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驪靬訪古察史秘,焉支探幽入澤索(4)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2756
  謝瑍即興賦詩,逸興湍飛。

  眾人看著詩興大發,豪情奔放的謝瑍,點點頭,又搖搖頭。

  點頭是讚歎謝瑍,搖頭呢,自然是對謝瑍如此見景抒情不以為然。當然他們不會明白,後世生態被破壞後,世上已經沒了純粹天然的“世外桃源”,根本無法見到這樣的美景。畢竟這些人中,大都沒有讀過太多書,對詩詞知道知道的就更少了。如果鄭密在此,那就該喜不自勝了。

  “都督,到了酒泉,玉門關就指日可待了。”薑孝見大家不說話,趕緊出來圓場。

  “嗯。可那兒還不是我們此行的終點。”謝瑍道:“我們的目標:恢複漢家故地,不但西域長史府,就連蔥嶺以西也都是我們戰馬馳騁之地。”謝瑍說著,回頭看了一眼鳩摩羅什大師:“什大師,對於本督西進有何良策嗎?”

  “都督客氣了。”鳩摩羅什道:“什雖一介僧人,但亦明都督乃仁義之師。所到之處,對百姓秋毫無犯,善加撫慰賑濟。都督新政更是一項前所未有之創舉,什以為必將大行天下。”

  “什大師,過譽了。”謝瑍道:“此並非子明之創舉。想我漢人古聖先賢之時,構木為巢,躲避野獸的襲擊;綴葉為衣,以禦寒遮體;鑿石為器,以獵狼蟲……那時的器具和條件,比現在要差很多,但是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做,每個人都能分到食物,包括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可過去了幾千年,現在我們有了更好的器具和條件,卻有更多的人吃不飽,穿不暖了。什大師,您以為這是為什麽?”

  “請都督之教!”鳩摩羅什合掌道。

  “家國天下。”謝瑍道。

  “家國天下?”鳩摩羅什疑惑地看著謝瑍。

  “就是把國當成自己家的私有之物。”謝瑍道:“什大師,其實這個國是國中的每一個人的,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國主或者皇帝的私有之物。國主是國家的的管理者首領,他的職責是帶領官員管理好國家,讓國家的黎民百姓生活好,如果做不到,就應該被罷黜,換上能夠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新首領”。

  “阿彌陀佛。”鳩摩羅什道:“都督所言,甚合眾生平等之意。”

  “什大師,你我均知:眾生平等是相對的。”謝瑍道:“其實如你我等出身豪門,比起那些寒士而言條件好了太多,這本來就是不平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寒士根本沒有與豪門對等的機會。大師覺得眾生會平等嗎?”

  “佛說‘眾生平等’是諸法實相上的平等,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鳩摩羅什道:“也就是在真諦意義上說大地一切眾生平等。都督說的是俗諦意義上的平等,俗諦意義上,諸法相狀各自不同。”

  “什大師,就算佛說的眾生平等有著俗諦真諦之分。”謝瑍道:“俗諦諸法相各不相同,真諦諸法相怎麽會相同呢?譬如:這山這水,俗諦不同很容易理解;但若真諦上講他們是平等一樣的,那就是說山是水,水也是山了。顯然不是這樣的。”

  “都督,佛說的是山和水的佛性是平等的,不是指的都督看到的山和水的相。”鳩摩羅什道:“都督過於執著於表象啊。”

  “什大師,子明明白,佛是將包括人在內的眾生提煉出一個共性的東西,叫佛性;眾生個體不同,但這個東西相同。”謝瑍道:“我這個理解對嗎,大師?”

  “然也。”

  “那佛性本身是否有大小強弱之分呢?”謝瑍問道:“如果有的話,那起步就不平等;如果沒有的話,修持佛法所為何來?如果說初始一樣,各人修持不同,佛性也不同,那自佛陀之後億萬人千百年不知輪回多少次,竟無一人能修成正果,這又意味著什麽?難道說無數芸芸眾生都是無法開悟之人嗎?這個就是佛陀自己也無法說清楚吧。”

  “阿彌陀佛。”鳩摩羅什大師高誦佛號:“不可說不可說。”。

  “什大師,佛說不可說,不是不說,否則也不會有佛經傳世。所謂不可說,除了因為我等凡夫無法真正理解佛表達的真實含意之外,子明覺得還有另一種含義。”謝瑍道:“那就是法無定法,法無常法。也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意思。這樣的話,我覺得佛理尚可有解。但言語道斷,說即不是,這樣的道理卻是無法講通的。因為講經講法包括佛經本身的記載都是言語道斷。從這一層次來說,佛經基礎的自相矛盾無處不在。”

  “阿彌陀佛。”鳩摩羅什雙掌合十。

  “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言語道斷說出來的,不究竟不圓滿。”謝瑍補充道:“也就是說,人的言語表達和開悟得到的法永遠不會完全一樣,他們之間有差異,所以才說言語道斷一說即錯。但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講法講經,大師還要譯經。佛用母語講解和弟子們記錄的經法都可能和佛之真諦不同,何況是轉譯成其他文字的佛經呢?”

  “善哉善哉!。”鳩摩羅什道:“都督明鑒,什受教了。”

  “扯遠了。”謝瑍道:“回到正題。子明剛才說弊在家國天下的意思是說,天下為公才是大道之行。如果每個人想的首先是大家而不是自己,那麽就不會有人殺人放火,也不會有人爭權奪利,如此這個世界就會好很多。說到底,就是人心貪欲不足。所以《道德經》裏老子推崇的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為無為,則無不治。’”

  其實後世之人最明白,如果不是亂砍亂伐,山不會禿,林不會無,河不會枯,沙漠不會肆虐如此;如果不是亂排亂放,水不會汙,河不會幹,人不會飲毒;如果政府官員不枉法貪贓,也不會放任那些惡行……總之,都是一個貪字引起的,而這個貪字無限放大的原因,就是中華幾千年的道德傳承淪喪殆盡,仁義禮智信成了笑話,而私有化大行其道,有錢人走遍天下,本分的勞動者,隻能受窮。

  一行人聽了謝瑍的話,都默不作聲,各自思索。

  謝瑍自己則是考慮著此次征伐的終點。

  此次西征,恢複西域長史府這是最起碼的。他可不想行軍數千上萬裏,直落個名義上的歸附就算完。古代那些所謂的臣服,多的是一種形式,而不是融入。所以謝瑍才率大軍而來,才如此注重傳播漢文化,正如他以前跟張虎劉裕他們說的那樣,真正的毀滅不是殺人,而是用自己的文化取代敵人的文化,用自己的信仰取代敵人的信仰。文化傳承的斷絕才是從根本上消滅一個民族。

  就像後世五百年前歐洲人帶著聖經到了非洲。非洲人手裏有土地,歐洲人手裏有聖經。閉眼祈禱完畢後,非洲人發現手裏有了聖經,卻沒了自由和土地。這個民族的人還在,可已是黑色的‘白人’。所以,尼克鬆曾經放言:《1999不戰而勝》,他說,當中國的第四代、第五代不再相信他們祖上傳下的東西之時,就是我們不戰而勝之時。從□□逝世,僅僅三十年不到,曾經讓美國等為首的西方國家另眼相看,又恨又怕的中國,就變成了誰也想欺負的國家。為什麽?因為人心變了。因為少了民族骨氣,淡了民族精神,沒了信仰,沒了夢想。先賢有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現在有多少人能取有道之財呢?唯利是圖之輩橫行無忌,貪贓枉法之人多如牛毫。為了獲取私利,不擇手段,最終自己毀滅自己;不甘之人,既知自己遭殃無可避免,遂生禍害他人之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