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甥舅上疏太保加殊禮,父子辭爵孝武拜名將(上)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4147
  有了計議,司馬曜醉言惺忪的對守在身邊的大太監薑常侍道,“薑常侍,你以為謝子明他們的奏疏如何?”

  “此乃國之大事,非內臣可置喙。”薑常侍趕緊施禮道。

  “讓你說你就說。”司馬曜有些不耐煩道,“莫囉嗦,你乃七朝元老,朕信得過你。”

  “請陛下恕內臣之罪。”薑常侍道,“內臣以為:太保功高而不爭,實乃忠貞之士也。”

  “然也。”孝武帝眼光迷離,打著酒嗝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問道,“可惜朕聽了讒言。太保已逝,北伐未成,何人可接?”

  “按朝廷慣例,應從謝氏中遴選幹才繼任。”薑常侍道。

  “慣例麽?!”孝武帝不可置否。

  “陛下,內臣以為幼度將軍文武兼備,素有雅望,體恤下屬,乃性情中人。”薑常侍道,“陛下,凡性情中人必知恩圖報,忠義有節。而且謝玄還有個武功極高、文采斐然的兒子謝子明。如謝玄為將,謝子明必全力以赴,鼎力維護他的父親。”

  “薑老,言之有理。”孝武帝眼中射出一道精光,“謝瑍的新政進行的如何?”

  “啟稟陛下,內臣派人在廣陵一直看著。”薑常侍道,“自新政伊始,庶民盛讚陛下仁德,然豪門和士子肯定會鬧事。剛才得到密報,一個主簿死了。”

  “什麽主簿?”孝武帝問道。

  “原廣陵主簿姓王淩,因謝子明赴任多日未曾見此人,遂革其職。”薑常侍道,“此人前幾日去府衙找謝瑍理論,謝瑍斥之,惱羞成怒,口吐鮮血。這不回家呆了幾天,竟一命嗚呼了。”

  “謝子明如此伶牙俐齒嗎?”司馬曜笑道。

  “謝子明有理有據是一麵,關鍵是謝子明有陛下撐腰。按謝瑍的說法那叫:底氣足。”薑常侍倒是忘不了奉承孝武帝。

  “老薑,你認為謝子明如何?”孝武帝道。

  “陛下的意思是?”薑常侍眼光一凝問道。

  “嗯。”孝武帝雙目微眯,再無醉意,點點頭。

  “就才幹而言,謝子明或可。”薑常侍道,“然謝子明年未弱冠,威望不足。族內長有父祖輩,同輩有兄長。如謝石、謝鐵均為其叔祖;謝康、謝允、謝琰、謝汪、謝邈、謝衝之輩皆其伯叔,其族兄弟子侄就更多了。如陛下拜謝子明為將,其一,世家朝臣不服者甚多;其二,謝氏內部亦必有異;其三,最關鍵,我猜謝子明亦必不受。”

  “此正朕合意也。”孝武帝道,“謝子明欲施新政,必罪於天下世家。若無戰功,難以擢拔,那麽新政實施之地必狹,此其一。謝氏內縱有異議,如將帥落於他姓之手,必不願也。故寧與子明莫予他人,故世家朝臣之攻擊,自有謝家於朕分之,此其二。惟謝子明若堅辭不受,卻是問題。朕雖可皇命以壓,若子明心生怨懟,則不美矣。”

  “陛下莫要擔心謝子明。”薑常侍道,“謝子明之堅辭不受,非為自己,乃為陛下,為朝廷也。”

  “哦?細述之。”司馬曜道。

  “謝子明之才,通過新政可略見一斑,應毋庸置疑。”薑常侍道,“謝子明亦自明白,權高位重方有利於新政施而廣之。但如若子明驟就高位,必致朝廷內外不諧,如此對北伐有百害而無一利。故謝子明必不受也。”

  “薑老所言甚是。”孝武帝道,“看來還是要按慣例啊。”

  “陛下,慣例也沒什麽不好。至少穩妥。”薑常侍道。

  “薑老,朕亦是看了謝子明奏疏才明白。”孝武帝道,“桓氏所以靖安者,惟在安石。今太保仙遊,勢必不穩。”

  “陛下明鑒,內臣愚昧。”薑常侍道,“竊以為桓氏懼服太保者,非惟武力,實乃太保公而忘私,德高望眾者也。”

  “既如此,就以三人分而擔之。”司馬曜狡黠地笑道,“謝石領衛將軍之名;謝玄領車騎將軍,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謝瑍領前鋒都督,兼徐、涼刺史,使持節都督江北軍事。如何?”

  “陛下英明。”薑常侍躬身道,“隻是內臣不明,廣陵新政未竟,何以讓謝子明執徐涼。”

  “廣陵新政已始,讓謝子明自薦廣陵代郡守以用之即可。”孝武帝道,“至於領徐州刺史,也隻是權宜之計,沒有刺史之位,參政則名不正。江北之新政,必須有謝子明全力督導。至於涼州刺史嘛,也就是個名位而已。”

  “陛下明鑒,內臣愚鈍。”薑常侍再次讚道。

  “什麽明鑒,故意的吧?”孝武帝斜了一眼薑常侍道,“朕不信你會不明朕意。”

  “內臣焉敢妄揣聖意。”薑常侍施禮道。

  “好啦,朕知道你明白,朕也不怕你知道。明日一早傳王子敬前來,朕要下旨封賞淝水之戰的有功之臣。”孝武帝道,“同時下旨北伐複國。”

  “諾!”薑常侍躬身領命。

  太元十年乙酉己亥(二十四),陰轉晴。

  今日是第三天,謝氏族人早就到了墓地,謝安生前的故舊以及北府將領也相繼而到。入穴、安葬、填土、立碑,一係列的程序有條不紊的完成了。謝玄知道謝瑍和王獻之都上疏為謝安正名,沒有任何回音,也不見王獻之的影子,已然絕了此望。謝氏子弟身著孝服,跪於墓前,其餘眾人亦長跪謝氏子弟身後。望著這五尺高的無字石碑,謝家之人滿心悲涼,其他人也唏噓不已。眾人禮畢,悲愴不已。謝瑍起身正色道,“諸位親朋,切莫做無謂之悲。叔祖沉浮,曠若虛舟。任高百辟,情惟一丘。千秋功過,後人自說。”說罷,向眾人施禮,吟道,“三川北虜如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且憶東山有太保,為君談笑靜胡沙。”

  謝瑍抑揚頓挫的聲音,將晉廷之混亂和黎民之離亂以及謝安的從容應對,談笑滅敵之功績,言簡意賅表達的淋漓盡致,悲悶沉痛的氣氛為之一震。眾人不禁更加佩服謝瑍的行止卓越。

  這時,梅嶺之下一行人正逶迤而上,正是王獻之和皇宮內侍來宣旨了。

  老太監吆喝一聲,“聖旨到!謝家眾人接旨。”

  謝氏子弟,轉身跪倒接旨,“臣等接旨。”

  老太監展開聖旨,高聲道:“

  ‘應天順意,皇帝詔曰:

  夫功必賞,過必罰,此正理也。朕以論淮淝之戰,陳郡謝氏,功勳卓著。太保謝安,心懷忠貞,匡扶社稷,積勞成疾,沉珂不治,朕甚痛惜。特追封謝安為廬陵郡公,並賜故侍中、中書監、都督十五州諸軍事、衛將軍、太保安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係,金錢百萬,布帛千匹,白蠟五百斤,贈太傅,諡號文靖。

  另封謝石為南康公,遷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尚書;封謝玄為康樂公,遷前將軍,仍鎮京口,假節,都督中外諸軍事;封謝琰為望蔡公,守孝丁憂期滿,再複原職;桓伊為永修侯,遷右軍將軍,假節,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軍事,領江州刺史。其餘有功者皆次封賞。

  欽此!

  太元十年乙酉己亥’

  望旨謝恩!”

  “臣等謝恩。”眾人一齊拜倒。

  眾人還沒來得及起身,就聽老太監的聲音再次響起:

  “謝石、謝玄、謝瑍接旨!”

  “臣等接旨!”謝石謝玄和謝瑍齊聲道。

  “應天承命,皇帝詔曰:

  夫天子以仁德天下,臣工以忠貞侍君。故文靖公雖逝,猶憂國事,生前上奏複國北征之事,朕意已決,選良辰吉日,北向會獵。

  特擢謝瑍為建威將軍,領徐州刺史,兼雍涼刺史,加張掖子爵,使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

  朕命衛將軍謝石,前將軍謝玄,建威將軍謝瑍,謀畫北征事宜,克日出兵。

  望諸卿節哀順變,勤於國事,早日複國,以慰太傅在天之靈。

  欽此!

  太元十年乙酉己亥。”

  “接旨!”老太監念完,沒有說謝恩的事,直接要人接旨。謝石再拜起身接過聖旨。

  “謝過兩位大人。”謝瑍起身對老太監和王獻之躬身施禮道。

  “雜家宣旨已畢,就不多留了。”老太監看了一眼謝瑍道,“中書令大人請自便吧。”說完,老太監就上車,回宮複命不提。

  眼見車子轉彎不見了,眾人才抱在一起,相擁而泣,對王獻之的仗義執言,表示感謝。王獻之輕輕搖頭道,“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一起上疏的還有子明。”眾人看著謝瑍的眼光就比原來更加熱切,有的點頭讚許,有的抱拳示禮,都為謝瑍的直言感佩不已。

  “就實際效用的效用來說,怕還是子明奏疏的效用更大。”王獻之道,“我給你們誦一遍子明的奏疏:

  ‘臣瑍曰:

  夫明主不蹈狂悖之行,忠臣不進阿諛之言。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負其君,不為忠也。

  臣叔祖諱安,始居塵外,高謝人間,嘯詠山林,浮泛江海,當此之時,蕭然有淩霞之致。然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臣橫恣。有兼將相於中外,係存亡於社稷,負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叔祖乎!

  暨於褫薜蘿而襲朱組,去衡泌而踐丹墀,庶績於是用康,彝倫以之載穆。秦帝堅百萬之眾已瞰吳江,桓宣武九五之心將移晉鼎,衣冠易慮,遠邇崩心。陛下明武,托以大事。從容而杜奸謀,宴衎而清群寇,宸居獲泰山之固永,步丘讓權位之德美,斯為盛矣。

  然臣祖殫精竭慮以襄國,遂身疲力竭以致疾。安石獨立無字,子孫清淒無顏。夫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為治也。謝氏榮辱事小,朝廷仁德者大。臣患後世之人,以陛下不識不公不明也者。臣若不言,如鯁在喉;臣有此言,臣之罪也。

  伏惟陛下明察聖裁,臣瑍再拜。’”

  王獻之背著手,仰望將晴的天空,在謝安墓前一邊來回踱步,一邊高聲朗誦,他的聲音久久回蕩在眾人耳邊。謝瑍的奏疏可以說是相當精彩,首句先表明君臣之義。繼寫謝安未入仕以前的寄情山水,風流灑脫,猶如神仙中人;接著寫因為朝政混亂,權奸橫行,當世能夠賴以保國平安的隻有謝安了。所以謝安離了隱居之地,踏入朝堂。於是各種事業得到正確的發展,社會風氣變得肅穆嚴謹。不管是桓溫的野心,還是秦帝的雄兵,在他的從容之笑談中獲得勝利。國家安全,百姓安居了。為了保持朝廷內部的和諧,他主動離開朝廷了中樞,以近古稀之高齡遠涉江湖,這是多麽大的功勞,這是多麽曠達的美德啊。

  現在他積勞成疾病死了,卻隻能立個無字碑,兒孫親人都很悲淒。如果賞罰不明,就是聖人也沒法治理好國家的。謝家的榮辱算不了什麽,如果因此讓陛下和朝廷的仁德之名受損,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了。我是擔心後世的人,認為陛下您不識人,不公正,不明察秋毫。我要是不說,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我要是說了,那就是臣子的罪過。

  請陛下明察裁決,我再次給你叩首了。

  這樣的奏疏,可以說是有理有據,文情並茂。謝瑍知道,曆史上謝氏的封賞,就是因為王獻之的仗義執言骨鯁上疏才得以追封的。王獻之特意將謝瑍的奏章明告謝家,一是秉承他的本心,不掠人之美;二是兌現他答應謝安襄助謝瑍的諾言。

  雖然距離那個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已經過去了將近兩年。此次加封,謝氏之盛名,達到頂峰。雖然受曆史的局限,謝安身上有魏晉世家的那些一歡百金之費的毛病,但瑕不掩瑜,一代賢相,風流千古,曆史自有定論。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