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慕容垂分麾驚周寇,謝子明放歌信天遊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157
  第七十一章慕容垂分麾驚周寇,謝子明放歌信天遊(1)

  如果不是等董乂的到來,謝瑍是可以提前走一兩天。但謝瑍擔心這一股冉魏遺民如若處置不當,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他在和馬能仔細商討之後,仍然多等了兩日。終於董乂一行五六千人,到達了代來城。謝子明現在最擔心的就是人少,可以說隻要有人,有新政鋪墊。他就什麽都怕。所以謝瑍很是隆重地在城門外親自迎接了這些中原遺民。

  因為早有準備,馬能很順手的將這一行人作了安排。看著這些衣不蔽體,野人一般的同族,謝瑍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在代來城衙門,謝瑍親自接見了董乂和這夥人的首領,馬能相陪。

  安慰了這些冉魏遺民,其餘的事就交給馬能去處理了。至於董乂和他那一哨人馬,謝瑍自然是留下來,讓馬能親自進行整訓。嚴格按照新兵訓練要求訓練、考核,合格後再去追趕他。

  至此,謝瑍也終於放下心來。

  太元十一年四月十三(癸巳甲申),386年5月26日。

  直道,洛水北岸。

  慕容垂大營。

  眾將肅立兩廂,等待軍令。

  “劉直力鞮、鄧淵、謝絢聽令!”

  “末將在!”

  “命爾等三人,率精騎一萬,步軍五千,合計一萬五千兵馬,發兵安定,紮營禦敵,但不要發起攻擊。”慕容垂道。

  “末將遵命!”

  “慕容德、向蒙、李係聽令!”

  “末將在!”

  “令你四人,引軍一萬,精騎步軍各五千,收取鄜城、夏陽。到得城下,隻管安營,多打旗幟,不得發起攻擊。”

  “末將遵令!”

  “慕容鑒、崔景、李釋聽令!”

  “末將在!”

  “你三人各率百騎,往來傳遞消息,不得有誤。”

  “諾!”三人齊聲抱拳道。

  “其餘眾將跟隨本將,兵發新平。”

  “諾!”眾將齊聲領命。

  慕容垂大軍走的並不快,所以他到達洛水的消息,很快就被姚萇、王統、楊璧等人獲悉。他在洛水北岸分兵三路,齊頭並進的消息再一次讓這些人心驚肉跳。慕容垂和他們共事多年,若論領兵打仗,這些人捆起來也打不過慕容垂。特別是姚萇,更是又驚又懼,心中暗罵慕容垂,這麽多人你為何單單對我派兩路軍馬?看我好欺負嗎?

  其實姚萇想錯了,慕容垂對他發兩路兵馬,可不是看他好欺負。其一是為了完成謝瑍,迫其向西南而走;其二是他離得近,就在南下的路上。當然新平、安定兩城,還沒有像後來姚萇擴建修繕後那樣堅固,都是規模較小的城池,易攻也是一個原因。

  姚萇得到慕容垂大軍東來,很是糾結。打,不情願,怕被別人所乘;不打,要麽降,要麽走。可是無論降還是走,都不是他想要的……

  在洛水和黃河之間的幾個城,鄜城、夏陽以及馮翊,除了馮翊蘭犢有近兩萬多兵馬,另外兩城微不足道。而很明顯的是此路軍,收了鄜城和夏陽,也就完成了威懾馮翊的目的。但蘭犢不知道,慕容柔駐紮洛水西,虎視眈眈,還沒解決,北麵又來了晉軍,加上河東朱序已經攻打雍州了一個多月,老徐也是苦不堪言。一旦告破,他就會被三麵夾擊。

  至於略陽、天水以西諸強,早在謝瑍發兵之前就開始了連縱,可惜除了王氏兄弟(王統據天水和王廣在隴西)是天然的盟友,其餘人各有心思。楊定還是有些小心思,自立之初就立即向東晉稱藩,晉也照準了他的請求;楊璧據南秦州(今陝西南鄭縣治處),乃漢中要衝,來自漢中晉軍雖然遙遠,但不能不防。如晉軍入長安,他是絕不可幸免的。而且因為他有拒絕收留苻宏的汙點,心中更是忐忑。

  竇衝據茲川(確切地址未定,按史載,竇衝等人俱在隴右,故應在平涼、略陽以西。沿汧水而上,至今隴縣古稱汧城,再往西北,進入甘肅莊浪境內。汧水今千河古稱,源出甘肅省,流經陝西省入渭水,由此推測,竇衝應在隴山以西的今莊浪和秦安縣之間的成紀)。

  鄧羌之子冠軍將軍鄧景擁有五千兵眾據守彭池(此地難考,有載遠古的華胥之淵就是彭池,《覽勝》雲:“彭池,即今之南池也。”《保寧府誌.地理誌》注,南池就是今天的閬中七裏壩,老閬中至今仍把七裏壩叫著“南池”,這裏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那鄧景跑到四川那麽遠,如何與竇衝首尾,進攻平涼?可見此彭池另有所指。既然竇衝在平涼西南,那麽鄧景應也離此不遠,或在平涼西,或在平涼北,最大的可能就是平涼北偏西的瓦亭或者瓦亭之北的蕭關)。

  平涼太守金熙鎮守平涼,與安定,隴東兩城,互為犄角之勢,是姚萇最堅實的西部防線。

  謝瑍這是第一次沒有隨首發兵馬一起行動,他絲毫不擔心慕容垂的軍事才能,他擔心的是慕容垂三路分兵的安排,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一路主將的。如果少有差池,就會起連鎖反應。想自己北伐以來,基本沒有打過攻堅之戰,這讓他對古代戰爭的方式有些懷疑,那些牆頭倒的投降者,他是很不以為然的。他固執地認為,這些人都是沒有信仰和理想的人。所以謝瑍非常重視宣傳教育類的政治思想工作,在軍隊中仿照後世設立政將,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過了榆林關口,大軍的速度開始加快,謝瑍自己帶領騎兵先行,步軍沿直道跟隨。從驄馬城得到的馬,他已派人給幽州送去三匹,如何分配,讓他們自己看著辦。代來城沒留,讓他們自己去驄馬城挑就行。給慕容垂三匹,讓他根據需要分配。謝瑍手上就還有四匹了。謝瑍尋思著,怎麽也得給趙印、桓玄每人留一匹,魏平也該有,越算起來反而有些緊張。

  謝瑍之所以先行,是他要考察一路的長城。

  這一路的長城都是戰國及秦長城,從代來城以東至黃河東北拐彎處為起點,從內蒙東勝東側曲折,向西南蜿蜒而下,至陝西神木、榆次、靖邊、穿過甘肅到達寧夏固原,再向西重新進入甘肅境內,至臨洮折而向南止於岷縣。

  因為直道的緣故,從榆林南下,沿長城順勢南下,一口氣就到了靖邊。這裏就是鼎鼎大名的統萬城所在地。

  東晉義熙三年(407年),劉衛辰的小兒子劉勃勃,投奔後秦姚萇,為姚氏重用,後來赫連勃勃擁兵自立,占據上郡,建大夏國,並於義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縣境北部築都統萬城(今紅墩澗鄉白城子,距離靖邊縣城約30公裏)。北魏於始光四年(427)滅掉大夏,於神四年(431)建立統萬鎮。

  長城從此處向西南蜿蜒而去,作為秦直道從榆林至靖邊的一道保護藩籬將脫離直道去完成它真正的曆史使命了。剛才筆者已經寫明,再次提請大家注意,這些長城都是秦長城,而非後世的明長城。明長城由靖邊向西北而上,自定邊一分為二,一是直到黃河東岸折而向北,從烏海南繞了個彎至黃河岸邊,沿賀蘭山東麓和黃河西岸南下直往青銅峽方向,二是自定邊向西橫穿寧夏進入甘肅境內,轉向西南至蘭州北折偏西往武威而去,定邊至蘭州一段與秦長城基本平行;另:自武威向東南的明長城,有一段通過景泰縣一直到烏蘭哈思吉黃河索橋邊,長約四百裏,這相當於定邊、武威、青銅峽與黃河交點、黃河索橋、蘭州這五個點,和黃河將這一區域包圍起來,形成了一個封閉不規則多邊形區域。

  在這裏邊,那可真是保險了,筆者想(一笑)。

  而靖邊處的明長城西向安邊,東北方向不像秦長城那樣蜿蜒曲折,而是基本是直線。經榆林、神木進入山西境內,經偏關後,一分為二,北線經參合口(殺虎口),進入河北張家口,穿過河北後麵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北京段長城。南線也相當有名,自偏關向東南而下,再向東經過雁門關、平型關、倒馬關、紫荊關,進入北京境內,合二為一。

  站在長城外的直道上,謝瑍新潮起伏。如此近距離的實地奔馳在秦馳道上,看著秦長城,不禁為前人的氣魄所震撼。如此大的工程,不但在如此的年代,就算在後世也絕無僅有。一定要將他們好好保存下去。謝瑍暗暗下定決心。

  榆林至靖邊的直道,約260裏,合後世約105公裏。大宛寶馬確實非同一般,謝瑍跑了接近一個時辰,這個速度已經相當不錯了。謝瑍這時候很想念那個當時送馬給他的無道兄了。這次他沒跟來,是個失誤。想到這裏,謝瑍思忖片刻,即派人去幽州,令刁德刁無道帶著種鴿去長安待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