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子明聽雨魂離體,蕭霂施法竟失身(4)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155
  第六十六章子明聽雨魂離體,蕭霂施法竟失身(4)

  劉顯掌了權,首先就要消除潛在的威脅。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拓跋珪,這個久在獨孤部名正言順的代國繼承人。而能夠繼承代國的人選不止拓跋珪一個,首先他的叔叔拓跋窟咄更具實力,年富力強,由曾在大秦學習;其次如拓跋寔君的兒子,屬於長子長孫;當然還有好幾個拓跋氏的子孫輩都有資格。拓跋珪就在獨孤部,拿拓跋珪開刀自然是最方便。劉顯的想法很好,也很對,但是他的手下甚至他的軍師都給拓跋珪通風報信,所以數次計劃都失敗了。這或許也是天意吧,拓跋珪每次都逃出生天。這些故事要是詳細道來,都能寫成一部傳奇小說。也有人說,其實拓跋珪的逃離獨孤部,並非一定是劉顯要殺他,隻是魏書中那麽記載而已。十幾歲的小娃娃,以劉顯的勢力根本不會在意拓跋珪,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劉顯上位後的舉措嚇跑了拓跋氏。那就是劉顯想稱王,這個拓跋珪複國的想法一樣。本來拓跋氏一直把獨孤部看作是自家的部屬,是可以用來複國的力量,劉顯如此做派,還有拓跋氏什麽事?

  於是拓跋氏就隻能脫離獨孤部再圖打算。所以拓跋珪是逃往了他的舅舅那裏,後來因為他的舅舅們意見不統一,他自己也也長大了兩歲,這才離開陰山,獨立門戶。可以說拓跋珪心情也是很矛盾的。

  離開賀蘭部後,拓跋珪最終約見拓跋鮮卑諸部,在牛川稱王。劉顯見勢不妙,從善無向南逃到馬邑,其從弟劉奴真(劉羅辰)率領所部投降北魏。劉顯本以為他報仇的日子遙遙無期,沒想到他的探子送來的消息,讓他心中一振。拓跋珪竟然被晉軍擊潰,損失巨大,能逃生的十之二三,奔陰山之北。

  那麽劉顯注意到謝瑍等人自然也在情理當中了。

  劉顯立刻派他的弟弟劉亢泥帶探子遠遠跟隨謝瑍等人,觀察謝瑍等人的作為,探聽情況。獨孤部本就是從此路南下,可謂輕車熟路。劉亢泥他們雖然未能探得謝瑍的詳細情況,可聯係並州失陷,張虎率晉陽大軍北上等情況,猜也猜到定是晉軍的重要人物。於是劉顯一麵派人聯絡西燕,一麵親自率人北上。一個目的是脫出晉軍控製之地,另一個想法就是乘拓跋珪虛弱之際,來個落井下石。

  可以說,劉顯的打算很不錯,但是劉顯明顯低估了謝瑍。張虎一路北上也沒閑著,緊要之地都留下了守衛。搞得劉顯隻能化整為零,露宿荒野,直到出了參合口才放下心來。

  劉亢泥告訴他的哥哥,晉軍在九原已派重兵把守,他們這些人很難有所作為。劉顯一笑道,我們不是來和晉軍硬抗的,我們是來發展勢力,順便給拓跋珪找麻煩的。晉軍既然渡河南下,其意在長安。首先要麵對的是劉衛辰的精騎,臨時顧不上偌大的草原。現在正是拓跋珪最為虛弱之時,錯過此際,怕是很難再找機會了。

  眾人看著劉顯,似是等待下文。

  “那邊才是我們的目的地。”劉顯馬鞭一指北方道:“這裏都曾是我獨孤部的轄區,我們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招兵買馬。然後在逐步向西蠶食,北方的草原是屬於我們的。”

  謝瑍沒想到,他不但擊潰了拓跋珪,同時還給拓跋珪培養了一個對手。雖然前世劉顯不是拓跋珪的對手,那是因為拓跋珪實力強橫,這一回可不好說了。至於後來謝瑍在長安慕容衝處見到了拓跋珪的叔叔拓跋窟咄時,才想起了這個人曾和拓跋珪大打出手,為爭奪皇位而使北魏陷入危機之中。謝瑍意味深長地放其離去,能不能如後世一樣掀起一番波浪來,謝瑍並不在意,聊勝於無而已。就算拓跋窟咄和拓跋珪聯手,謝瑍也並未放在心中。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陰謀詭計,都將毫無用處。

  唯一讓劉顯無奈的就是,到底有多少人還終於獨孤部。當年賀氏依附獨孤部,本就有借力複國之心,劉庫仁也算是忠貞之人。苻氏重用,應當報效;代國雖亡,仍有餘恩。故賀氏曾帶了年少的拓跋珪多次商談複國之事,劉庫仁顧左右而言他,誇讚拓跋珪搪塞而過。劉顯曾親眼見過,也曾親耳聽過,故此劉顯欲稱王,拓跋珪是最大的障礙。所以,劉顯在逃奔馬邑後,輾轉找到拓跋窟咄,並為拓跋窟咄提供支持,讓他和拓跋珪相爭。而多次的謀算失敗,讓劉顯明白,獨孤內必有內奸,而且不止一個。後來一係列事情,以及南逃馬邑後,痛定思痛,劉顯這才明白,自己是著了賀氏的道,中了美人計兼緩兵之計兼瞞天過海。不反思自己見色起意,為溫柔鄉所迷,倒埋怨這個女人心計太深,豈不怪哉?作為母親,賀氏為了自己孩子的性命和未來,真的是舍身飼虎,用心良苦的。

  亂世出英雄,更多的卻是草頭王。隻要有人樹起大旗,就會有人來投。北方的草原,地廣人稀,獨孤部經營多年,人脈仍在,不愁招不到人。就算拓跋珪本事再大,現在還是個少年。前世反叛他的就大有人在,何況這一世他如此落拓,超不保夕呢?

  事實上,劉顯舉旗不久,代題就率領部眾背叛拓跋氏,投奔於他。後來他叔叔的三個兒子,此前投奔拓跋珪的,也相繼離開拓跋珪,這是後話。當然,這次因為謝瑍和拓跋跬狹路相逢,代題早叛西奔,投劉顯的可能沒了,卻在另一部落遭遇了謝瑍的南路兵馬,下文另有交待。

  秦直道上。

  “大少爺,前麵就是長城了。”薑孝策馬趕上來道。

  “嗯,到上麵歇息一下,順便瞻仰和緬懷一番前人的功績。”謝瑍知道這裏,後世明朝在這裏建了一個標誌性的建築:鎮北台。

  明媚的陽光,燦爛地照耀著。

  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極目北眺,代來城早就不見蹤影;極目直道西麵是茫茫沙地,東側卻有碧草茵茵。

  這樣的風情,卻讓謝瑍感到驚喜。後世的沙區不但越過了腳下的長城,還將榆次向南一直到橫山、魚河一帶都成了沙區(銀州城故址以北),向東已比接神木,大片的良田沙化了,向西就更不用說了,長城以外幾乎全部是沙漠,甚至有的地方沙漠已越過長城向南蔓延。看來,要提前著手抑製沙化問題,謝瑍心中有了計較。

  轉過身,長城內。

  綠色,生命的顏色,開始放大。

  榆林向北是蒙古高原,向南是黃土高原,此過渡之地,曆來為兵家所爭。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之城,世所罕見。

  東麵約有70公裏就是黃河在榆林凹進的彎處;而向南約40公裏就是驄馬城,不知道此刻的驄馬城還有往日之雄風否。是不是還有傳說中的青驄神駒。

  謝瑍驚喜之餘,不由道:“不到長城非好漢,站在長城方知小啊。你們看到了嗎?這長城上巨大的隘口,必會發達起來的。”

  “少爺是說這裏將來繁華?”李釋終於找到接話所在。

  “你們看,直道穿過長城,就沿長城向西南而去。”謝瑍指著下麵的伸向遠方的直道說,“看到了嗎?那裏有條河,古稱奢延水(無定河),穿過此河,直道依然沿著長城在另一條河蘆河西側,一直到蘆河拐彎處,直道才轉向南直下。為什麽直道在此有了兩個彎呢?如此走向,西有長城護佑,東有蘆河滋養,水草豐美,約有200多裏,大軍行軍需要基本滿足。而從我們腳下向北,是一條大體的直道,直達九原。這個我們已經走過了。”

  “大少爺,你能看那麽遠嗎?”李釋疑惑道。

  “你說呢?”謝瑍反問。

  謝瑍即使目力驚人,自然不可能看那麽遠。但他知道後世的地圖啊,也曾走過後世的直道。就給這小子留點神秘吧。

  “大少爺,我們沿直道走嗎?”薑孝問道。

  “你們看,這條穿過長城的河了嗎?”謝瑍說道:“就沿著這條河旁的小路走,就會到驄馬城。也許我們會弄到好馬呢。”謝瑍鼓動道。

  “大少爺,我建議還是走直道,那樣的小路馬跑不起來,其實更慢。”薑孝道。

  “薑兄此言甚是。”李釋道。

  “大少爺,薑大哥言之有理,大道既安全又方便。”太史庸也說道。

  “本少竟然成了少數派。”謝瑍搖搖頭,“好吧,那就走直道。下去,出發。”

  幾個人下了城牆,牽著馬,沿著直道慢慢走著,想在這個算是關城的地方看看有什麽飯店啊、旅店啊之類的。可是他們有些失望,根本沒有飯店,也沒有旅店。看來繁華如江南,路還很長。

  “上馬,走!”謝瑍率先翻身上馬,一行人沿著大道飛馳而去。

  這正是:榆林古城今安在,不見紅山鎮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