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背鍋俠老嶽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12-29 10:44      字數:2370
  夏刺史一往無前,“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老子連全家十五口人的棺材都抬來了”,是他在推行稅法時說過的話,略有誇張,卻很明白地表達著他已經做好了以身殉法的心理準備。

  皇帝陛下和秦王是在割自己的肉,很痛,但吃透了封建時代土地兼並規律和財富集中規律的他們必須下狠手割自己的肉,否則一百年後兩百年後,無立錐之地的貧民、食不果腹的貧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平民,一定會給皇家很好地上一課。

  而李咎、城陽,可能還有大楊和老鄭家,他們所代表的開明士紳階層,更無所謂錢財和權勢,隻希望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站在國家和撫民兩層角度上,他們是非常支持夏刺史的新稅法的。

  而更廣大的士紳、貴族,卻未必這樣認為——自古以來豈有泥腿子交稅比上等人交稅少的?他們的特權、臉麵,不要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未來一段時間誰能貫徹自己的意誌誰將獲得最終的勝利,而老夏的結局就在這些人的博弈裏被決定。

  李咎心裏有一點點隱憂,這一點隱憂和嶺北道暫且蟄伏的人的期盼,正好一致。

  便是與夏刺史的結局息息相關的“人亡政息”。

  對政事有相當敏感性的城陽多少看出來丈夫的這種隱憂,她自己何嚐不是憂心忡忡?但是一個家庭就是這樣,承擔著“母親”這個角色的人總能有辦法把家裏的各個人都安撫住。

  她的存在多少讓李咎對這個時代更有信心。

  城陽是一個能在李咎和天子之間周旋的人,天子的無條件寵愛和丈夫的無條件信任,消除了多少可能因為信息溝通不順暢而導致的誤解。

  即便是現代社會,兩國元首能直接通話,依然無法避免在信息傳遞中出現誤判,何況是古代。

  城陽的橋梁作用非常重要,至少在此時此刻,她能保證李咎和大雍的權力中心緊密聯係在一起,在皇帝陛下心生動搖時堅定他繼續執行下去的信念。

  李咎陸續找毛舉人以及其他嶺北道人士多方麵打聽著夏刺史推行政令的細節,總結就是萬分艱難但九死不悔。

  他和夏刺史未曾見過麵,卻是神交已久。李咎早知道此人極為擅長經營一方,盤經濟、搞農業都是一把好手,學富五車卻又極端務實,他經營著嶺北道三大海港無比繁榮,打的關稅和國營官營海貿牌都很漂亮。

  這位夏刺史因出身貧寒又位極人臣,見識過最慘烈的底層盤剝,也熟知最高至天家子弟的利益所在。在新一代重臣(即今上給下一任皇帝留下的肱骨)中,很難挑出第二個人,能像他一樣對地方、百姓、庶務和朝廷、勳貴、政令都極有心得。

  就算是同樣輾轉地方、曆經南北的梁瑞,在民間庶務上也不如夏刺史來得透徹。梁瑞出身也是西域的大戶人家,家中有三處馬場給大雍的戍邊衛隊和三大營輸出戰馬,他並沒有夏刺史那麽深刻的底層生活經曆。他能從崔書生的應對裏挑出他的問題,可不代表他能孤軍奮戰聯合農民把中間一層的士紳徹底打服。

  這些年相當明哲保身的李咎不免動了心思想協助夏刺史。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把江南錢袋子裏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淮南道也綁上新稅法的戰車。

  新稅法在富庶的地方更容易推動,因為被征以高額土地稅的人有其他途徑掙錢,失去兼並土地的收入來源後,他們有退路。

  發達的商貿客觀上起到了圍三缺一的作用。若是在商業落後,完全依賴農業支撐經濟體係的地方,推行新稅法可能就會引起魚死網破級別的反抗。

  相反,從江南開始,就會相對好一些。

  隻不過李咎有這樣的心思還不夠,他得和新刺史梁瑞仔細商量過。

  梁瑞自然覺得正中下懷,他來此地可不是鍍金的,而是真的要辦好實差,為將來的更進一步打基礎。他新來,尚需要一個切入本地政務的機會,而此地的地方關聯最為複雜難惹,新稅法用好了就是政績民生、立威立言和打擊地方豪強三全其美。

  拿到了梁瑞的支持,李咎又在正月裏與嶽老相公拜年時略提了提。

  嶽老相公是個老人精了,對皇帝陛下的決策一向是無條件不打折地執行,且早早摻了一手海貿賺得盆滿缽滿,不在乎土地稅那點小利。

  嶽老相公第一句話是問“皇帝陛下是否知道此事”?

  好吧確實李咎還沒和皇帝陛下提起自己的想法。不過他一個閑散人員,也就能在“家書”裏說說了,正兒八經官樣文字,還得梁瑞去寫奏章。

  嶽老相公並不在意他如何與皇帝陛下溝通,皇帝陛下十年前就給了李咎隨意上書的權利,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多,正好,他老嶽是其中之一。

  “豐郡侯一向謹慎,這一點老夫極為讚賞。以後也一樣,要保持啊。閑散勳貴……您還占個外戚的名頭,和地方官走太近不是什麽好事。這道奏章若是豐郡侯和梁刺史一起上,難免將來讓人猜度您和梁公的關係。您這裏先問一問,誰見了不說您又恪守規矩,又有心分擔責任,真好賢人,啊?哈哈!”

  嶽老相公還特意用了個雙關。不過話雖如此,他仍是在臨走前攢了個局,請梁瑞和李咎又來吃酒,明麵上把“請置淮南道行新稅法”的奏章放到了自己頭上。

  雖是“老奸巨猾”,老嶽到底是希望李咎、梁瑞能平安把新稅在淮南道試行一事辦成的。

  嶽老相公主動站出來當了挑頭人,淮南道那些心有不忿的,隻能衝著他生氣——那梁瑞新來乍到的哪裏能做這麽大決定?他還是個過江龍,壓不住地頭蛇,怎麽能辦下這麽大差事呢?他也是沒辦法,隻能從命,是吧!

  至於在此地經營多年的李家、尤家會如何協助幫忙,外麵的人反正是不會知道的。

  真到了執行新法的時候,梁瑞必定和淮南道富戶士紳起衝突,而嶽老相公這個“罪魁”早就回京去了,淮南道的人就算氣死十個八個的,也是拿他沒辦法。

  所以嶽老相公很痛快地背了個天大的鍋,當著驛站長亭上下幾十口人的麵,主動提起回到京城就要向陛下進言,讓淮南道行新稅法,以彰淮南道的忠心。

  這話說得很漂亮,哪怕當天就傳了出去,讓淮南道多少人恨得牙根癢癢,卻根本沒人敢跳出來反對。誰敢說不樂意呢?怕不被扣個忤逆朝廷不敬天子的罪名!

  而梁瑞和李咎送走了嶽老相公,梁瑞便要正式寫奏章準備上書。

  這天他正和幕僚商議上書的條目,忽有官邸中一個本地法曹會同一個幕僚遞了個申請書,原是犯罪未遂暫被收押的崔舉人那裏,有人來保釋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