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薑家莊子明祭伯約,武威城羅什求若風(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103
  多少年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大將軍,背負了多少不堪之言。今日終於有朝廷的一位將軍,一位出身豪門的大軍主帥,為他們的祖先說話了。他們不知道,這和朝廷沒關係,純粹是謝瑍自己對薑維品性的激賞和敬佩。謝瑍口占的這首五言樂府,被薑氏族人刻成了碑,正麵是詩,背麵是銘,豎立在薑維墓地的對麵,成了一景。當然是薑孝求了謝瑍的手書刻的碑。後世來祭掃薑維墓碑的,倒有多數是來觀摩謝瑍之書法的,這是薑家人所始料不及的。同樣的,因為這塊碑,後世曆史學家在研究謝瑍北伐的時間和成長曆程時,有了準確的年代。這也是薑家人所沒想到的。他們隻知道,有了這個字和碑,為伯約公正名,足矣。

  銘曰:

  丙戌癸巳庚子,晉假節使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前將軍謝名瑍字子明,率王師克複秦州,特來此祭奠蜀漢大將軍薑諱維字伯約公墓前。奉觴已畢,口占此詩以祭,禮畢乃去。

  伯約公六世孫孝字守禮者,求謝都督瑍手書此詩,刻此碑。

  時丙戌甲午庚申,秦州薑氏宗族敬立。

  自此,謝瑍與薑家結下了不解之緣。薑家文武皆修,耕讀傳家,不乏大才,皆隱居此地,後世亦不多見於江湖。隻在隋唐演義之中,有少保羅成之父羅藝薑家莊招婿學藝,後成為隋朝王爺的傳說。但那是演義,不是曆史。但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薑家的武藝確是不同凡響。三國演義中,薑維一出場就和趙雲趙子龍戰了個旗鼓相當,演義裏,以常勝將軍趙雲之口讚曰“趙雲又誇獎薑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由此可見一斑。後世有“天下名槍,非薛即薑”的說法,也為明證。

  薑維離開天水時27歲,據孫盛在《雜記》中記載:“初,薑維詣亮,與母相失,複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誌,不在當歸也。”這是孫盛詬病薑維的記載,言外之意是說薑維為了功名,不侍母孝。如果這是真的,我們如何來解讀薑維的話呢?

  薑維為了自己的誌向,拒絕了母親要他回國的命令。這在後世,兒女為了自己的發展不回家鄉的,習以為常;遠在千裏,經年不回家之人就更多了,不是有句話:好男兒誌在四方嗎?但在古時,就是不孝,是忤逆。薑維的話可以理解為:家裏不止我一個兒子,有我一個不多,沒我一個不少;也可以理解為:為了天下(百頃),舍卻一畝(母)。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我就不回去了。

  不管如何理解,對於一個27歲的年輕人,為了理想而敢於衝破那時孝道的封鎖,是難能可貴的;也可以說,作為孝子的薑維是極其矛盾的。但要報效國家,匡扶漢室,他就必須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忠孝不能兩全”。而他從此以後,就再也沒回到自己的故鄉,不正應了“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他的同期人郤正評論薑維時說:“薑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製,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薑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複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薑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這一段譯作白話文的大意是:薑伯約身負國家上將之重任,位列群臣之首。但住宅簡陋,沒有多餘財產,沒有妾室,家中也不置聲色娛樂之物。穿著的衣物、出行的車馬都是朝廷規定的供給,飲食用品非常節製,一點也不奢華繁複。所得的官俸,都是隨手用盡。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刻意表現自己的清高廉潔,而是本身對這樣的待遇已很滿足,沒有更多的要求。一般人評價一個人,如果他成功的話就讚美他,失敗的話就貶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壓抑地位低下的人。所以都對薑維這樣投奔蜀國,最後落得身死宗滅的結局,而加以批評貶低,卻不考慮其他方麵。這是有悖春秋褒貶本義的,像薑維這樣好學不倦,樸素清廉的人,實在是可以作為一時儀表之範的傑出人物啊!

  對於薑伯約,不管別人怎麽看,僅其樸素清廉、不忘初心一項,就足以贏得後人之敬仰。筆者以為,不管他有什麽樣的瑕疵,但都不失為真英雄二字。

  從上述古人的品議可見,薑伯約本人清廉樸素,不愛良田美妾,家財俸祿隨手分與士卒下人,待人於事,極有節製。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自尊、自重、自愛、自律之人。薑伯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尚自律如此,現在能有幾個人能做到。特別是當今那些高官厚祿且貪腐之輩,連一個兩千年前的古人都不如,還算是□□的幹部嗎?公務員成為人人爭而欲得之職,足以說明世人皆逐名利,薄仁義,好逸惡勞之劣性昭然。素餐之碩鼠,堂而皇之地遊走於社會,眾星捧月般,其居高臨下目無餘子之姿,自以高人一等之貴儼然矣。悲夫,甚矣!由是觀之,伯約公何其偉哉?

  無他,伯約惟思複漢大業,一心為公也。

  如若我們的幹部,且不說心係振興中華之大業,也不說要你奉獻自己的所得或贈送給屬下或者周濟窮人,隻心中牢記為人民服務一條,就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模樣。□□時代,幹部是人民的公仆,幹部幹部,先幹一步!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現在呢?不言自明。

  故此,薑維可敬,可歎。

  有詩為證: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係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改。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世言,世傑溺焉,宋乃亡。我道,伯約死國,漢遂終。

  薑維是大漢最後一位殉道者。

  蔡東藩對其的評論還是比較公允的:“薑維才不逮諸葛,而欲與魏爭勝,連歲出師,致民勞苦,不可謂非失計。然如後主之昏愚,親小人,遠賢臣,就使維不伐魏,蜀亦寧能久存乎?況維聞魏人窺蜀,即表請遣將守險,而為一黃皓所誤,卒至魏兵三路,長驅直入;是咎在黃皓,於維無尤也。劍閣守險,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咎在諸葛瞻,於維亦無尤也。成都雖危,尚堪背城借一,後主寧從譙周,不從北地王諶,麵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咎在後主,於維更無尤也。至大勢已去,維尚詐降鍾會,意圖規複,乃不幸失敗,一死謝國,維之報主,至矣盡矣!天不祚蜀,何維之足尤乎?”

  這一段的大意是,薑維本來才能比不上諸葛亮,還要和魏國一爭勝負,連年征戰,勞民傷財,不能說薑維沒有失策之舉。但是後主劉禪,親小人,遠賢臣,就算薑維不伐魏,蜀國就能持久嗎?當薑維得知魏國欲伐蜀,就上表請求派遣大將守住險要之地,卻因為黃皓而不能實現,最終讓三路魏兵長驅直入,這是黃皓的錯,與薑維無關。薑維親守劍閣阻擊魏將鍾會,鍾會屢攻不克;而鄧艾從陰平進兵,直趨涪城,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建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是諸葛瞻之錯,與薑維亦無關。就算如此,成都作為蜀國國都,即使被圍,亦可據城一戰。但後主不聽弟弟北地王劉湛決戰之言,反而聽從譙周,不戰而麵縛出降,坐喪蜀土,是後主之錯,與薑維更無關係。後主已降,大勢已去,在這樣的危難之時,薑維尚未放棄,詐降鍾會,離間魏將,意圖恢複蜀漢,可惜失敗,以死謝國。薑維忠貞報國報主之心,可以說是之至。蜀國不存,怎麽能說是薑維的過錯呢?

  又清陶澍題薑平襄侯祠詩曰:

  北伐頻年戰鬥勞,

  紛紛被敕倒旗旄。

  猶聞死後將軍膽,

  空拔營中壯士刀。

  往事竟成蛇畫足,

  天心已定馬同槽。

  當歸遠誌徒虛願,

  歲歲祠前劍水號。

  這首詩,可能是寫薑維詩中最有意思的一首。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此詩的賞析。這裏就不多寫了,以免有湊字之嫌。

  謝瑍離開薑家莊之時,薑孝應薑延之邀,暫住一日。

  翌日,薑孝帶了五名十七八歲薑家少年充作謝瑍侍衛,均是武藝高強之輩,薑氏有言在先,隻做謝家侍衛,不做朝廷官員,謝瑍若有所思。不過謝瑍隨即心中一笑,自己尚是晉臣,侍衛謝家與侍晉有何異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