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新政維艱豪門勢大,前事莫忘後來之師(上)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3354
  杜昺有了靜修之地,除了看看謝瓊,偶爾跟謝瑍相談,即在靜室獨自安然悟道。

  而謝瑍則開始忙了起來,春節過後,各方消息不斷匯來,政事民事軍事俱有。雖然軍政諸事都有當值的人員,但畢竟比正常時少了不說人,所以就顯得相當局促。謝瑍開始覺得自己還是想當然了,放假是有些長了。

  好在謝瑍著意的新政,不但沒放假,而且一直沒有停止人員培訓。欣慰的是負責新政的官員一個個都精神十足。

  庚寅辛亥(太元十一年正月初九),晴。

  幽州。

  州衙賓堂。

  早早備好的賓堂內,各種吃食、時蔬已備好。甚至還有奶類。

  三天的時間準備,不論是範陽,漁陽,甚至上穀的豪門都來了不少。他們有的是針對新政而來,有的是探聽消息和事態,也有的是來觀望的,準備隨大溜。幽州本地的三老也到了不少,看來這新政確是牽動了這些千家萬戶的心。

  門口謝瑍設立得簽到處,起到了極好的作用。謝瑍模仿後世婚慶喜宴的門口簽到處,一邊簽字,一邊統計各家及總人數,以便準備碗筷杯盞等。宴席定在未時,午時剛過,人就基本到齊了。

  不出所料,各家都來了至少五六個人。除了範陽盧氏,趙郡李氏也有人來。這也不難理解,趙郡隸屬冀州,冀州的新政早就開始了,不急才怪。謝瑍沒想到的是清河崔氏竟也有人來此,這倒是意外之喜。崔氏有清河、博陵兩支,均為高門大戶。後世的“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中得崔就是這個姓氏。另外還有一些中小家族的族老,以及本地和外地的商賈等。

  既然來了幾個大的姓氏,就簡單的將這三個姓氏介紹一下。

  首先就說清河崔氏。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青州西),開國君主呂尚(也稱薑子牙,即民間傳說的薑太公)。呂尚本性薑,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後裔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姓。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清河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族。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宏,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可見崔氏的確人才輩出,地位顯更是赫一時。

  再說範陽盧氏:盧氏曆史上自稱來自範陽,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齊,盧、高二氏被驅逐,離開山東省長清縣之盧邑以後,散居於燕、秦二國之間。聚居於範陽的是主要的一支。

  範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範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誌、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因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範陽,北州冠族”。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有人在,還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曆史名人達840多人。

  範陽盧氏,可謂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曾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以冠以“範陽堂”稱為自豪。

  最後說說趙郡李氏: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僅次於隴西李氏。在唐以前,趙郡李氏的聲望絕對高於隴西李氏。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趙郡在今河北趙縣,初後魏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有名的武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為趙郡李氏的始祖。趙郡李氏在北齊官位顯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隴西李氏就是後來李唐那一支,現在還聲名未顯。

  曆史上,這些大戶之中,有相當的人在燕、秦、北魏出仕。而且有的還是相當出色的謀臣良將,如崔浩是太武帝的主要謀士;盧玄父祖俱出仕秦燕,他自己也曾侍秦,秦亡仕燕。而現在燕之不存,不出意外他應該出仕才是。謝瑍召集此次聚會,雖為新政,當然也有招攬世家俊傑任用之意,就看他們如何選擇了。

  午時三刻,賓堂開門延座。等待中的各路人等,進了賓堂,頓時一亮。進門左側,一張座次分布圖,非常清晰的表明位置。案幾之上有各自的名字,所以很快就在賓堂內找到了各自的座位。這也是謝瑍安排登記的另一個用處。凡是登記入冊的,根據登記的資料,都有安排。

  就這一項,就讓人耳目一新,頓生好感。

  等坐到桌案前,每一家族族長座前,都有一份花名冊,上麵是參加此會的所有人的名單。又一份好感再生。

  這些人不得不對這個新官刮目相看。年為弱冠,慮事周全。

  謝瑍幾乎就在各家找到座次,剛剛坐好後,就帶著劉穆之、薑孝、甘越、太史庸等人邁步進了賓堂。

  剛剛還在竊竊私語的眾人,立刻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就聚焦在謝瑍身上。但見這位少年,身材高挑,一身水藍色的長袍,顯得幹淨爽心。往臉上看,麵色晶瑩如玉,雙眉斜入鬢角,二目澄澈,唇若丹朱,好一位風流倜儻少年郎。不知是誰家兒郎,竟有如此氣度風采。

  在眾目睽睽之下,謝瑍從容淡雅地走到了主座前。眾人這才明白,原來這位就是今天宴賓的主人。看著年輕的不像話的謝瑍,眾人的心再次被這個年輕人吊起來。

  “諸位高賢,不辭辛勞,應邀蒞臨,子明之幸。”謝瑍來到座前,雙手抱拳,左右環拜道:“且受謝氏子明一拜。”

  這麽多人看著謝瑍從容自若,流暢如水的表演,都沒反應過來。謝瑍暗暗一歎,到底是人望不夠,為人所輕。其實,謝瑍想差了,不是眾人輕看,而是眾人反應不及。

  “諸位高賢,既然來此,自當有所見教。”謝瑍再次抱拳道:“子明魯鈍,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子明亦願同諸位溝通交流。隻是子明身負陛下重托,朝廷皇命在身,如有得罪之處,還請體諒子明:隻對事不對人。”

  “我等願聽使君教誨。”這會兒大部人都明白過來了,趕緊抱拳還禮道。

  特別是在官場經曆過的,聽到謝瑍的這番話,已然收起了輕視之心。這謝瑍看起來輕描談寫,實際卻是綿裏藏針,隻“身負陛下重托”一句,就頂千萬言辭。那言外就是,如果對抗,那就是逆陛下之意。如果他們知道,謝瑍手上還有天子劍,那就不是收起輕視之心,而是驚懼此子深得帝心了。

  “諸位,不必如此,此地聚而宴,非朝堂之上。”謝子明笑道:“大家請按照個人喜好,享用膳食,邊吃邊談。諸位請!”

  “使君請!”眾人齊聲道。

  “一起吧。”謝瑍說著,走下主位,拿起碟子筷子,在排成兩列的飯菜中挑選自己喜歡的膳食。眾人有樣學樣,遂俱起身選用菜食。

  一時間氣氛活躍輕鬆了不少,過了有一刻鍾,謝瑍向甘越點點頭。於是甘越拉著太史庸起身來到謝瑍的桌子前麵,兩人抱拳,團團一拜。甘越道:“諸位,遠道而來,我等奉使君大人之命,特來獻藝助興!請聽:祝酒歌。”

  美酒飄香歌聲飛,

  朋友們請你幹一杯,

  請你幹一杯。

  揮軍北上初鄴捷,

  漫天雪舞入冀北。

  來來來,來來來……

  征途上,鼓角聞,

  幹戈幾經作春暉。

  待到來年複國日,

  咱重擺美酒醉不歸。

  ……

  來來來,來來來……

  為了過上好日子,

  願灑熱血和汗水……

  來來來,來來來……

  咱重擺美酒醉不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