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子明廣陵施新政,孝伯會稽連舊情(下)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4022
  原來薑常侍果然將他與謝瑍相談之詳情奏告了孝武帝,他的想法是幫謝瑍一把,沒想到這卻不是謝瑍想要的。如此一來,謝瑍必定成為眾矢之的,位高功低,必為世人所嫉妒,一切風吹草動都會為人矚目。而這卻是孝武帝所樂見的,謝瑍處於險境之中,隻有他才可以救得了謝瑍。孝武帝不是傻子,也不會輕信外人,不然的話,也不會不用忠直的謝安而用其弟這個毫無才華,卻擅權妄為的司馬道子。但孝武帝相信薑常侍這個七朝元老不會騙他,他自己也想賭一把。他沒想到的是,他真的賭對了。

  謝瑍出了宮門,見早有馬車相候,知是謝安等人所派,也不多言,上車徑回烏衣巷。到了謝府門前,早有人迎上。進了謝府,見眾人俱在,心下感動,乃抱拳躬身施禮,“子明讓大家擔心了,請諸位海涵。”

  “賢侄,一家人莫要客氣。”謝琰道,“請入席吧。”

  “叔父請,眾位請。”謝瑍展臂相請道。

  “別多禮了,走吧。”王獻之挽起謝瑍,徑進賓房。

  賓主坐定,謝瑍知眾人心事乃道,“陛下相召,麵奏諸事。陛下已允準諸事,著子明將施行之法細細條陳以奏。故子明酒不能多飲,回去還要寫奏章,還請大家見諒。”謝瑍說著,向謝琰問道:“叔父大人,叔祖可安歇否?”

  “大父有命,子明回來用膳完畢可早休息,若有事明日再言不遲。”謝琰道。“叔父容稟,若叔祖大人未曾安歇,子明有話欲稟明叔祖;如叔父大人安歇了,瑍明日再來。”

  “也罷,且隨我來。”謝琰道。其實呢,謝安聽家人說謝瑍為孝武帝連夜相召,伴君如伴虎,心下自是擔心。隻要能回來,就無需擔心。所以才有如此命令,其實謝安一直在內室之中等候謝瑍回轉的消息。

  在謝安榻前,謝瑍將孝武帝之言詳告謝安。謝安也是暗暗蹙眉,心道司馬曜這一招倒是毒辣,謝瑍但有差池,眾世家豪門必群起而攻之,非孝武帝無以能救。如謝氏現今之勢,尚可保的謝瑍無恙,若自己離世呢?謝安看著眼前的年輕人,心裏一陣唏噓。

  謝瑍也看著這個行將離世的老人,見老人蹙眉麵顯憂色,乃道,“叔祖大人勿憂。此舉瑍雖曆險境,但亦有利子明放手施為,利弊相依,禍福與共。若子明謹慎以行,未嚐不是良機也。”

  “子明此言,甚善。”謝安頷首道,“盡可大膽施為,老夫在日,定保你無恙。若老夫離世,亦有所安排。你盡可一心而為,謝氏必鼎力相助於你。你且去吧。”

  “謝叔祖,叔祖大人且安心靜養,子明告退。”謝瑍拜辭退下。

  回至賓房,謝瑍向大家敬酒謝過,遂告辭回府。眾人亦散去不提。

  謝瑍見過劉氏夫人,看過劉淑珍母子,來到文瀾軒坐定,開始長考。最終決定還是首論天下之大勢,次論朝廷之現狀,再次論變法之必要,最後按照農工兵學商政等幾個方麵,分述變革之法,後世史稱此疏《十論疏》,謂此疏乃繼秦商鞅變法之後,奠基中國的第一部律憲骨架,與十五年之後的《新政疏》共稱為《共和憲章》。想到此,謝瑍起身來到演武場,活動身體,然後回書房開始書寫新政奏章。謝祥謝禎侍立兩旁,謝瑍令他們去休息,並囑咐他們不要讓別人來打擾,二人拜辭而去不提。

  謝瑍原想一氣嗬成此疏,沒想到寫起來才知道此中關扯太多,結合後世曆代的做法,特別是新中國的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法,由民及農、工、商、軍、政、學等方方麵麵,即使簡略而言,亦絕非一日之功。一夜之間,真正的變革之法堪堪寫完農桑而已。

  太元十年八月初八,晴。

  謝瑍搖搖頭,走出門外,卻見已是晨曦微露。駐足凝思,忽然覺得自己所寫怕是難得孝武帝所賞。何哉?孝武帝所重,首在鞏固皇權,次在擴土開疆,而非真正心係黎民。農桑乃國本,細寫無妨。下麵再寫之時,應在兵政之上多著墨,工商應言簡意賅,至於朝政律法提綱挈領足矣。如此想著,謝瑍不禁啞然失笑,自己還是有些急於求成了,還好發現的早。

  謝瑍活動了一下身體,正要回書房,聽見有腳步聲往後院而來,就閃在一邊。就見謝瓊一陣風似地來到演武場,立定之後,開始練拳。謝瑍靜立觀看,暗暗讚歎謝瓊天賦秉異,已頗得太極之味。一連三遍才收勢,謝瑍方要開口,卻見小小的身影開始搖晃起來,竟然是醉八仙。謝瑍看著這個略顯單薄卻矯健的身影,微微點頭,有如此恒心,將來必成大器。

  謝瓊練完,收勢已畢才發現謝瑍就在一旁,高興地跳過來施禮道,“兄長早。”謝瑍微笑道,“瓊弟早,練得不錯,可見沒有偷懶。”謝瓊驕傲的仰起頭道,“那是當然,小弟可是立誓成為天下第一武者的。”謝瑍鼓勵道,“賢弟果然豪氣。讓我領教一下未來天下第一武者的功夫吧。”

  兄弟二人在演武場擺開架勢對練起來。謝瑍之意,乃以此教授謝瓊領悟身法招式之用及勁力之法,故此兩人的招式一般無二。謝瓊雖練了這許久,哪有這樣的機會領悟太極之意,欣喜之情難抑。直到謝瑍見他額頭微現汗跡,方才緩緩收勢。

  “每日習練,不必過力,微汗即可止。俟戒汗後可再習練之。”謝瑍教道。

  “諾!謝兄長教誨。”謝瓊滿臉喜色,抱拳施禮道。

  “自家兄弟,莫要虛禮。”謝瑍點點頭道。

  “賢弟且自便,愚兄要去看看你嫂子和靈運。”謝瑍道。

  “小弟也去看看嫂子和侄子。”謝瓊道。

  “那就同去。賢弟請。”

  “兄長先請。”

  謝瑍嗬嗬一笑,挽起謝瓊的手臂,一起往前院而去。

  就在謝瑍和謝瓊對練之時,有一個人在會稽郡正派人前往廣陵拜會謝瑍。這個人就是王恭。王恭(?-398年),字孝伯,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是故司徒左長史王濛之孫,會稽內史王蘊之子,孝武定皇後王法慧之兄。是響當當的外戚,國舅爺。

  王恭和王國寶乃是同宗兄弟,但王恭對王寶國以阿諛之態屈膝而侍司馬道子及孝武帝並不喜歡。王恭的父親去年(384年)去世,如今的王恭乃丁憂守孝在家,聽及族兄王寶國為謝瑍所罪罷黜,心中甚是高興。王恭乃是見了謝瑍文賦大歎高才,同為名門子弟,自生結交之心。

  書中暗表,前世曆史上,王寶國恃寵以驕,縱情放肆,不遵法道,以至於王恭以討伐王國寶為名起兵,司馬道子隻得將王國寶賜死,以消王恭兵禍。王恭官至前將軍、青兗二州刺史,坐鎮京口,據說後來北固山的芙蓉樓就是王恭主政京口時修建的。

  房玄齡等《晉書》中評其:“少有美譽,清操過人。”;“恭性伉直”;“暗於機會,自在北府,雖以簡惠為政,然自矜貴,與下殊隔,不閑用兵,尤信佛道”;“王恭鯁言時政,有昔賢之風。國寶就誅,而晉陽猶起。是以仲堪僥幸,佺期無狀,雅誌多隙,佳兵不和,足以亡身,不足以靜亂也。”意思是說王恭此人雖然忠直耿介,但自持矜貴,不善將兵用人,上下失和,即使有北府那樣的軍隊,也難免敗亡。所以王恭在第二次起兵時,因劉牢之叛變而兵敗被虜,旋被處死,死前仍堅持自己起兵之出發點是忠於朝廷。死後家無餘資,為時人所惜。

  這樣一個人,欲結好謝瑍實在不是一件壞事,當然謝瑍此時尚不知王恭欲交好之事。而與此同時,謝瑍此生中的一個宿敵出現了;而鄭密的父親也啟程去找顧愷之。

  謝瑍對這些茫然不知,在家專心上疏,足不出戶,翌日方成。

  太元十年八月初九,晴。

  謝瑍將奏疏托於中書令王獻之呈轉孝武帝,巳時,孝武帝下旨曰: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皇帝敕曰:夫國強而民足,民足則國豐。立國百二十年,而法度未曾有改者,未為時也。今秦亂於西北,民弗聊生,流民南下者甚眾。上天有好生之德,朕忝挽狂瀾於即倒,拯民於水火。特擢淩江將軍廣陵郡守謝瑍為徐州刺史,使持節都督青徐兗軍事,以籌複國事。除戰時仍坐鎮廣陵專擅新政,授先斬後奏之權。並撥付錢兩千萬,糧十萬石,布帛兩萬匹以資。望謝卿即日赴任,恪盡職守,莫失朕望。

  欽此。

  太元十年八月初九。”

  錢兩千萬看起來不少,其實就能買20萬條魚;十萬石糧食,看起來不少,若是十五萬大軍人均不足一石而已,按現在的重量也就是每人50斤糧食,不足一月的口糧。但謝瑍並不嫌少,以戰養戰才是上策。

  謝瑍接旨已畢,令謝祥在家等數日,攜靈運母子同往廣陵。然後留書給王獻之、謝安及謝玄,細述諸事。特別給他的姑姑謝道韞留書。然後拜別族人,率薑孝、謝禎自建康乘船順流而下往廣陵而去。

  太元十年八月初十,晴。

  廣陵城郡守府衙前,擠滿了看告示的人。

  已貼出郡守大人,不,應該是刺史大人的布告。

  九份份布告一字排開,其一,入城告諭;其二,禁饋贈告示;其三,求賢令;其四,征兵令;其五,經濟通商令;其六,新城募捐告示;其七,適齡童子入學令;其八,告百姓實名登記令;其九,丈量土地告諭。

  有書吏在旁向百姓解釋告示內容。

  首要簡說,昨日申時,謝瑍三人到了廣陵,立刻回衙召集各曹史召開緊急會議。將朝廷的詔書給大家展示,讓群吏明白此乃奉旨行事。眾吏見旨,一派肅然。且不說刺史乃一方軍政大臣,兼都督三洲軍事,一個先斬後奏那才讓人驚心動魄。若死了就白死了。

  謝瑍囑各曹史,詔書之事,各自心明即可,莫要對外宣稱。然後商定新政施行步驟,所以才有了一下子九份諭令。為了讓百姓明白諭令的真意,特派書吏給予解說。

  安排已畢,謝瑍即在府衙思考北伐事宜。欲北伐,募兵之後,首在練兵,欲練兵,首需將官。謝瑍雖都督三州軍事,實際上隻是個空名,屬吏一個也沒有。而且他這個淩江將軍,隻是個雜號將軍,實在也拿不出門。也隻能憑徐州刺史這個招牌。目前能用精武之人的也隻有薑孝、太史庸和桓玄三人,劉道規還小。這時候謝瑍想起了一個大名鼎鼎的名字:檀道濟。這個檀道濟弟兄三人,應該在京口,或許劉穆之應該知道。

  想到此,謝瑍到了主簿室。劉穆之正在寫東西,見到謝瑍趕忙站起來行禮,謝瑍擺擺手,兩人坐下,謝瑍問道:“道和兄,久在京口,可聽說過檀道濟此人?”劉穆之擰眉道,“稟刺史大人,確有此人。檀氏三兄弟,檀道濟最幼。其長兄檀韶,仲兄檀祗。檀氏父早喪,家貧少孤,以奉兄姊以和藹謹慎稱於外。不過,穆之隻聞其名,並不識得。”謝瑍道,“募兵開始,整兵在即,無帶兵之將。仆聞檀氏兄弟俱有才華,不知道和兄可否帶我去京口一見。”

  “諾!”劉穆之應道。

  這才引出一段好戲:三傑會雙雄,京口喜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