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清和子的打算
作者:姚廷芳      更新:2021-01-03 15:52      字數:2210
  肖氏得知兒子留在山上跟姚廷芳一起練功,而清和子點了頭,臉上帶些喜色地問黎定山道:“咱們要準備三個人的拜師禮?”

  黎定山搖頭道:“我問過道長了,他沒要收阿春和阿秋的意思。”

  “那?”肖氏有些不解,既然不收,怎麽還點頭留了孩子在山上。

  黎定山道:“道長隻說他精力不濟,隻能留神咱家老大和小姚家的那個。”

  小姚家的那個,說的是姚廷芳。

  姚廷芳與本村的姚氏不同宗,就沒連宗。村裏頭為了區分就稱本村為大姚,稱姚廷芳兩家為小姚。

  肖氏有些著急地問道:“那你有沒有問問叫倆小的誰換了老大?”

  肖氏剛從貞娘處得知清和子收貞娘當徒弟的時候,並沒有這麽打算。

  肖氏不是那等玩心眼子的,但是卻三嫂家借石磨的時候,跟她提了一嘴。三嫂子就拉著她說讓貞娘去給清和子當弟子不如讓阿春或者阿秋。

  貞娘當了清和子的弟子肯定留在他身邊的時候多,能幫家裏做事兒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

  何況,貞娘能留幾年?

  再過個兩三年就可以說婆家了,左不過四五年就要出嫁是別人家的人了。

  難不成肖氏真要留她到二十再叫她出嫁,甭管外頭知不道不知道,鐵定會叫人戳脊梁骨的。哪有姑娘那麽大了,還留在家裏當老姑娘的呢?又不是家裏金山銀山,不怕朝廷罰錢。

  時下朝廷出了規定,女子超過十八歲未出嫁,娘家要每年交一筆罰款。寡婦如果沒有生育,婆家三年內未督促她再嫁的,婆家要罰款。連生育過的寡婦,孩子年幼,而她無立身之地的,地方官員鼓勵她帶著孩子再嫁的。

  這個變態的規定,目的是為了鼓勵人口增長,隻因為壓榨的是沒有話語權的女性,男人們默認為合理。

  女人被流腦,也認為這是對的。

  有能力反抗的覺得是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沒能力反抗不但沒意識到這是壓榨,還戰戰兢兢地替那些壓迫自己的人用心維護著,生怕自己做的不好,失去了一丟丟的眼前利益。

  肖氏本沒有想那麽多,她潛意識覺得清和子收了姚廷芳和貞娘兩個當弟子,他倆以後肯定要結為夫婦給清和子養老送終的。

  但是,聽了三嫂這麽一說,肖氏也有些擔心自己想當然了咋辦。

  她三嫂說的最叫她動心的一點是,阿春或者阿秋學了以後可以傳家,貞娘學了之後隻能傳到婆家去。

  雖然都是孩子,貞娘本就是養女,少了阿春和阿秋與她的血脈關係的優勢,如今又被人點出了貞娘終究是個外人,她那點私心就活絡起來。

  昨天晚上她翻來覆去地跟黎定山說,又和黎定山商量了怎麽說服清和子。

  看阿春和阿秋沒回來,她還以為清和子收了家裏的三個孩子當弟子,這樣就不用為難和犧牲貞娘了。

  沒想到隻是白高興一場。

  黎定山看了肖氏一眼,沒敢說自己根本沒提昨日商量好的。他搓了搓手,有些不自在地道:“這話莫要提了。道長本隻打算收小姚家那一個兒郎,是看咱們家老大是個照顧他照顧得精心的份上才勉強收的。”

  這麽說來,他家確實不能提讓阿春或者阿秋換貞娘給清和子當徒弟的話了。

  肖氏又問道:“那隻讓跟著學這一天,還是可以日日去?咱老大能教旁人不?”

  黎定山道:“道長沒說不讓去。道長說咱家老大身體得養一養,暫時學不了功法。”

  黎定山不懂什麽功法,隻當是貞娘眼下也學不了什麽。

  肖氏眼睛骨碌一轉,低聲建議道:“何不和村裏商量一下?總要從柿餅這裏出錢供奉道長的,何不多出一點,讓村裏的孩子們願意學的都跟著去學一學?甭管怎樣,練得厲害些,也免得出去受人欺負。”

  黎定山老實慣了,清和子沒應允他就不敢多問了。如今聽了妻子的話,又想想妻子昨晚跟自己商量也不無道理,就點頭道:“我會同村裏說一說。”

  不過,他覺得清和子多半不會太樂意接受。

  他沒向妻子坦陳自己的想法,轉移話題道:“柿餅的事兒,道長答應了村裏的安排,隻提了一點。他說日後有什麽想法會讓貞娘跟村裏提的。”

  這明明留了後手,算什麽答應哦?

  肖氏心中吐槽了下,低聲問道:“為啥是咱家老大?”

  黎定山搖頭道:“道長沒說。”

  肖氏又問道:“你沒問問老大道長是啥意思?”

  黎定山看了她一眼道:“道長特意提醒不要讓老大知曉這事兒,免得她整日為此惶恐。”

  肖氏是女性思維,低聲猜測道:“莫非要給咱老大攢嫁妝?”

  她有些自言自語,說的含含糊糊的,黎定山沒有聽清楚。

  他不由得問了句:“你說啥呢?”

  肖氏沒孟浪到把心裏的想法說出來,怕丈夫不小心說出去了,反倒叫自家被人惦記上。

  她搖頭道:“沒啥,就是覺得倆小的沒能拜上師,心裏怪不舒坦的。”

  黎定山“嗯”了一聲,又說起了貞娘和姚廷芳拜師的事兒。他道:“道長說不用那麽繁瑣,現如今大家知道下就成了。等道觀建成了的時候,在觀裏點個香,叫祖師爺知道下就成了。”

  這確實是清和子的意思。

  肖氏聽完又問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忙催促黎定山去尋族長他們回話。

  卻說貞娘這廂,知道了師父留下了阿春阿秋,她暗自慶幸自己多貼了鍋塌塌,不然隻能是自己餓著肚子了。

  她心裏也打算,若是兩個弟弟日日跟來,就跟家裏提一提多帶點糧食上山,總不能師父不吭聲,就白吃師父的。

  就算這些東西是村裏人湊的,那給了師父,就是師父。

  吃罷朝食,姚廷芳帶著阿春阿秋去學堂,貞娘洗洗涮涮的收拾完畢,泡了黃豆準備下午做點豆腐。

  做豆腐,她已是得了清和子的應允。

  她裏裏外外收拾妥當了,準備家去,清和子卻丟給她一個背簍,讓她跟她去挖藥草。

  貞娘沒有遲疑,問道:“師父,我也要學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