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啟迪民智從小角落開始
作者:兔子的刀      更新:2020-12-23 04:15      字數:2720
  黃家的書童一職競爭激烈,能給黃老爺和黃少爺當書童的幾個更是百裏挑一的人才。

  即便現在有了人多事兒少吃得飽的李園做對比,黃舉人家依然是青山縣人最向往的地方。黃舉人家人口簡單,主子們也和氣,跟著黃舉人還能讀書識字。若是得他點撥,也算是半個徒弟,將來贖身了,隱瞞下當奴仆的經曆,也是可以科舉的。朝廷正是用人的時候,在人物門第上不免就鬆弛些許,隻要主家和奴仆家不主動翻攪出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也就默許了。

  這樣的好去處,又是在文風鼎盛的江南,當然會有很多人去競爭,最後脫穎而出的多半就是個好孩子。

  被李咎點來教平頭百姓認字兒的書童正是如此,又靈巧又認真。

  他自己也學了這幾天拚音,知道直接教拚音,隻怕是要趕客的,於是道:“老說書叫我來給大家念念這文稿,實不相瞞,我也不曾見過這個,我便一字一字念來,大家一字字聽來,如何?”

  眾人道:“你快念,倒是念哪!”

  那書童就幾個字兒幾個字兒地斷句念著,一邊念一邊拿個小竹竿將念到的字指出來:“《三國演義》,第一章,上,‘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立首功’。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念完第一段,他又笑道:“方才我在辨識這些字兒呢,自己都看得不大明白。現在我知道第一段什麽意思了,再念一次,大家也聽個連貫。若有不明白的,你們問,我來說。”

  最打頭的一個少年道:“你這麽念法,念到明年去呢!”

  書童也不惱,隻道:“我還要伺候老爺讀書的,又不能一天到晚站在這。不教你們讀會了,你們再自己看下去看不懂,豈不是又要找我來念?我呢辛苦些,你們呢耐心點兒,讀明白了,等後來的人找來打聽,你們還能現學現教,豈不更好!”

  說罷,書童將竹竿指到了書名上:“這三個字是‘三國演義’,是說這個故事就是漢末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故事。看到旁邊這幾個注音字了麽,這是咱們李家老爺發明的,專門給咱們這種不認識幾個字的人用來拚字學字兒。這三個音,s、a、n,合起來就是個‘三’字兒……這個y、i合起來就是個義字兒。大家往後麵看,‘yi’注音還有這幾個字‘議’‘意’‘翼’,這幾個字都念‘yi’……”

  有些人覺得這事莫名其妙,有的人卻為了看故事留了下來,磕磕巴巴地學著拚音。

  因為開場敘述實在簡單,書名好記,章目名字也好記,“天下大勢”也是朗朗上口,眾人不多時就牢牢記住了這幾句話,甚至有記得快的,自己去後文裏找那些有相同注音的字,連蒙帶猜,竟然能猜出些故事。

  書童將前兩千字反複再三教了幾遍,那些靈巧的人於是至少將情節記得差不離。再結合上每人都多少背下了幾個拚音,若有忘了的,就大家互相問問,也就能想起來。

  書童直教到黃昏時,才推說要回家做事先行回去,留下學會的沒學會的人繼續圍著看板討論上麵的故事。

  學會了拚音的人被後來的人圍在中間詢問上麵的字兒是什麽意思,忘記了拚音的人絞盡腦汁想把上麵的拚音記下來,這樣下次再刊出新故事就好第一個來看。而且,而且被其他人追著請教這個什麽意思那個什麽意思的感覺,真是飄飄欲仙,不舍得失去呢!

  第二天,李咎讓初三等人將幾張拚音表也貼在外麵棚子底下,說是“李老爺聽說大家想自己學看《三國》,特命將這個注音法兒公示給大家自學”。

  特意趕來聽故事的人,就跟著第一天學會了些許拚音的人一五一十地學起來。這時說書先生又來了,說的還是頭一日的故事。聽眾於是一邊聽故事,一邊將故事和文字對照,隻覺學得更快更舒坦。

  說書先生一個段落要說三四遍,直到聽眾們快膩歪了,再往下說下一個故事。他每次都斷在最要緊的關頭,每次都留了大約五百來字張貼出來的部分不說,由此引導著大家自己去看故事。

  再後來,那些常來聽說書的人自己就能把張貼再看板上的文章看完,甚至還打趣說書的:“今兒您說到哪裏呢?可別又留個尾巴不說了!早晚掀了你的攤子,換我來講書!”

  說書先生倒不怕被人掀攤子,說書要有這麽容易那還能混飯吃?那書上寫的也不像他說的這麽天花亂墜嘛!

  又過了幾日,李咎在棚子的另一側又設了個棚子,中間隔著門兩兩相對。這棚子裏的看板上卻不寫故事了,寫的都是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既有科普李園的耕種方法的,明明白白寫著李老爺家如何製作肥料,如何預處理土地,又準備種些什麽新鮮玩意兒;也有失物招領,或是新鮮新聞的,東家丟了雞西家丟了豬,去哪哪哪兒的路上落了大石頭,近來暴雨哪哪哪兒的山坡有了縫隙可能會有滑坡山崩等等;還有李園招短工的啟示,李園有時候會有些活計忙不過來,招長工不劃算,那便招短工臨時做做,或者招人將活計領回家去做完了再送回來等等。

  沒多久,住得近的,或是會路過李園附近的人,都養成了特意看看那個展板的習慣。不知不覺間,他們就算不看拚音也能認字兒了。起初他們也沒覺得,直到他們看書信、看布告、看契書不再需要識字的人幫忙念,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已經懂得了認字,再過些時候學會了寫字,就算不得是睜眼瞎。

  第二個棚子裏的看板上,李咎特意留了一塊空白的。其他人有想寫的可以自己寫了貼上來,李咎管這塊板子叫“公開牆”。

  “公開牆”空著的時間很長,直到農忙時才出現了第一個帖子。

  這個帖子是幺娘和三九寫的:“木子衣鋪(還要用花花草草的圈兒圈起來這四個字以顯得是個店鋪名),誠招女紅短工。需得會裁剪縫紉。擅繡者尤佳。工錢計件,大件二十文,次件八文,小件八文十件,小件可帶回家做。有意者往李園西角門找吳嬸兒。”

  這個帖子的字跡歪歪扭扭,一看就是初學者寫就,隻堪堪能說字字分明,容易辨認,加上每個字都注了音,很好看懂。

  圍觀的人們裏頭有好幾個早就對這塊“公開牆”垂涎三尺,隻是羞於張貼,現在見了這麽醜的字都敢放出來招搖,他們也不甘落後,也寫了帖子貼上去。

  有商家打廣告的“得月樓每日未時講《三國演義》一折,茶水三文,大座兒十八文”,也有和幺娘她們一樣招工的,有賣貨的“雞鴨仔三文一隻,健壯,往XXXX處王嬸兒買賣”,也有買貨的“福茶莊收秋茶”……更有些在李咎看來違法的買賣例如買賣人口妻妾等等,這些不靠譜的都被李咎撕了,隻留下認真生活的信息。

  看消息的、聽說書的、暗中苦練認字的,每天都把兩個棚子周圍擠得水泄不通。

  每天這些信息都在更新,也不乏競爭對手互相撕對方的帖子,甚至有機伶鬼兒把茶水點心攤子支過來。圍觀群眾看餓了看渴了,不得要茶要點心哦?最機靈的是對麵幾個小戶人家,門前賣自家做的點心飯菜,門後做茅廁生意——尤其那些住得遠的,有三急問題難道還回家解決?當然就在附近找人家借茅廁。

  人多了還免不了有兜售貨品的,有人賣貨就有人買貨,來來去去的又添一層人,總之這些天過去,李園這方地兒,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