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實驗田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1-05-14 03:21      字數:2261
  天地良心,什麽陰謀陽謀順勢而為,都是他們自己腦補的,李咎從來不會想那麽久遠的事情。

  不過生產力發展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職業技術培訓,未來分工越來越精細,每個分支領域越來越精深,最終反饋的要求一定是獨立於科舉體係的另一套學習升級係統。

  關於技術站的事情,從起初的大家都不看好(缺乏足夠的底層支持),漸漸地有了一些支持的聲音,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正是一個頂一千個的皇帝陛下。

  所以被無視許久的奏疏得以被提上議程討論。

  這一次除了吳宥激烈反對,楊太傅和鄭適道也選擇了對立麵,唯一一個回應尤南公開表示支持的大儒是城陽公主的半師楊夢仙。

  楊夢仙相對其他儒生來說,會更低調內斂、更實幹一些。

  他也是唯一一個年過六十還親自下地種莊稼的真的做到了身體力行的大儒。

  所以即便沒有尤南的那封書信,楊夢仙也願意站在李咎的這一方。

  楊夢仙的產業裏也多了紡織業和輕工織造業,他對這些機械化產業的消耗和產出都很了解,他已經看到了不遠的將來,那些已經在江南發生的事情必將在京城也發現。

  即便是他,清楚地知道工廠在吸血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也說不出放棄工廠回到務農裏的話。

  農民太苦太苦了,誰願意一輩子朝不保夕?有機會他們必然會向工廠作坊轉移,皇帝陛下那道要求各地守住耕地比例和糧食種植比例的政令,長期看來必將形同虛設。而且違反這道政令的必然是大權貴大地主,皇帝陛下很難對這些人形成約束和懲罰。

  李咎的技術站,至少能讓剩下的農民的日子好過點吧。

  皇帝陛下投了讚成票之後,其實別的事情就已經不重要了。特別是來自儒林的反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行之有效的反對舉措。

  因為他們的位置太高了。而他們的反對一旦推進到執行層麵,就像泥牛入海一樣瞬間無影無蹤。

  即便是他們的學生門生,也會希望自家的田地多打幾石糧食。至於老師們擔憂的,技術站會讓不讀書的人獲得晉身的機會、會讓工匠農民對學術的統治性地位產生衝擊——這些都不如幾石糧食來得更重要。

  不過顯然這種新事物不可能直接在全國鋪開,於是在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殺裏,皇帝陛下點了金陵的一個縣城雙元作為試點。

  雙元縣就在金陵隔壁,酉禪寺往西一群山,過了一條小馬河,就是雙元縣地界。

  地點倒是不錯,距離近,讓府邸在金陵李咎打理會很方便。

  又因為去年遭災,當地死傷無數,強勢的地頭蛇全被收拾了,一時半會的湊不齊人給李咎添堵。

  相應的,因為遭災嚴重,當地的百姓活不下去的都外逃了,剩下的人口還不足八萬,到今年開春還是死氣沉沉的樣子,隻有金陵的救援送到時才會喘口氣以示這裏還有個行政單位。

  約等於一張可以隨意塗抹的白紙,位置相當不錯的那種。

  皇帝陛下笑眯眯地說:“大家說的都對,怎樣選拔人才怎樣安排他們的地位怎樣防止他們被別有用心的家夥利用……你們的顧慮都有道理,到底行不行,就看李豐穰這次試驗結果如何嘛。朕的豐穰侯雖然大多數時候都不那麽靠得住,朕也隻是聽聽就過。然而他的簡單道理,朕覺得很對。當一畝地隻能產三百斤稻穀時,收九成稅也不過是二百七十斤。但是如果一畝地能產六百斤稻穀,收五成稅也有三百斤了。朕的子民才剛剛從戰亂中得到喘息之機,才剛剛有了休養生息的時間,加征是不能加征的,就隻能走一走豐穰侯看到的路這樣。”

  吳大學士和楊太傅氣得火起,皇帝陛下連說話的語氣都更接近南邊那個豐穰侯了,還說“也隻是聽聽就過”?怕是聽了無數次吧!

  反對當然是要反對的,這不是什麽糧食、農民的問題,是國本的問題!這次開了口子,讓大字不認得一個的農民走上了“講壇”,成了能跨地區大量收徒的“先生”,明天必然有梗過分的待遇,後天一定會擴散到更多的領域!別以為他們不知道李園的工匠待遇都快趕上縣學的教諭了!

  在以他們倆為代表的儒生的激烈反對下,皇帝陛下的第一次嚐試無疾而終。

  不過不要緊,他有個特別貼心的女兒。

  城陽雖然遠在金陵,對京城的事倒也不是一無所知。她的爹媽唯恐女兒有了XX忘了娘,日常寫信裏夾雜著京城的各種大小新鮮事,務必不能讓乖女兒和京城脫了節。

  再加上還有個日常在皇親國戚、貴族各方勢力和新興勢力之中左右逢源的京城張家在幫忙通傳書文,城陽知道的多,角度全麵,速度還快。

  城陽是楊夢仙的弟子,皇帝陛下的貼心小棉襖,李咎的鐵杆支持者,本身也是胸懷天下的真·聖母,對李咎的奏書當然也是百分百支持的。在皇帝陛下都還有些猶豫的時候,城陽就寫信去勸過了幾次。

  這日得知皇帝陛下準備將雙元縣作為李咎的試驗地,卻被太傅和吳學士堵回去,城陽就有了個想法。

  她寫了封信給李咎,她願意將自己的封地城陽府拿來作為試驗地,李咎不反對的話,她就直接這麽寫信給皇帝陛下上書了。

  這樂子可大了,因為城陽府就在天下儒生視為聖地的魯東道,雖然城陽府在魯東道最南端,離淮北道更近一些,可是它從行政、曆史、文化意義上都屬於儒生的聖地魯東。

  而公主的封地在本朝已經不具備前朝那麽明確的政治含義,它更多的是經濟含義,即封地征收的稅賦徭役,會按朝廷價格折算成公主的額外收入。

  實際上城陽並沒有對封地的行政管理權,所以她的這個提議真的很……用楊太傅夫人的說法簡直可以算不要臉的慷他人之慨的做法。

  但是正在魯東道巡查地方的三皇子公開上書表示支持。

  原因無他,魯東道本來就很窮,城陽府更是窮得徹底,窮到他們的那份稅賦徭役折合成銀米還不如城陽的俸祿高。

  城陽府的農業和漁牧一向是很慘淡的,沒啥起色,但是它濱海,有海港,也能走走海貿,竟然還能這麽窮,著實令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