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孝武帝明旨太極殿,謝子明發兵勇士城(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047
  按下姚興葬父不表,且說謝瑍。

  謝瑍離了赤亭,返回秦州,下達了征糧令,隨即安排數隊精騎在秦州南安之間遊弋巡邏,並命令略陽守軍做好西進準備。此時慕容垂所部已至陰密以西,靠近隴山;趙印所部已越過洛水,抵達扶風以北,即將渡涇水;劉直力鞮和鄧淵接收了鄧景的部隊,最後留下三千兵馬駐守彭池後南下,已經越過涇陽,到達隴縣以南(今寶雞西北)。慕容德的部隊則在五將山西北。三處兵馬呈三角形,靠近隴山。離略陽最近的是慕容垂所部。其次是趙印,最後是慕容德。

  謝瑍欲以慕容垂所部接防略陽,略陽董騫所部,西進秦州上邽,南下仇池,與漢中呼應。

  而劉牢之、劉毅所部,則剛過長安,即在始平以西紮下大營。太史庸押運的糧草也剛好到達此地。二劉從秦州趕回正好遇到了太史庸。見太史庸全副武裝地樣子,二人頓時好受了不少。因為天太熱了。

  “二位將軍,這是從何而來?”太史庸問道。太史庸經過二劉大營時,自然是看到了二劉的旗幟,見他們兩個從西方歸來,故有此問。

  “太史老弟,你是不知啊。”劉牢之歎道:“都督要我等即刻將部隊交給副將駐紮練兵,我們倆都要進長安找道和兄參加新政培訓。這還指望著早跟上都督,殺敵立功呢。”

  “恭喜二位將軍。”太史庸抱拳道。

  “喜從何來?”劉牢之問道。

  “兩位將軍不是不知道,都督在新政上所費心思,遠大於征戰。這是都督北伐的根本所在。都督寧願讓二位暫離軍營,也要參加新政培訓,可見都督對二位之重視。我想都督將來必讓二位主政一方,所以才有此舉,二位切不可等閑視之。”太史庸道:“當然,如果二位將軍隻想在軍中,那就另說了。”

  “竟有如此說法?”劉牢之是個較純粹的軍人,對於政治一道還是差了不少:“這麽說倒是好事了?”

  “希樂將軍早就留意新政,不信你問問劉將軍。”太史庸笑道。

  “劉賢弟,此言當真?”劉牢之問道。

  劉毅點點頭:“都督的確特別看重新政。”

  “我還是更樂意馳騁疆場。”劉牢之道:“太史兄弟,不如煩賢弟替我等帶大軍西行,尚可作為糧草護軍。俟新政事畢,我等可以快馬趕往隴西。”

  “道堅兄之言有理。”劉毅道。

  “二位兄長,無都督將令,豈可亂來?”太史庸道。

  “賢弟,此次駐兵,乃是炎夏已至,不宜進兵。”劉牢之道:“但都督還是派出兩路兵馬。一路去河西支援若風將軍,一路去勸降金城薑飛和乞伏部。雖然不知都督為何不派我等,但都督手下自己的兵太少,我等不放心。賢弟此行,並不耽誤賢弟押糧,又可為都督增加兵勢,護衛糧草,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

  “道堅兄所言甚是,賢弟就莫要推辭了。”劉毅勸道。

  “既然如此,某即刻派快馬前去稟報都督。”太史庸道:“如都督許可,自不待說。”。

  “正當如此!多謝賢弟!”兩人抱拳道別而去。

  五月十三,晴。

  謝瑍正在隨大軍西進,探馬來報,太史將軍有信送到。

  謝瑍接過信,看了一眼問道:“糧草何時能到此地?”

  “啟稟都督,最少還要十日方能到達。”信使道。

  “回去告訴太史將軍,我同意他們的意見,一定保證糧草盡快到達。”謝瑍道:“如今時至炎夏,我建議你們夜間多走,白日早晚走,天熱了就休息。可搭一些草棚遮陽之用。”

  “多謝都督!卑職這就回去傳達都督命令。”信使道。

  “不是命令,是建議!”謝瑍道:“你們根據情況想些合理的辦法,隻要保證安全、快捷地送達就好。”

  “諾!”信使敬禮,策馬而去。

  甲午丙辰(五月十五),望日。

  謝瑍大軍抵達南安。

  謝子明此刻還不知朝廷大堂之上出現的情形,就算是知道,他也不會在意。汛期將至,他在考慮如何盡快地將糧草運過河去。關中的糧食已經收獲完畢,謝瑍以朝廷的名義,向各郡縣海發文告,征集軍糧。並函告各大豪強,除了留取自用之外,所屯糧草一律征作軍用。非常時期,嚴禁囤積糧草,否則以違法論處。對於積極獻糧之人,除了各郡褒獎,還將發放擁軍模範證書。不用說這就是謝瑍借用的後世之法。

  這也是謝瑍第一次直接向豪強叫板。當然謝瑍也不是強取豪奪。除了按律上繳的之外,多餘的由朝廷出錢購買,隻是錢不能立刻兌現,由都督府謝瑍的個人名義,出具欠條,等朝廷撥付的錢款到了,即可付賬。

  謝瑍的意思是,趁盛夏將至,歇戰之際,用這種辦法試探豪強們對西征大軍的態度。同時,軍中雖然眼下並不缺糧,但有備無患。

  事實上,關中雖然地勢險要,但關中平原卻是好地方,可以說是關中糧倉,魚米之鄉。這幾年關中戰亂不止,民生凋敝,良田荒蕪,而絕大部分糧食又為豪強所得,加上自立為王的家夥太多,四下掠奪,才使得大饑人相食的慘劇發生。謝瑍收糧的目的,當然也有做預防的意思。俗話說:家裏有糧,心中不慌。隻要掌握了糧食,就能保證關中不致大亂。

  這個時候,乞伏國仁一方就顯得特別重要。現在的河東,名頭較大且自立的就剩下這一個草頭王和禿發部沒有來歸附了。不少豪強雖然也有些實力,但並未自立,也無投晉之意。謝瑍倒不在乎這個,拿下金城,就可坐看雲起。等到立秋以後,再快馬入西域。隻要國家一統,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麵前,豪強算什麽?待宰的羊羔而已,不怕他們現在朝三暮四的瞎想。

  至於金城的薑飛,謝瑍並無十分有把握勸降成功。但七八分是有的。隻要竇衝到金城,因為呂光姑臧已失,在晉軍和乞伏國仁之間,他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除非是傻子。更重要的是薑飛本是薑家旁支一脈。也就是說,薑家主脈自三國後隱居,耕讀傳家不出仕。但旁支卻有出仕的一脈,這個薑飛正是此脈中人。

  同拓跋珪是北部鮮卑的代表一樣,乞伏國仁是隴西鮮卑的代表人物。乞伏國仁是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之子,算得上是一個見機而行的梟雄。苻堅被弑殺時,他說“苻氏以高世之姿而困於烏合之眾,可謂天也。夫守常迷運,先達恥之;見機而作,英豪之舉。吾雖薄德,藉累世之資,豈可睹時來之運而不作乎!”

  所以,乞伏國仁並非傻子,不但不是傻子,而且還是一時雄傑。他當然看得出大勢歸晉,早在淝水之戰時,其叔父乞伏步頹在隴西叛亂,苻堅派乞伏國仁回師討伐,就此擁兵自重的。可以說他起事最早。而苻堅淝水之戰大敗,他脅迫各部族,有不聽從的就加以攻擊,然後吞並,部眾達到十多萬人。榆中一帶的氐人都歸附於他。苻堅當時被慕容衝合慕容泓攻擊,自顧不暇,也顧不上乞伏國仁。所以,苻堅八月被姚萇弑殺,九月他就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兼任秦、河二州牧,建立西秦政權,建年號建義。麵對大晉的西征,他其實並不太擔心,大不了歸降,這是那時候遊牧民族慣用的伎倆。他有信心,東晉朝廷絕不會拒絕他。

  就在這時候,他又聽到了一個讓他心驚肉跳的消息。姚萇的兒子姚興投降了大晉,而且已經回家奔喪。這對他來說是個隱患,他必須斬草除根,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姚興能放過他嗎?肯定不能!而且那個時候,為了報父仇,甚至殺了人都沒有罪,還可能受到朝廷的褒獎。如此以來,一旦姚興得勢,他可能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當然,如果不是謝瑍北伐,他真的很快就會羽翼漸豐,將隴西、河州洮水沿岸納入囊中,成為後秦姚興的主要對手之一。今世姚萇已死,姚興奔喪,本來是他的大好時機。但一個更強大的對手來了,他不得不仔細考慮如何行事。歸降不甘,硬抗實力不足。他雖然拒絕了苻氏兄弟的勸降,但心中卻是搖擺不定。近日聽說苻丕已降,大秦已亡,而謝瑍大軍已到上邽,隴山以東已經俱入大晉版圖。自己部眾雖然十數萬,但比起謝瑍訓練有素的十數萬大軍,還有大晉後方隨時入關的兵馬,還是相差太大。思慮再三,他還是召來他的左右丞相等群臣,商量對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