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兩家白事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12-29 10:41      字數:2232
  大雍的絕大多數產糧區並不太適合搞機械種田,不過現狀已然如此,哪怕李咎隻能提升百分之一的生產力,也值得大雍往裏麵投入資源去堆。

  現在人少地多,能多種一畝地都是好事;將來可能人多地少,那麽更要靠精耕細作來保證糧食足以養活人口了。

  蒸汽機放在農耕器械上是相當不合適的,但是李咎不可能阻止技術站做研究然後指望他們沒有任何積累就把未來會出現的內燃機直接放在拖拉機、耕地機、抽水機上,前期的失敗會沉澱足夠的經驗,沒有這些經驗,後麵的事將會成為空中樓閣,說不定爬到哪一層,就塌了。

  所以李咎借著皇帝陛下諭旨的由頭,給蒸汽機車頭技術站搭了一個農耕實驗室。

  此事皇帝陛下接到奏報後亦認為可,他認為這才符合李咎那個“豐穰侯”的人設。

  蒸汽機車頭技術站成立時幾乎調走了整個江南最好的一批工匠和學塾裏對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特別有積累的學生。

  李咎對自己老婆的產業也沒手軟,他從城陽的技術站裏調了一批人,幾乎把城陽的技術站抽空了,城陽非逼著他按三倍補齊了學徒並承諾技術站裏的工匠輪流去給城陽那邊的學徒上課,這才罷休。

  名單上記錄了六十三個名字,這是個超大型技術站的配置了,並且屋舍、後勤等配得非常快,著實地讓李咎自己私底下一手一足搭起來的技術站十分羨慕。

  然而這樣的熱鬧還沒有兩天,連續兩件白事把一切節奏都打亂了。

  第一件事是尤南去世。

  尤南還是沒有熬過這個春天,他在正月廿七的深夜一睡不起,在夢裏非常安詳地去了。

  尤南去世時年近九十,無病無痛,無牽無掛,是絕對的喜喪。尤家對此早有準備,早早地就掛起來白幡、挽聯。

  李咎、城陽作為尤家“自己人”幫忙操持喪禮,傅貴兒和家裏商量了一下,也和尤家幾位老爺告知過後,以“孫子”的身份帶著尤璦一起幫襯。

  尤南的喪禮非常風光,當年他大壽時半個江南都來了,這次喪禮,也來了三分之一的高官顯貴。

  人們很現實,尤南去世後家裏的頂梁柱尤複官身不顯,尤晉也是走清流讀書路線的卻沒有入閣,一下子在朝裏就沒了話語權,所以有些精明過了頭的人家,隻是送來了奠儀,並沒有派人悼念。

  直到嶽老相公派自己的親兒住到尤家,也幫忙操持起各項事宜來,參加喪禮的人才又稍微多了一些。

  後不久皇帝陛下下旨給尤南上諡號“文靖公”,給尤複賞了一個四品的勳爵,給尤晉和其他尤家兄弟各有小爵封賞。這都是慣例,無可敘者。尤家想再追上尤南時代的榮光,還是要看尤複、尤晉這兩個最有希望的老爺能不能殺到“三公九卿”的圈子裏。

  皇後殿下亦有諭旨送到,除了常例問候外,額外有一封信給到城陽轉交,讓尤三郎節與妻子趙氏居喪期滿後立刻啟程赴京雲雲。

  皇後殿下的這封信在外人看著就來得蹊蹺,雖然知道它的人不多,但是嗅覺敏銳的人家,已經又把尤家放到了值得注意的那一欄。

  皇後其實是在體諒三九和女兒和尤家的一段私事,這卻不必細說,尤家人自己知道,忙忙謝了恩,感激涕零地表示九個月後就會安排尤三郎夫妻上京。

  江南的慣例,父母尚在的兒孫可以不那麽嚴格地為祖父母守孝,且尤三郎不是長孫,更不可能算承重孫,守孝這事兒就更加寬鬆了,九個月已經足夠,民間慣常隻守三個月。

  尤家的事都有先例和舊事可循,不過需要些人手幫襯,沒有也不要緊,小蓮和兩位太太打理這麽一點事不在話下。

  而另一件白事則遠沒有尤家的這麽意料之中,更沒有這麽盛大。

  那是吳別駕的妻子何氏難產去世的消息了。

  生了長子後何藥娘遲遲未能再次生育,而這時候的老吳已經因為在江南幹得還算出色,被祖父記掛起來了。

  祖父希望老吳回京城幫襯主支——他可從沒想過要把吳家的產業怎麽分老吳一支,在吳老爺的計劃裏,這個孫兒將來就是守著宗祠的旁支那一些“族親”,其中有才華的人可以襄助主支,但是不可能獲得主支才能繼承的關鍵財富。

  吳老祖父看不上老吳的嫡母為了點小錢算計子嗣、全無當家主母氣度的刻薄樣兒,但是也看不上何藥娘這個工匠出身的兒媳。

  何藥娘嫁了這幾年隻有一個兒子,連女兒都沒有再添一個,吳老祖父就想著再給老吳幾房妾室以開枝散葉。

  然而其實何藥娘沒生育隻是因為她和老吳做了一些避孕措施。何藥娘婚後仍然會學一些雜學旁收,畫畫圖什麽的,本來生活也不算清閑。而她的長子虎頭虎腦古靈精怪,照顧這個淘上天的潑皮,也讓老吳和何藥娘耗盡了心思。老吳對子嗣並無執念——他的兄弟那麽那麽那麽多,並不需要他傳香火,於是夫妻倆默契地就都不太想生了。

  這時代避孕藥啥的沒有,算安全期還是沒問題的,加上老吳本來就不好房事,每月也就是興致到了才會和夫人合房。於是後來就一直沒有再行生育。

  後來被老吳祖父盯上了,何藥娘算算時間,前麵那個長子懂事兒上學去了,自有西席教導,她這裏空閑了些。再者,的確長子將來入仕不能沒幫手,哪怕隻是給他添個舅家也行,是以何藥娘就再要了一個孩子。

  就是這個孩子,因為胎位不正,難產。即便當時老吳請了一個李園出來的女醫在搶救,到底何藥娘是因為大出血死了。

  “……據說當時一盆一盆的血端出來,人都快流幹了。”

  這是老吳家來給李家報信兒的嬤嬤說的。

  吳書生和李咎關係一向不錯,何工還在李園幹活呢,於情於理,都應該報給李咎知道。吳書生不報,何工夫妻要打理女兒的喪事,還要為外孫操心,也得要找李咎報備一聲才行。

  嬤嬤在老吳家有頭有臉,對何藥娘和小吳少爺忠心耿耿,說到何藥娘去世的情形,不免紅了眼圈。

  李咎不發一語,隻呆在那裏,仿佛想了許多,又仿佛什麽都沒想。

  城陽看看他,又看看老嬤嬤,道:“我和侯爺知道了,喜晴,送媽媽去休息、換洗,我和侯爺仔細商量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