幼小,不要忘記賓旅友朋;四命官職不得世襲,不要使官員人浮於事,舉士必得賢人,不得專殺大臣;五命不得曲解王命專設私防,不得設置貿易壁壘使往來不通,不得以私恩封賞臣子而不告盟主。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有渝此盟,無克祚國,不應有後。”

  儀式並沒有像通常那樣宰殺犧牲,也沒有舉行歃血儀式,齊桓公隻是把盟書放在犧牲身上,諸侯們齊聲附和幾句,儀式就算完成了。

  周公在觀摩過程中一直沉著臉,在儀式後的情緒也顯得非常低落——他覺得齊桓公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了。周公在晚宴上隻草草喝了幾杯就找了個借口退席了。第二天清晨他便率團匆匆趕回王城,甚至沒有向諸侯們辭行。

  周公在回國的路上竟然遇到晉獻公。那個西方老牛仔盡管行動十分困難,但還是拒絕侍從的扶助、一個人走下車與周公見麵。雙方舉行了簡單的露天餐會,席間兩人聊起葵丘之盟的情況,周公把盟書展示給進獻公看。

  晉獻公越看越緊張,因為“殺嫡立庶,以妾為妻”這些罪名簡直就是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獻公於是問周公,這次參會自己會不會受到羞辱,晉國能不能遭到懲罰。

  周公說:“如果您不參會就不用擔心。齊侯奪天下人之利結交列侯權貴,竊天下人之功為自己的功勞,盜取盟主的虛名。他玩弄諸侯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淩駕在天子之上,以上天的名義發布命令!齊侯不務德行而到處發動戰爭,所以北伐山戎,南伐荊楚,西麵舉行了葵丘之會,向東會討伐哪國還未可知,但不會向西用兵了。齊侯的行徑會給自己招來禍亂,現在您的責任是保持國內穩定,不要屈尊赴會了。”

  晉獻公如釋重負,他說:“寡人已老,太子年少。寡人懼怕內憂未解外患又至;寡人現在放心了,晉國不會遭受外患了。”他謝過周公,吃完午餐便調轉車頭回國了。

  周公對禦手說:“晉侯恐怕要不久於人世了。晉國有霍太山為城,汾水、黃河為池,西北有戎狄護衛,國土麵積廣大。晉人如果能夠去除不合道義的行為,以其強大的國家實力,還有什麽可以懼怕的呢?

  “晉侯不去考量天下的形勢、諸侯強弱和齊侯的德行,卻以一個弱者的身份輕率地踏上旅途,這就是喪失心智了。喪失心智的人沒有能活太長時間的。”

  這位周公真是個難以捉摸的人。他在周惠王的授意下,在首止之會上分裂華夏聯盟,因此得罪了太子鄭和齊桓公,以至於每個人都把他當成王子帶和惠後的同黨。

  但是周惠王駕崩後,他卻一反先前的形象,在王子帶最有可能加冕的時候,頂住惠後的強大壓力、全力支持太子鄭,他的表現又使人們知道自己判斷錯了。

  之後周公因為新王的寵信又得到了齊桓公的重視,但是他卻再次拆了齊桓公的台、在葵丘之會上勸退了晉獻公。不過管仲倒是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利之所在,即情之所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