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秋收之後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143
  染織陳一開口,李咎馬上懂了他的意有所指是什麽:“你說的是海外的客商?方向不對。他們主要從西方來,可以找他們要油菜的親本,但是玉米、土豆和紅薯,得往東走。”

  染織陳道:“這樣啊……哎哎,他們在外走南闖北的,尤其是南邊經商的紅毛番子,聽聞他們常誇口外麵的新聞,想必知道的應該比咱們多。”

  老劉掌櫃因媳婦才剛痊愈並沒過去多久,還在青山縣陪媳婦,不曾遠走,便與染織陳岔開話題去說南邊的海商的事情。大雍四鄰的國家都受中原文化影響,其審美和興趣與大雍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南邊的紅毛番子就大不相同了,他們另有所好,對貨物的需求五花八門,特別適合做生意。

  另一側的尤複插話說道:“種子的事,隻有一線希望也該去試一試,如果成功了,說不得要救萬民於饑饉,那才合你我的誌向。否則伯休辛苦授課卻是為何?說起來還要感謝伯休的‘生物學’課業,向者打算為我兒聘娶其表姐,看了先生的書方知曉原來表兄弟姊妹也算是近親,怪道……不說了不說了,隻是需得再為我兒的婚事想想主意罷了。”

  扯到兒女私事上的確就不適合在這樣的場合繼續說下去,李咎將話頭轉回今年的收成上來,道:“看來還需挑揀種子、擇優培育,得,老吳……吳大郎,你帶著人把這些種子按大小品質分別入庫。”

  尤複忙招呼幾個學生一起跟上去:“我和學生們也去跟著盯一盯,萬不可弄錯了父本。”

  “去吧去吧,謹慎點總是好的。”因為儲存種子和糧食的倉庫與掩飾李咎的隨身倉庫的“假倉庫”相隔甚遠,李咎也就很無所謂了。

  吳書生聽得有點糊塗,卻把尤複的話記在了心裏,原來他的未婚妻正是他自己的表妹,不過不是生母那邊的,而是嫡母的娘家姐妹的女兒。訂婚時說是哪哪都好,吳書生也就認命了。但是後來卻恍惚聽得有消息說他這個表妹以及其他幾個姊妹都是天生體弱,甚至有些傻傻呆呆的,不出兩年,竟一病死了。

  吳書生樂得一個人逍遙自在,也不顧外麵傳聞他命硬克妻,倒把這些事扔到了腦後。有些時候這些壞名聲也不全是壞事,比如他命硬克妻的名聲一出,他那位嫡母還想給他說自家侄女兒外甥女的,那還能拉下臉?

  今天尤複隨口一提,他才想起自己原來還有個已經病逝的表妹未婚妻,忙問道:“表兄弟姐妹成婚,有什麽問題嗎?”

  黃致笑道:“那問題可大了,你先別急著走,在這再住兩天,等李伯休給你上上‘遺傳學’課,上完就懂嘍!不僅懂那個,也懂這裏頭種子的奧秘。”

  說話間,圍著看秋收的人散了一半,還有些附近的人家想找李咎換些種子,李咎都用品係不穩定為由拒絕了,但是也和去年一樣給那些特別急切的人留了預購單。等到李園開始分發種子了,這些憑借憑證就能領走一份,去年和今年的憑證還可以疊加使用,兩年都來留下。

  絕大多數人到這裏也就滿意了,隻是仍有那麽一兩個人不肯離去。留下的兩人是一男一女,但是並非是親眷,隻是來自同個村罷了。

  這一男一女都上了年紀,兩人衣衫破爛,赤足披發,恍若乞丐;他們說話用的是土話,比青山縣的方言要難懂許多,便是黃致等本地人也聽不大明白,何況李咎這個半懂不懂的。

  幸而那個葛藤的小子能大概聽明白一些,他主動接過了翻譯的活兒,這才能讓李咎斷斷續續地聽懂那兩人的來意。

  原來是他們所在的村子今年叫水淹了。尤其是地勢偏低的田地,淹得是幹幹淨淨,其中顆粒無收的人家大約有十五六戶。這十五六戶人家麵臨今年的生存問題,還有明年的春耕種子的問題,頓時一籌莫展。

  而村子一共就隻有三十來戶人家,其他人家多多少少也麵臨著田地減產的情況,大家都是土裏刨食的窮人,眼看著自家人都活不下去了,哪還有餘力幫助其他人?

  大家走投無路,於是村裏的族老打算與鄰村的地主家借一筆錢幫助大家度過下半年和明年的春耕。

  他們說到這裏,忍不住就拿髒兮兮的衣袖擦起眼睛來,李咎大概就知道後麵的話了,不過是吳大郎家的情形重演一次罷了,一筆小錢就能讓人家破人亡,何況是十五六戶人家半年的嚼用和明年春耕的種子、農具。若是有人家家裏的田徹底毀了,還要搭上一筆開荒的錢。

  如是遇見善良的地主,借得一些陳糧糟糠大約還能活下去,但是很可惜,顯然這幾人沒有這個運氣。

  果然如李咎所料,那地主人是和氣的,說話也客氣,但是咬死了要五息利錢,月月滾。

  眾人是老實本分的,並不懂算數等,但是眾人都知道別說五分息了,就是三分息都有把人逼到家破人亡的份上,誰敢張口借五分息的債!

  眾人沒得奈何,真是今日就死和明日再死的區別,那族長也沒辦法,帶著大家碰了幾次灰,著實走投無路了,便道:“要說好人,也有……前頭山陽那村葛家的娃兒,鄰邊村裏死了的牛大的閨女,都在縣裏一個叫李園的地方當長工。聽他們村裏轉口說李園主人家老爺性格十分和善,又惜老憐貧,不如去碰碰運氣吧。”

  大家一輩子就在小山溝溝裏打轉,絕大多數人一輩子連鎮上都沒去過,誰又知道縣裏是什麽樣的?況且這裏到縣城需得翻山越嶺,那山上本沒有路,沿途開荒過去,少說得走上三五日功夫,且不知會遇到些什麽情形。若能借到錢還好,若是借不到,隻怕就死在路上了也說不定。

  於是眾人不免十分躊躇猶豫,最後就隻有這一男一女兩個人將心一橫,豁了出去,說是“橫豎都是死,拚一把也許就掙了個命”,遂帶著乞討來的口糧,背負上全村的希望,奔著一個隻是聽說過的地方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