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歪解揭語2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6      字數:3796
  這揭語一共有四句,它們之間肯定有某種內在的必然的聯係,它們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拆分開來理解。所以單單解開其中的一句,肯定還不能窺其全貌,因此必須要把它全部解開,理解其中真正的含意,才能準確地把握這四句揭語的精髓。目前他知曉的這一點點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這樣隻能算是段章取意,或者是一知半解,這樣的結果很容易讓人誤入歧途。

  好在自己已經順利地解開了第一句揭語,這是一個好的開端,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隻要自己繼續努力下去,一切都 可以迎刃而解。

  於是,他準備繼續探索那剩下三句揭語的內在含意。

  很多事情是想起容易做起難,至於對第二句“七星花開”的解密,就再也沒有第一句那麽順利了。他想了許久,花了更多的精力,直到最後,他把自己生命中和“七”相關的事情都清理了出來,一件一件地加以分析,然後又一件一件地排除,最後終於得出了一個自己以為還比較靠譜的結論。

  朱元璋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七星便是指的與他一起出生入死,在陸家莊七雄結拜的另外六位兄弟武殿章、胡大海、湯和、鄧俞、常遇春、郭英,他們每一人都是一顆閃亮的將星,散發著耀 眼的光芒,在史書上書寫著屬於他們的光輝。

  他們更是一朵朵大紅大紫的鮮花,展示著他們的魅力,受到萬人的瞻仰,現在他們結義七兄弟一起打天下,但再鮮豔的花也有凋謝的一天,但是結出的果實卻可以保存多年,也就是說自己的天下,今後還在靠這六位兄弟的後代來幫襯著。

  所以,他對這六位兄弟的後代都 非常好,到最後他甚至屠盡了胡惟庸、李善長、藍玉這些功臣的後人,但卻基本保全了以上六位結義兄弟的後代。而事實證明,後來大明的天下,的確是靠這六位兄弟的後代鼎力支持,才得已延續了兩百多年的國祚。

  “九州浮沉”這句當然就很好理解了,這明顯指的是幾千年來,華夏大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烽煙四起,戰亂不斷的大勢是無法改變的。每一個朝代的更替,每一個家族的盛衰,都是無法避免的,唯有生生不息的華夏民族,永遠屹立在這片美麗的神州大地上,隻有偉大的人民才是這片天地的真正主宰,任何強盛繁榮的朝代、氣吞天地的英雄都不過是匆匆過客罷了,在曆史的長河中,猶如一朵璀璨的雲煙,漂亮地綻放以後,卻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解開了這句揭語以後,他的心裏感到更加的恐慌了,如果不盡快解開這揭語的全部秘密,或許自己胸中的雄韜偉略,王圖霸業都 將成了過眼的雲煙,或者成了一段史書上的笑柄,更談不上留給子孫的萬代基業了。

  “黑土同在”這一句他也琢磨了好久,並請教了好多心腹才猜透,原來這黑土組合在一起便是“墨”字,這可能是暗示墨家與九州大地永遠同在的意思。同時也是給他透露了一個消息,這墨家是沒有消亡的,而且他們對天下的大勢還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自己的萬代基業,可能還要想辦法得到墨家的襄助才能順利完成。

  這四句揭語的意思是分為兩個層麵的,前兩句述說的是一層意思,後兩句重點強調的又是更深一層意思。

  他自認為已經 猜 透了這四句揭語,並作了一些相應的安排,所以便將此事拋開,不再去理會,一心一意地指揮自己的千軍萬馬,去與各道英雄一起爭奪天下了。

  本來這件事大家都以為就這樣算告了一個段落了, 人們甚至都已經漸漸淡忘了。

  但五年以後,有一個更牛B的謀士劉伯溫出山了,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當時群雄紛爭、相持不下的戰局,大大加快了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進程。

  劉伯溫生活在元末那個動蕩不堪,百姓流離失所的年代,他知道,戰亂最大的受害者便是老百姓。因此,他早年便立誌,要幹一番大吉業,助國家統一,讓神州大地不再烽煙四起,以解萬民於水火,救黎庶於倒懸。

  他早年曾遊曆天下,博覽群書,更是通曉天地五行,善用易經八卦的高人,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敢與諸葛亮相提並論的高人。

  他為大明的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並最終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既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也完成了曠世的偉業,同時也在中華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地刻進了各類史料典籍之中。

  劉伯溫一生都非常敬佩諸葛亮,他把諸葛亮當成了自己的良師、偶像,更把他作為是自己學習的楷模。所以他對與諸葛亮相關的書籍、記載甚至傳說都非常感興 趣,特別是諸葛亮七擒孟獲這一段更是他重點學習和研究的內容。

  通過不斷的學習研究和走訪,他居然得到了 “五行聚首,七星花開。九州浮沉,黑土同在。”這四句揭語。相傳參透了這四句揭語,便能改朝換代,給萬民以安康,造天下之福祉。

  於是他潛下心來,認真研究,居然掌握了基中一些玄機,隨著這些線索的不斷拓展,他後來又發現了玉龍神駒的這條線索。

  後來天下大亂,群眾並起,曆史與1000多年前的漢末亂世何其的相似,他也在那戰亂紛爭的格局中幾經浮沉,後來在好友的再三相邀,特別是朱元璋誠摯的邀請下,終於出山,他的這一段經曆,倒和諸葛亮有幾分相似。

  劉伯溫的到來,馬上成為了朱元璋麾下的第一謀士,立即取代了胡惟庸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他在運籌帷幄這方麵的能力和水平是胡惟庸無法企及的,這讓胡惟庸心裏很是不爽。

  特別是有一次朱元璋無意之間在劉伯溫麵前透露了那四句揭語的內容,同時還自我炫耀一般地說出了自己的理解。那無所不知的劉伯溫聽了之後,便如實說出了自己對那四句揭語的理解,這些與胡惟庸的理解有一些差異。

  同時劉伯溫還告之他,這四句揭語可能與他朱家的天下有很大的關係。要想得到天下,並坐穩天下,然後再代代相傳下去,就務必要解開揭語中的秘密,想方設法達到揭語中所說的條件。要想進一步解開這四句揭語的密秘,就必須要找到玉龍神駒,並打開玉龍玄關,這就像一個連環扣一樣,環環相接,中間缺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行。

  當時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這一翻解釋之後,仍然心有不甘,並一在追問劉伯溫這揭語中隱藏的含意時,劉伯溫卻以天機不可泄漏為由,沒有再給他做過多的解釋。

  聽到劉伯溫那有根有據的解釋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被胡惟庸給騙了,自此他對胡惟庸便有了猜忌,並有意識地疏遠了胡惟庸。

  善謀事者,不善於謀自身,隻那些陰險毒辣的小人才會成天算計別人,劉伯溫一心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當然無暇顧及這些瑣屑小事。

  而胡惟庸知道此事後,更加地憤恨劉伯溫,這也為後來胡惟庸迫害劉伯溫,最後朱元璋又誅殺胡惟庸埋下了重重的伏筆。

  在他們戎馬倥傯的生涯中,一有機會,朱元璋便會謙虛地向劉伯溫請教一些高深的問題,或者是共同探討,但劉伯溫都 盡量回避這個話題,因為這是他也解不開的天機,隻有到機緣巧合的時候,這些懸念自然會解開。

  大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一統天下,威震海內,其恩威布澤於寰宇,兵鋒直指於四夷,終於平息了天下的幹戈,消弭了多年來的征伐,結束了各人擁兵自眾稱王稱霸的格局。

  讓遊離於中央政權多年的西南地區,又重新回到了華夏的懷抱。要知道這是自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滅亡之後,來自中原的大漢政權,又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了西南各部,這一點連隨唐盛世都 未曾辦到。當時很多人已經忘記了墨家的存在,更沒有人關注躲在西南一隅的木氏族人。

  按照他們木家祖宗的叮囑,若天下一統,四海升平,且江山又回到了我們漢人的手中,統治階級不再迫害木家族人,不再視木家族人為敵人,那木家族人就應該要大力擁護中央政權,維護天下長治久安,促使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所以當時的族長便率領族人主動歸順了朱明天下。

  朱元璋本來就是貧苦人家出身,年輕的時候書讀得少,沒有被儒家思想洗腦,相反對社會的現狀和民生的疾苦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對儒家的那一套理論不是很感興趣,不再提倡獨尊儒術的政治理論依據了。

  再加上他受劉伯溫的影響較大,所以他一直對墨家、道家的科技和理論都比較感興趣,甚至提出了三教合一的理論,頗有當年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味道。

  偏居一偶的木家族長阿甲阿德看到這樣的欣喜的局麵,敏銳地意識到他們木家發展的春天又來到了。所以他便在自己的心裏提前做好了謀劃,準備到南京去見朱元璋,主動輸誠,去與統治階級修複關係。

  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臨行前阿甲阿德拿出了自己的傳家之寶,準備敬獻給皇帝,同時也想好了自己此行要達到的兩個目的;其一,就是要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姓,而且這個姓還是他想要的,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姓回到祖宗的姓氏,既完成了祖祖輩輩的心願,又不至於被江湖上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來算計陷害了。其二、便是要說出自己心中的主張,爭取要讓皇帝認可,為自己的主張贏得合法的地位,這也是他們的列祖列宗所盼望的結果。

  阿甲阿德來到南京將玉龍神駒獻給朱元璋,同時還提出了自己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麵的一些建議。朱元璋看了玉龍神駒後,馬上讓他想起了他已經亡故的軍師劉伯溫當年給他講的那一件事情,所以他對玉龍神駒非常喜歡,幾乎是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當年因為戰事吃緊,他無暇顧及這玉龍神駒的下落,現在機緣巧合,這玉龍神駒居然送到了他的手下,看來這還真的是天意,玉龍神駒的自動回歸,不就預示著天命所歸嗎?於是他準備好好參透這其中的奧密,從而達到江山永固的目的。

  愛屋及烏,由於喜歡阿甲阿德獻來的玉龍神駒,所以朱元璋也愉快地采納了阿甲阿德的建議。由此又進一步促進了當時文化和科技的一次大發展,科技和製造業人員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而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更是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爆發,也讓大明的國力雄居於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