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張蠔因恨出鐵騎,劉裕試手戰樂平(上)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4286
  劉裕和劉牢之他們在壺關休整兩日,也就是十月初七,劉道規經過千辛萬苦到達上黨。

  為什麽總說鄴城至壺關難走呢?

  沒錯,你現在從地圖上看,兩地相距不過三百多裏地,而且什麽高速鐵路四通八達,但那個時候可是地廣人稀,特別是太行山幾乎都是未開墾的高山峻嶺,原始的地形地貌,山地叢林溪水比比皆是。

  曆史上,上黨發生的戰役很多,最著名的有兩次:

  一次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遂將上黨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

  趙孝成王為了盡快結束戰爭,以休養生息,又為秦所離間,召回廉頗。以趙括為將,主動出擊,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

  此時,秦昭襄王秘密起用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因以趙括魯莽輕敵、缺乏實際作戰經驗之弱點,采取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敗退。秦軍主力一麵堅守城壘,一麵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占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被困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四次突圍未果,中箭身亡,趙軍失帥。秦軍趁亂進擊,趙軍丟兵卸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殺於現在高平市的王赧(殺穀,又名脊冤穀)、箭頭、圍城、穀口、金門山一帶。史稱長平之戰。

  另一次是:曹操東征袁紹舊部高幹,一統北方。巧的是,曹操也是從鄴城出兵,和謝瑍的西路軍一樣。西行途中要經過太行山的羊腸阪,道路十分艱險。有曹孟德之樂府詩《苦寒行》為證: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谿穀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可以看到,曹孟德說的不是西上太行山,為啥,哪有橫貫東西的直道呢?隻能緣山勢和羊腸阪而行,數萬大軍,糧草輜重,行軍之艱難可想而知。

  古上黨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堯、舜、禹、夏、商、周等古都,皆圍繞上黨盆地而旋轉,並相去不過百餘公裏,可見此地對於先民情感牽係的意義。走出盆緣大山,向西不到100公裏,是堯都平陽——廣闊的臨汾盆地:向西南不到100公裏,是舜都蒲阪與禹都安邑——平坦的運城盆地;向南不到100公裏,是夏後氏所都之陽城與周之東都洛陽;向東不到100公裏,是殷都安陽。如果以上黨為中心,以百餘公裏為半徑,由西向南向東畫一個半圓,這不正是司馬遷所謂的“天下之中”?

  古上黨是遠古人類活動的中心。這裏英雄神話叢生。而神話傳說其實是沒有文字記載時期的口傳曆史。中國的許多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那些最被人們津津樂道和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女媧補天,炎帝嚐百草、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黃帝蚩尤之戰、誇父追日、堯舜禪讓、成湯禱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黨或和上黨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在當時居住條件簡陋 隻能是洞穴野處的年代,人們最講究藏"風"避"水",上黨盆地是最佳選擇。上黨盆地像一個“鳥巢”:東邊太行山,作為中國陸地地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南北縱貫於河北與山西間,成為一道割斷山地與平原聯係的天然屏障。南是中條山,東西橫亙數百裏,東與太行主脈相接。西邊太嶽山,太嶽山脈北端在榆社、左權一帶與太行相連,向南與中條山相接。三條山脈交匯,形成了一個安全的封閉型盆地。

  竺可楨先生曾在《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關係》中寫到:“在文化醞釀時期,若有鄰近野蠻民族侵入,則一線希望即被熄滅。所以世界古代文化的搖籃統在和鄰國隔絕的地方。”上黨盆地,完全符合這一原則。

  朱熹在 《朱子語類-太極天地論》中說:“上黨即今潞州……太行山之極高處。平陽晉州蒲阪,山之盡頭,堯舜之所都也。河東河北諸州,如太原晉陽等處,皆在山之兩邊窠中。山極高闊。伊川雲:太行千裏一塊石。山後是忻代諸州。泰山卻是太行之虎山”。

  那麽有人會問,上黨這麽好的地方,為什麽無人建都?朱熹答曰:“其地堯瘠不生物,人民樸陋儉嗇,故惟堯舜能都之。後世侈泰,如何都得。”

  可見,言上黨“其地極高”,不僅僅是地形地勢高,主要還是聲望地位高,高與天齊。

  囉嗦這麽多,就是想說明上黨乃中華文明之源一也。

  劉道規見了兄長自是高興,交割完畢,兄弟徹夜相談,劉道規將所見所聞,盡數相告,劉裕聽得津津有味,讚歎不已。

  劉毅在府庫中為二劉備好冬用之物,包括棉衣棉鞋火石之類。

  三日已過,二劉整軍出發,劉道規很想隨兄長而去,可惜還有整訓任務在身。劉毅也不含糊,伴隨著二劉出兵,他的整頓也立即展開。好在他是個有心之人,了解一些新政之法,做些基礎準備工作還是可以的。

  劉道規整日在軍營和兵士們摔打在一起,開始還有人不服,漸漸地就被劉道規這個小子鎮住了,誰做得到他的樣子就可以不訓練了。劉道規帶著幾十個新軍演練的標準軍姿,立刻就讓所有的兵士垂首,為了達到那個樣子,都起勁的連起來。劉道規笑了,果然大少爺說的,派將不如激將。

  劉牢之和劉裕帶著隊伍,一路向北,至屯留這段路,西麵是太嶽山脈,山巒疊嶂,滿山紅黃相間的林子,風景倒是不錯。路是沿著太嶽山東麓山勢開辟的,想快點跑馬,沒門。西麵是上黨盆地,因為漳河源流在南下經過此處,雖是秋天,尚有很多積水之初。而密林裏的秋蚊和牛虻也開始光顧這些不速之客了。

  好不容易過了屯留,路好了一點,可走了不到四十裏,又要翻山。翻過這座小山,有兩條小路,一條向北偏西,一條向北偏東。兩人看看日已西下,隻好安營紮寨。兩人趁此機會分別帶人去探路,回來商量走哪條路。

  第二天清晨,兩人帶著隊伍向東北而行,這段路還不錯,馬上行軍約五六十裏地。繞過襄垣,向北走了三十多裏,開始下馬走山路。一眼望去,山巒起伏,無窮無盡,一條山中小路隨山勢蜿蜒向北延伸而去。兩人相視苦笑,再次看看謝瑍當時給他倆的地圖。這圖是謝瑍根據後世的記憶畫的,他有點搞不清楚古今地名的不同,隻標了上黨(潞州)、武鄉、晉陽(太原)、樂平或常山(平定)、九原(沂州)、定襄、雁門或廣武(代縣)、代郡(蔚縣)、幽州(北京)等有限幾個地方,起個引路指向的作用。根本不能做地圖使用,因為根本就沒有地勢地形標高,什麽都沒有。他們發現,現在的馬匹已成了累贅。

  但謝瑍既然這樣安排,還讓兩個人專門將一路上的地形、山勢、河流記錄下來,肯定是有想法的,兩人隻好照辦。

  十月十三日到達武鄉之時,竟已過去了七天,隻走了二百多裏地。

  就這樣,在崇山峻嶺中,兩人帶著一萬三千騎兵,兩千步兵(本來是不給的,可劉裕這小子看到前麵山勢連綿無盡,多了個心眼,要了兩千步軍。還真多虧了有這兩千步軍。)共一萬五千人馬,那是相當壯觀的。可惜沒人欣賞。這些天,也漸漸琢磨出一點經驗來,那就是不能走快,因為馬受不了。馬蹄沒釘馬掌,謝瑍曾想過,可根本就沒來得及弄。

  又半月,他們翻過了太嶽山,到達太行西麓的樂平,已經是十月二十九日。轉眼就是冬雪季節了。

  遠遠看著這個幾乎是四麵環山,不足三裏的小城,兩個人似乎有些不大相信。但也不敢怠慢,趕緊安排紮營,讓弓箭手全部來到前麵做好準備。

  為什麽說是幾乎,樂平位於現在的平定縣以南,昔陽縣以北,這一段以及從此往北、東的五六十公裏在太行山上是海拔最高的凹地(不是盆地,比上黨、太原盆地要高很多,但比周圍的山脈低很多)。由此向東北可以進入河北井陘,向西可進入太原盆地(晉陽)。

  城內的人似乎根本就沒發現這麽大的隊伍到了,一點動靜都沒有。

  直到劉牢之他們吃完飯,才見城門打開,一員大將率領三千兵馬來到城外。左右兩廂是弓箭手和盾牌手,中間是步軍。

  往臉上看,但見此人五十多歲,身高馬大,一眼望去即是孔武之人。此人策馬走到前麵道:“對麵何人,敢來犯界?”

  “某乃晉龍驤將軍劉牢之是也,你又是哪位?”劉牢之受謝瑍的影響,已經不那麽傲氣了,主要是在謝瑍麵前也傲不起來了。

  “某乃大秦司空,上黨郡公張蠔是也。”張蠔雙目發光道:“久聞北府驍將勇武,今日倒要領教。”

  “郡公大人敵萬人之名遠播,道堅亦知。然上黨已入我朝,不若閣下亦同歸吧。”劉牢之笑道。

  “狂妄小兒,竟敢取笑老夫。”張蠔怒道,“還是憑實力說話吧。”說著張蠔策馬來取劉牢之。

  張蠔此人不得不說一下,因為此人在大秦也算是戰功赫赫之輩。

  他本姓弓,生卒年不詳,上黨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將軍,與鄧羌齊名,並稱“萬人敵”。

  張蠔身強力壯,靈活矯捷,能拽牛倒行,城牆不論高低,都可翻越而過。初為後趙將領張平的養子,先隨張平投晉而後苻堅征討,抵擋不住降前秦。張蠔因為年輕衝動奸汙了張平的小妾,而羞愧自宮,自此勇武更勝一籌,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東方不敗”。而他自己也因為被鄧羌和呂光兩個萬人敵聯手活捉的。

  他先後平定前秦宗室叛亂,攻滅前燕、代國,參與淝水之戰。太元十年(385年),迎接長樂公苻丕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稱帝,被任命侍中、司空,上黨郡公。太元十一年(386年),升任太尉。

  此後,史料找不到關於張蠔的記載。那麽這個張蠔如此悍勇且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後去了哪裏呢?就算是陣亡,也會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吧。可事實上是他就這樣憑空消失了。我想可能是在苻丕襄陵大敗中陣亡,同時陣亡的還有王永、俱石子等眾將,也就是因為如此苻丕在才不安於位,所以才有南奔東垣之劫。

  當然現在他們都好好的活著,這才有了此刻擋住二劉這一幕。 未完待續

  ※※※※※※※※※※※※※※※※※※※※

  說明:陘,音xíng,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山延袤千裏,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山脈多東西向橫穀(陘),著名的有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等,古稱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