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葵丘之盟(一)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8      字數:1884
  魯僖公九年(BC651)春,宋桓公去世了,太子茲父即位,是為宋襄公。

  在宋桓公眾多兒子之中,公子目夷(字子魚)是最年長的。宋桓公病重時,太子茲父一直在病榻前守護父親,並且屢次請求他將君位傳給目夷;太子說目夷不僅年長,而且以仁愛之心聞名於國。宋桓公被茲父說得動了心,就把目夷召來,準備冊立他為太子。

  但是目夷回答說:“無私才是仁愛的表現;能夠把儲君地位讓給他人的,才是最大的仁。在這一點上,兒臣愧不能及;況且廢嫡立庶是天下大忌,於國不順。父親要是再逼迫兒臣,兒臣隻好流亡他國了。”他說完就快步退出去了。

  宋國作為殷商遺國,在很長一段時期裏都被諸侯當做另類看待。宋微子後來發現,諸侯對宋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加以惡意的猜測。微子於是說道,諸侯沒有錯,宋人也沒有錯,錯的是武庚、是三監;宋人應當向王朝表明宋國沒有侵略性,並且永不叛周。他又告誡繼任者,行事一定要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不得作出任何出格的事。

  就這樣,宋人為了消除周人對自己的斜視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數世之後,人們已經淡忘了前代的曆史,不再談論紂王的邪惡凶殘、武庚的恩將仇報;宋人覺得自己已經完全融入周人的社會,於是便逐漸放開手腳,做一個正常國家應當做的事。

  宋國在入春秋前滅掉郜國,又與強大的魯國打得難舍難分,並且占了上風。入春秋後,宋殤公又招惹上鄭莊公,雙方各自糾集盟友進行了十年戰爭;此後宋國無論幹什麽事都沒有人覺得不正常了。

  宋桓公還是公子時就懷有遠大的抱負,他在即位後便開始著手實現偉大的複興夢想。但是宋桓公不該重新啟用象征著暴政的醢刑,這個行為被認為是桀宋複辟的開端。

  齊桓公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挑戰齊國的地位,於是打著翦除殷商餘孽的旗號,將宋國人的複興之火撲滅了。

  從此宋國人就堅定地站在齊國一邊,至於是否真心並不重要,因為執政者別無選擇。國內的複興勢力雖然被打壓下去,卻沒有消亡;那些懷有遠大空想的人隱於社會各個階層,不斷地對身邊的人灌輸思想。

  太子茲父深受複興者的影響,暗中成為複興勢力的首領;而公子目夷則屬於現實派,他行事中規中矩,也沒什麽野心。宋桓公如果能夠在決定繼承人時進行審慎地調查,恐怕不會將君權交給固執己見且懷有不現實理想的茲父。

  周襄王花了一年時間來穩定局勢,當他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時,就準備好好報答下齊桓公。但是齊桓公此時正與宋茲父、魯僖公、衛文公、鄭文公、曹共公、許僖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附近)舉行諸侯大會。

  其中,許僖公是被鄭文公逼過來的。鄭國於去年大舉進攻,蔡國人出麵調停,但是鄭文公沒把蔡國人放在眼裏,根本不予理睬。蔡穆公雖然感到惱火,卻不敢出師相救。

  許國孤立無援,又實在無法抵擋敵人的攻勢,許僖公隻好再次祭出“受降計”——打開城門向敵人投降。許國與鄭國簽訂了城下之盟,衛文公便得意洋洋地把他牽過來了。

  周公奉襄王之命,率領著龐大的使團、帶著貴重的禮物趕到葵丘。王朝使團的到來是個意外的驚喜,齊桓公暫停了諸侯大會的所有程序,專心接待周公一行。

  周公代表周襄王向齊桓公賜胙,賜胙儀式就在葵丘郊外的行宮裏進行。儀式開始了,周公首先出場,他沿著正殿東側的台階緩緩而上,站在平台上麵向西而立;齊桓公在他右邊一步之後的距離,沿著西側台階而上,最後麵對周公而立;諸侯們則排列在台階下麵的庭院裏。

  周公說:“自周朝建立以來,從來沒有過天王向異姓諸侯賜胙的先例。但是上天降禍,使我中華南北受敵、不絕如線,伯舅救邢存衛,北擊頑狄,南抗強楚;天王感念伯舅匡扶王室、安定天下之大功,特別命孔(周公名)將用於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賜給伯舅。”

  齊桓公準備走下台階,向上行稽首禮。周公伸手阻止他說:“天王體恤伯舅年事已高,賜伯舅無需下拜。”

  齊桓公說:“天威就在咫尺之內,小白怎麽敢貪受天子的恩寵而不下拜?我恐怕會不得善終,天子也要蒙羞了。”

  說完他就走下台階行禮,禮畢後又重新走上來接受胙肉。

  在儀式之後的宴會上,鄭文公忽然問為什麽不見晉獻公參會,齊桓公說,晉國被隔絕在太嶽以西,一直不與中原來往,所以沒有通知晉國人。

  鄭文公說,晉國既沒有楚國遙遠,也沒有楚國強大;既然連楚人都要參加齊桓公的諸侯大會,晉人為什麽可以置身事外?難道晉侯不是姬姓子孫?難道晉人竟然做不到連蠻夷都能做到的事?齊桓公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由於東周使團的到來和舉行其他儀式耗費了不少時間,這次盟會已經注定要延期了;但是為延期進行的占卜結果卻並不吉利。因此齊桓公便與諸侯們舉行了一個簡化了的的歃血儀式,並要求諸侯們在秋天之時再次到此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