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中原策馬潼關路,長安遙指大漠西(1)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2872
  第五十三章中原策馬潼關路,長安遙指大漠西

  重新上路,謝瑍在反思自己。

  還是有些想當然了,沒想到古代糧食畝產竟這麽低,如此說來,糧食產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隻要做好田間管理和深耕,再加上施肥等措施,提升一至兩倍很簡單。這就相當於一年頂了兩年甚至三四年使用啊。看來農業技術的問題,種子的培育問題,需要立刻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至於為什麽劉穆之他們都沒有向他提起此事,謝瑍也感到奇怪。

  到了冀州,謝瑍沒有驚動官府,隻是借著來此暗暗走了一圈。

  檀玄這次警戒多了,看來上一次敗給符丕也有長進了。

  休息了一夜,謝瑍又啟程了。

  簡短截說,這一日渡過黃河,到了洛陽。對這個六朝古都,謝瑍生前隻來過一次,還是參加一個會議。會議完了以後,就離開了。此後就沒有專程去過,沒想到重生之後,會這麽快就來到這裏。

  經過三天的趕路,進洛陽城的時候,夕陽尚好。

  對於謝家而言,豫州洛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和不可磨滅的作用。謝尚首次成為豫州刺史,後來謝家一脈相承,就是由此開始了向超一流世家邁進的步伐。

  洛陽比鄴城更大,也更宏偉,畢竟是古都。雖說曆經諸多的戰火洗禮,但他還是頑強地挺了下來。雖然它現在依然有些蕭條,比起冀州和鄴城差了不少,也許是沒有實施新政的原因?謝瑍不無得意地猜測道。

  趁著落日前的短暫時光,謝瑍站在南宮門前,看著斑駁的大門,再看看看著旁邊佇立的三座府邸,據說就是什麽司空司徒太尉府了。

  東行一百多步折而向北,從宮殿和太尉府中間的直道向北,你就能看到一大片居民區,居民區的後麵是一座規模稍小的宮殿,那就是永安宮了。居民區的西側就是北宮,南宮和北宮有複道空中相連。

  現在的南宮北宮是後來修複的,從漢末董卓在此放火燒城以後,洛陽雖然多次修葺,遠未達到作為一國之都時應有的規模。

  向西轉過北宮,但見西北一座豪華俊麗的建築,這就是曹魏時新建的金鏞城,還有遺存的濯龍園。雍門的北側是金市,對麵的中東門外是馬市。可惜晉朝沒有什麽建樹,如果沒有謝瑍的出現,直到北魏遷都至此以後,洛陽才有了第二次大規模擴建,這就是幾十年之後的事了。

  洛陽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是當之無愧的。從蔡倫的蔡侯紙,到張衡的渾天儀、候風儀、地動儀,馬均發明的指南車、記裏鼓車、龍骨水車等都是在洛陽完成的;賈誼的《過秦論》,許慎的《說文解字》,王充作《論衡》,班固班昭兄妹著《漢書》,西晉陳壽撰《三國誌》,張華撰《博物誌》,以及後來楊玄之著《洛陽伽藍記》,酈道元著《水經注》等等都是在此完成的。

  不但如此,漢魏晉三朝,經學盛行,這裏有多很多名人對各種經典進行注解,公元79年漢章帝特在白虎觀大會群儒,議五經異同,命班固做《白虎通義》做定論。東漢佛教傳入東土,由西域傳入的佛經大部在此翻譯。魏晉時期文才輩出,諸如“建安七子”、“三曹”父子、“竹林七賢”、“金穀二十四友”等皆會於洛陽,名噪當世。左思《三都賦》成,洛陽為之紙貴,一時傳為美談。

  洛陽,謝瑍心裏暗暗歎息

  這裏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這裏是“崤函帝宅,河洛王國”,“八麵環山,五水繞洛”的神州之都。

  這裏也曾是晉朝的國都。

  時光荏苒,如此煌煌之地,竟然零落如此。

  謝瑍不由輕聲吟誦張養浩的《山坡羊·洛陽懷古》:

  天津橋上,憑欄遙望,春陵王氣都凋喪;

  樹蒼蒼,水茫茫,雲台不見中興將。

  千古轉頭歸滅亡。

  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現在還沒有天津橋,那是後來隋煬帝定都此才建的。

  休息一夜,準備明日入潼關。

  這條路可以說是鮮血染成的。當年董卓挾持漢帝遷都,火焚洛陽;後來曹魏兩晉十六國幾經易手,洛陽根本就沒時間休養生息。這條路雖是兩都之間的必經之路,卻是地勢起伏不平,相當難行,就算是有秦馳道的東方道,依然如此。

  出了城門,向西瞭望,但見群山連綿不絕,峰巒重疊,一望無盡。謝瑍非常欽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這樣形象的描寫,自己是來親身體驗這潼關路了。

  西行不到半個小時,遠遠看見關樓巍峨聳立,這就是漢關(今新安縣城東7裏)了。漢函穀關是重要的關隘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至今已經2100多年了。所以漢函穀關又稱漢關,“函”指匣子,“穀”為山穀,顧名思義“函穀”之意即為以山穀為匣,遏其要衝。

  漢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裏,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峙,易守難攻。關樓坐西向東,東臨澗水,西通新安縣城,南連青龍山,北接隴海。據史料記載,關前南北兩側擁有高厚城牆延伸山間形成的天然屏障——古稱八特阪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場遺址——八陡山。唯有通過城門方可出入此關。

  本來秦函穀關就夠險峻了,漢武帝為確保長安之戰略縱深,再修此關,可見對於長安都城的安全有多看重。但他不知道,再長再險的關穀,也抵不過朝廷無德,子孫不屑。不然就不會留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的慨歎了。

  從漢關至秦關300餘裏,中間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叫弘農。過了弘農再西行130餘裏就是潼關了。

  一路上地勢起伏,嶺坡連綿,但見山穀兩側,林木相攜靜立,千姿百態;峰巒岩石裸露,溝壑縱橫。林穀幽深,溪流如帶。如果是夏季從此走過,那些岩巒會被滿山滿穀的翠綠淹沒,伴以溪流淙淙,鳥語花香,正可謂幽靜之穀也。

  這一段,自北向南有黃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澗河等主要河流,沿岸均有河穀川地分布,地勢平坦,河渠縱橫,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看來黃河的治理也是個大問題。

  函穀關東不遠,就是弘農。這裏是我國一個非常有名的姓氏: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發源地。隋朝皇室,越國公素及子玄感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武則天之母等都是出自弘農。

  後世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此地和潼關、蒲阪故地一樣,已消失於世間,留下的隻是個名字,而這些名字曾經有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過多少令人神往的輝煌,都隨著白駒過隙鬥轉星移漸化漸無……

  穿過綿亙30餘裏的幽穀,伴著清脆的馬蹄聲,轉過一道彎繼續前行兩千多米,就是穀口了。出了穀,就是通往潼關的坡道了。這樣險峻的深穀密林,正麵攻破真的很難。自從潼關建城,這裏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謝瑍暗道可惜。那時候還沒人知道保護文物呢。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

  潼關故稱桃林塞,古人杜氏記載: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是矣。自函穀至斯,高出雲表,幽穀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雲潼關,亦曰衝關。河水自龍門衝激至華山東也。《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今日得見潼關,謝瑍還是心情相當的激動。因為這是後世看不到的。

  但見一條毗鄰黃河的坡道蜿蜒而上,巍峨的關樓坐落在本就突兀的黃土塬上。四周的城牆,隨著塬頂之勢略有起伏。越發靠近,你的感覺會越發強烈,那就是什麽叫雄偉,什麽是仰視。來到關樓門前,這時候抬頭看去,酸痛的脖子讓你明白高不可攀不是一個詞。而回首來時的路,你才會發現居然有了身在雲中立,會當淩絕頂之感。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