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收降兵廣達初臨陣,入信都燕王走幽遼(下)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4469
  接上章

  上回說到,謝瑍於鄴城大敗慕容氏,完成了戰略構想,

  看著身邊微微搖頭的老將,謝瑍暗暗點頭。

  慕容垂歎息一聲道:“謝子明故伎重演,效果還是如此之好。”

  慕容楷道:“叔父,慕容詳非良將賢才,不可用之。”

  慕容垂微微點頭,沉聲道:“我意已決,隻降謝瑍,不歸晉廷。”

  “叔父,想我燕國為秦所滅,此仇不報,於心不安。”慕容楷垂首道。

  “跟隨謝瑍未必就不能複仇。我跟謝瑍,你們隨意吧。願留即留,不願留的,我會求謝子明放你們走。”慕容垂歎道:“我看明白了,謝子明說的對,不管如何,打起仗來,死的還是我族人。”

  “諾!”眾人齊道。

  看著混亂的戰場,總算是領略了什麽是精兵強將,什麽叫兵敗如山倒。慕容詳被趙印活捉,其餘將官均繳械投降。

  謝瑍回到帥帳,令桓玄向大將軍奏報軍情戰報,各將退下。

  二堂內,慕容垂和謝瑍相對而坐。

  “燕王可有感想?”謝瑍問道。

  “少將軍用正兵,輔之以奇,正奇相合,甚合兵法。”慕容垂道:“垂願跟隨將軍,但垂不降晉廷。請少將軍允準。”

  “燕王,我為晉將,隨我和降晉有何不同?”謝瑍笑道。

  “自然不同。”慕容垂道:“如將軍離開,道明即為自由之身。”

  “那子明何以為燕王請賞朝廷?”謝瑍道。

  “道明已不需獎賞了。”慕容垂道:“隻是求跟隨將軍為滅國之仇略盡綿力。”

  “燕王此舉,黎民之幸,貴族之福。”謝瑍道:“如今天下大亂,為一己之私而稱王稱霸者,曇花一現而已。退一萬步講,就算燕王複國成功,誰能保證子孫皆賢?若子孫不賢,為敵所破能,宗嗣難繼者比比皆是。然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純粹的守成,必取死之道,守成已不易,何況拓疆擴土?”謝瑍侃侃而談,慕容垂暗暗點頭。

  “吾曾聞令郎素有智謀,其之歿乃金熙詐作金刀之計,實乃忌閣下之功以謀燕王,惜令郎屈死,不知所源。而燕王與姚萇俱反秦自立,可見王景略之見深遠。”

  “少將軍此言當真?”慕容垂眼光一凝,慕容令的死,是慕容垂最大的心痛。慕容令是嫡長子,也是他最優秀的兒子,莫名其妙的謀反,死在前燕。慕容垂一直不明白為何如此,經謝瑍一說,方才恍然。

  “時至今日,子明欺誆燕王有何意義?”謝瑍道:“如燕王無意跟隨子明,子明斷不會言此。”

  “多謝少將軍告知。”慕容垂起身躬身相謝,“某願助將軍成就大業,請將軍收納。”

  “大善!”謝子明道:“將軍且隨本將北上,參議軍事,俟後子明還有大事相托。”

  “諾!”慕容垂拱手道。

  收服了慕容垂這個老將,謝子明終於安心了。幽州不在話下,甚至遼東也在囊中。

  謝瑍見大事已定,令劉道規率六千兵馬押運糧草一部,支援西路軍。

  謝子明在鄴城休整三日,整頓降兵,從新軍之中挑選六百兵士,作為低階軍官散入各軍中,以利整軍。命慕容垂為將軍參軍,慕容楷為鮮卑騎軍將軍,領軍一萬,隨前鋒北進;命檀玄率一萬五千兵馬留守鄴城,兼督糧草,並協助整訓降兵;派原衛將軍府掾史馮登、呂平分率三千兵馬,回鎮洛州、黎陽。派趙印、太史庸為前鋒,率一萬五千兵馬(其中自降軍中各得五千騎兵步兵),直取信都。桓玄和馬能率一萬五千兵馬(其中自降軍中各得五千騎兵步兵),直奔趙郡。留義俠五人,在鄴城護衛靈運母子。令甘越率新軍五百於鄴城整訓降兵。

  十月三日,秋高氣爽,晴空萬裏,謝瑍自率中軍八萬向幽州進發。

  一路之上,旌旗招展,軍歌陣陣。那首《精忠報國》早已婦孺皆知,成為振奮人心的主題軍歌。謝瑍嚴令,按《三八軍律令》,不得擾民,有個別違令之人,均已嚴懲,一時沿途百姓奔走相告,聲名遠播。

  與此同時,廣陵的劉穆之也收到了謝瑍的命令,令其擢拔新人,繼續廣陵新政,他率原班廣陵人馬至鄴城,乘鄴城新複,城內無權貴豪強之際,實施新政。並囑咐劉穆之,加緊培養寒門士子,接下來的新政需要大量的人才。招賢之策不能停,還要加大。但有名門士子相投者,也不要拒之門外,要大力宣傳新政,唯德唯賢是舉。

  十月八日,陰雨,謝瑍的部隊到達信都。趙印和太史庸攻城數次無果,正在組織再一次進攻。謝瑍令慕容麟進城見信都守將。

  為什麽派慕容麟進城呢,因為這個慕容麟,自小不為慕容垂所喜,慕容垂叛前燕奔前秦時,慕容麟曾逃回前燕告發,後又出賣兄長慕容令,致其身死。慕容垂回到前燕故地時,把他放逐在外,很少見他。

  直到淝水之戰之後,慕容垂自稱燕王,力求複國,慕容麟從中出謀劃策,才開始受到慕容垂讚賞。被任命為撫軍大將軍,率軍攻陷中山。這次隨慕容垂收複鄴城,還是從渤海郡趕回來的,沒想到不但沒立功,還受了傷,最後還被俘。他心裏很是窩火。謝瑍想看看這個家夥是不是有反叛之心,如果真心投靠,倒是個可用之人。

  信都守將乃是苻定,前秦天王苻堅的堂叔,阜城侯、征東將軍。苻定在趙印和太史庸的進攻之下,依然有些吃力,乍見大隊人馬到來,心下暗驚。當他看到慕容麟單人單騎來到城前時就更加奇怪了。

  “征東將軍閣下,想必還認得我吧?燕王所部已為晉軍所敗,晉使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謝瑍謝子明將軍,親率大軍已到。你們大秦如今喪亂未已,所謂螳臂當車而已。我勸閣下,體係下屬和城中百姓,獻城投降才是上策。”慕容麟倒是很會做說客。

  苻定哪裏肯信,慕容麟又道:“我可入城為質,閣下自至大軍見我父王即知此事非假。我父王已答應於謝將軍麾下效力。”

  苻定自知守不住,但就此投降還是有些不甘心,乃放慕容麟入信都羈押為質,自去謝瑍軍中,及麵見燕王垂等,始信如燕王之強大,已為人虜。苻定遂徑見謝瑍投降,命令開城延軍而入。如此,兵不血刃,得信都。

  謝瑍令大軍城外紮營,不得擅自入城,並信都軍移師城外,進行整軍。俟大軍入城,即張榜安民,命嚴守軍紀,城內秋毫無犯,民心立得。慕容垂觀謝瑍從容應對,軍紀嚴明,心中感佩,乃對左右道:“如此之師,焉有所敗?爾等應效之。”眾人稱諾。

  謝瑍入信都之時,朱序、張虎已陳兵武邑。桓玄與馬能也到達趙郡城外,等待命令。

  慕容垂求見謝瑍,願派人去說服之守將,前來歸降。

  謝瑍於是派慕容楷、慕容隆、慕容和等人分赴趙郡、武邑、渤海等地,謝瑍乘此整頓降軍,等待消息。令派趙印和、太史庸率軍一萬,帶著慕容垂的書信前往中山。

  不說謝瑍計賺慕容垂,勢如破竹的北進。且說西路軍三劉(劉牢之、劉裕、劉毅)。

  壺關守將楊輔,因主力已隨符丕去了晉陽,城內隻有萬餘人。

  聞劉牢之等人來攻,心下很是忐忑。劉牢之勇武之名隨著北府兵大敗苻堅而不脛而走。楊輔自然很是清楚,他知道自己不是劉牢之對手,於是堅壁清野,將治下縣城能帶的東西都帶走,直接退居上黨,想據險而守,以待援兵。或者等敵軍吃盡苦頭自行撤走。

  壺關有一段長三裏的羊腸小道,《漢書·地理誌》記載:“壺關羊腸阪,長三裏,曲盤如羊腸然。”特別難行。從東井嶺以下,道路回轉盤旋,曲似羊腸。車行在蜿蜒的深山大壑裏,兩邊千峰競秀,萬仞壁立。這條公路,就是緣尋羊腸阪拓寬而修的,可見其險惡難行。如此之地,若有伏兵,想得到壺關那是很難得。劉牢之和劉裕在太行山吃盡了苦頭,逶迤來到了上黨城外,才發現噩夢剛剛開始。

  因為上黨地勢高峻,四周又是丘陵山坡,很難展開大軍,隻能強攻。“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早就說了,好在謝瑍走之前就跟他倆說了,要減少傷亡為第一要務。所以,兩個人主要使用攻城器械,但器械也需要製造,需要時間,而且壽命也有限。四周林木,就地取材,倒也方便。幾天功夫過去,上黨城巋然不動,二劉焦急萬分。這可是跟隨將軍出戰的第一次任務啊。兩人上書陳情,倒不是推脫責任,隻是說明實際情況。沒想到,幾天後十月一日劉毅到了。

  劉毅將鄴城的守城之戰說完,兩人急了。合兵一處,準備再次攻擊。劉毅道:“將軍臨行前再三囑咐,如強攻傷亡太大,還是不要強攻。”

  “啊?還是這樣啊。”劉裕道:“當時將軍就囑咐不要強攻,以免造成重大傷亡。”

  “還有呢,朱序、張虎已取建興,估計這會兒將軍已經北上信都城了。”劉毅可不知道謝瑍在鄴城整頓了三天。

  “咱們得想辦法,不然真成末將了。”劉裕笑道:“還是多派探馬,探尋鄴城及將軍消息,不然我等成聾子瞎子了”。

  “此言有理。”劉毅道:“將軍用兵看似平淡無奇,卻於平淡中藏至理。這都是將軍了解各方麵的消息。我想,將軍讓我們不得強攻,怕也是有所計較啊,大家合計一下。”

  三個人一合計,還真給想出個辦法來。再圍三日,強攻後裝作攻城不得,佯裝撤退,派一部偽裝成平民入城,裏應外合,隻要打開城門就成了。商議已定,將上黨三麵圍住,督促工匠日夜打造攻城器械,準備強攻。

  上黨城內,楊輔也是焦頭爛額,晉軍的遠程投石機,將城內打得亂七八糟。雖然兵士傷亡不大,但士氣低落了不少。眼見晉軍援兵又至,急忙召集手下眾將商量對策。

  一個謀士道:“晉軍毫無撤退跡象,今援軍又到,可見鄴城已穩。劉牢之勇冠三軍,又得攻城利器,且敵軍三麵圍困,獨留北方,意思很明顯,迫使我們向北方撤退。如秦王再不派援軍,以目今士氣,守城已難。”

  “啟稟使君,晉軍大造器械,意在強攻,必得之心昭然。”楊輔的一個參軍說道:“與其為其攻擊徒增傷亡,不若預先做好退守武鄉之準備,若事不濟,還可補救。”

  於是一幫人紛紛獻計,可就是沒有說堅守的,楊輔既慶幸,又惱火。慶幸的是,萬一失守撤退,有眾將為證;惱火的是,沒有為國赴死之人。

  “諸位所言都有道理。”楊輔咳嗽一聲,眾人止住話題,“然上黨要衝,一旦失守,如何向秦王交代?”

  “王爺,晉軍勢大,人所共見。”一個長史奏道:“況如王大將軍亦敗退至此,何況我等兵將不足,一旦晉軍四麵圍困,日久必生變故。”

  楊輔別的沒去想,就聽到一個四麵圍困,日久生變。於是楊輔決意城內即可準備,三日後退向晉陽。

  三劉絲毫不知城內變故,休整一日,開始強攻。三個人輪流上陣,先以器械覆蓋城牆,披甲持刀,親冒箭矢,進攻上黨。城內習慣了對方的器械攻擊,突然遇到如此悍不畏死地登城攻擊,非常意外。有人急報楊輔,楊輔親臨城頭觀看。見三個方向同時攻城,雖然盡可抵擋,但卻在他的心裏種下了一顆走的種子。

  楊輔一麵加緊守城,一麵安排盡快收拾行裝。僅一日,即準備完畢。而三劉的攻擊也更加凶猛,新安裝的投石機距離城牆四百多米,城內根本無法防禦。如果不是三劉不願犧牲更多的兵士,怕是攻城車早就出動了。

  第三日,攻了一上午的晉軍終於在午時前停下來。看著城外晉軍升起的炊煙和坐在地上休憩的兵士,楊輔心中暗自著急,這些士兵倒是愜意,敢如此小看我等,如果不是自己人少,豈能窩在城內。他是多麽希望晉軍別再攻擊了。

  這時,有一個參軍獻計道:“王爺,如果乘他們吃飯,出城襲擊如何?打完就退回來。”

  楊輔皺皺眉頭道:“我軍本來就人少,萬一有失,守城就更難了。”

  “王爺,我們的騎兵可不是他們多能比的,襲擊完即刻回城,他們慌亂中哪裏還來得攻擊我們。”

  這才引出一段:錦囊驕兵計,上黨終歸楚的好戲。

  (注意。上黨終歸楚,不是筆誤,乃是晉擁吳越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