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歪解揭語1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6      字數:3418
  聽了蘭陵的這一通解釋,再看看這兩張度牒,然後再聯想這一路的所見所聞,特別是聯係靖難之役的相關傳聞,大家多多少人對主件事有了較為全麵的了解。

  原來先前蘭陵所說的那一切都還隻是表麵現象,或者說他講的那一些隻是冰山一角,管中窺豹而已,根本 無法全麵客觀地把那段真實的曆史展示在大家麵前。這裏麵可能還有更深層次的奧密,或者牽扯更廣的地方,而這裏麵的秘密連蘭陵,或者說她的外公,以及眾多的史學家都不知道。

  其實,李子木也應該早就想到了,隻是經曆了這一段埋單的曆練,他為人不是那麽武斷,更沒願意去做一些嘩眾取寵的事,在沒有得到確鑿證據,真像大白的一天,就不能隨便下結論,一切猜測都 隻能藏在自己的心裏,不能輕易地在外人麵前表露半分。

  教授出事以後,他就時時在自己心裏時告誡自己,這即是經驗的總結,也算是一段慘痛的教訓吧!

  在四象玄陰陣和巨子塔裏麵的那段經曆 ,他便發現了墨家消死亡的一些線索,再後來聽教授 也講過,墨家第十四代巨子,墨洽 笫因為得罪了漢武帝,所以逃到了當時朝庭控製力較弱的南方地區。

  為了掩人耳目,他們隻有隱姓埋名,以“木”為姓,因為在南方“墨”與“木”發音相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都 記往先輩的姓,而又不至於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但他的美好願望也沒有持續多久,後來不知為什麽走漏了消息,官府對姓“木”的人也大開殺戒,所以他的後代連“木”都 不敢姓了,隻能入鄉隨俗,和當地的少數民族一樣,實行父子連姓,這樣才避開了血腥的殺戮,讓自己的後人能夠安全地繁衍生息了下來。

  隨著朝代的更替、時間的流逝,特別是知道真像的人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對這一段曆史都緘默其口,導致很多墨家後人已經 遺忘了這一段曆史,甚至連自己本來姓什麽都已經忘記了,還以為自己真的是少數民族了。

  但他們的族長卻世世代代都 不敢忘記,他們一直都 想著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恢複祖宗的木姓,再次光宗耀祖,那樣才對得起自己的祖宗,同時也把這個作為自己的己任,時刻牢記在心裏,一刻也不敢放棄。

  鬥轉星移,事過境遷。曆史的車輪來到了元朝末年,因朝綱不振、史治腐敗,天災不斷,人禍連年。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韓山童、劉福通、郭子興、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朱元璋一幹豪傑趁機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而朱元章更是後來居上,先後戰勝了其他勢力,成為了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力量,這一切主要歸功於他的身邊猛將如雲,謀士如林。

  1355年,胡惟庸投奔於他,因為當時朱元璋身邊武將眾多,而謀士較少,所以他迅速成為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智囊,給予了他極大的信任,他也經常不離朱元璋左右,受到了很高的待遇。

  有一天,閑暇時刻,朱元璋感歎到,世人皆言得江山易,守江山難,曆史上有很多大一統的王朝都隻是曆時二世三世而終,創業的帝王開疆擴土,嘔心瀝血,力求文治武功,國泰 民安,而守成的繼任者往往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從而毀掉了這來之不易的錦繡江山。

  胡惟庸當時就在他的身旁,他也知道朱元璋發表這通感歎的目的和意義,但又不好插嘴,因為這是一個非常敏敢的話題。

  朱元璋見胡惟庸 站在一旁,卻不言不語,便主動問起他來,“怎麽樣才能保證自己的萬世基業能代代相傳下去呢?”當時朱元璋雖然還沒有稱王,但他問鼎天下的雄心早已暴露無疑,所在他在談吐之間,毫不避諱自己稱霸天下的野心。

  胡惟庸心裏很清楚,自己的主子主動問起這麽敏感的問題,那是把自己當心腹的表現,那正是自己邀功得寵的絕好機會,所以自己要抓住機會,好好表現一番,不能讓主子失望。

  但朱元璋又是個大老粗,你給他講那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他肯定聽不懂,你要是給他講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道理,搞不好會若得他雷霆大怒,甚至丟掉性命都有可能。更不能說自己不知道,那樣會讓自己的主子對自己大失所望,自己剛剛得到的榮譽和地位也有可能隨之失去,今後可能不會再信任自己了。

  怎麽樣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既讓主子聽得懂,又不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膚淺,同時又能完美地回答主子提出的問題呢?

  而那胡惟庸畢竟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大儒,腦子也很靈活,他稍稍開動腦筋,便有了主意。於是他便把自己早年間聽來的一個傳說講給了自己的主子聽,不去正麵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巧妙地把問題又拋給了朱元璋,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免得其他人覺得自己膚淺,又不承擔任何責任,是好是壞,全靠朱元璋自己琢磨,他也賴不了別人。

  胡惟庸打定主意以後,便一本下載經地說道:

  “將軍,治理天下是一門博大精深而又係統全麵的學問,涉及各行各業,方方麵麵,甚至是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人員安排,在下才疏學淺,也不敢妄言。但我早年在求學的過程中,曾經聽一個高人說過四句揭語,當時那位高人說,隻要參透了這四句揭語,便能保證自己的子孫萬代基業,這個可能有一些可借鑒的地方。隻是尋位高人當時曾經說過,必須要有天命在身的人才有資格揣測,一般人若是有不臣之心,擅自揣測,必定會招來殺身之禍。我乃一介草民,能跟隨將軍建功立業,已經是莫大的榮幸,在這件事上不敢有絲毫的僭越,更不敢擅自揣測天意。而將軍你現在威震華夏,四海臣服,榮登九五也隻是時間的問題了,既然天命所係,那這四名揭語,定能被你一眼窺破天機!”胡惟庸故弄玄虛地說了一通,成功引起了朱元璋的興趣,同時又拍了一通朱元璋的馬屁,弄得朱元璋是心花怒放,興奮不已。

  “你直接說,別賣關子了,什麽天機?什麽揭語?快說來聽聽!”朱元璋顯得有點迫不及待了。

  “五行聚首,七星花開。九州浮沉,黑土同在。”胡惟庸將他聽說來的揭語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朱元璋,讓他一個人天馬行空地去猜想。

  朱元璋當時對胡惟庸是言聽計從,對他所說的話更是深信不疑,所以他牢牢地記下了這四句揭語,一旦有空,便認真琢磨這四句揭語的真諦,偶爾還請教一下自己信得過的人,沒有想到還真的讓他琢磨出個道道 來了。

  這第一句“五行聚首”中的“五行”肯定就是指的金、木、水、火、土,“聚”肯定是聚在一起的意思,而這個“首”便是頭的意思,也就是指的帝王,或者說是老大的意思。把這幾個意思簡單串聯起來,就是說這帝王之家要聚齊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元素。

  他挖空心思想了很久,既然是帝王之家,想要聚齊金、木、水、火、土的五種物件那是很容易的,所以這裏指的絕對不會是物件。

  而要打天下、守社稷,達到拓地開疆,四夷臣服的目的,營造出太平盛世、萬邦來賀的局麵,最主要的是要有人才,所以他斷定,這五行應該指的是人的屬相。這人才也必須要自己家的人才靠譜,其他人就算是人才也不靠譜,因為不是一家人,時間一長,必有異心。

  但在當時每一個人的出生和屬相是無法確定的,他們老朱家要聚齊五行屬相的人才也是有相當難度的,所以按這每一句揭語的意思來理解,他要想辦法讓老朱家的人盡快五行聚首。

  而恰在此時,他的長子出生,他突發其想,既然出生的時辰不能隨心而定,但孩子的名字是可以隨心所欲而定的,他完全可以在子孫的名字裏麵把五行體現出來,這樣不就從另外一個最簡單、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讓五行聚首了嗎?

  在五行當中,木代表東方,屬五行之首,所以他便決定給自己的兒子輩起名字的時候,先從五行之首開始,兒子輩都帶“木”字旁,然後現按五行相生的順序來確定下一輩名字當中要帶的五行元素。

  按這樣的順序來,也符合按五行相生的道理,非常的吉利,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

  所以孫子輩都帶“火”字旁邊,重孫輩都帶“土”字旁,第四輩帶“金”字旁,第五代帶“水”字旁,這樣子子孫孫循環往複,既保證了他們老朱家的萬代基業,又符合五行相生的原理。

  這樣一來便有了朱標、朱棣等一幹帶“木“字偏旁的兒子;孫子輩便以火為偏旁,於是朱允炆、朱高熾的名字也應運而定;曾孫輩便以土為偏旁,所以朱瞻基這個名字便登上了曆史的最高舞台......

  這第一句揭語的意思,他算是強行改來與之相對應了,為了讓他們老朱家的接班人五行早日聚首,後代早日踏上曆史舞台,所以在太子朱標早死之後,他幹脆直接傳位給了皇太孫朱允炆,這樣便直接跨過一代,便可以提前讓繼位的子孫們,早日聚齊五行,從而確保自己的江山萬代相傳。

  沒有想到欲速則不達,他的這個做法間接造成了後來的靖難之役,不僅造成了一次戰亂,而且還造就了大明朝的第一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