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我是誰(四)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954
  第十八回我是誰(四)

  王景弘講得天花亂墜口沫橫飛,張桃芳聽得激情澎湃波濤洶湧,雖然他是第五次戰役之後才加入誌願軍,但王景弘講述的戰役經過,在腦海裏形成了完整的脈絡,恍如親曆。

  第五次戰役是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以後,為了試探結束戰爭的可能性而進行的大規模戰役,此戰打得天昏地暗,雙方針鋒相對,投入了大量的軍隊和物資,在三八線形成拉鋸狀態,今天你攻入我的防區,明天我就將你打回去,來來往往寸土不讓,從1951年4月22日戰役開始,直到6月10日前後才結束,曆時50天,雙方都損失慘重,同時認識到一個問題,誰都沒有能力將對方打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就看誰能夠最後堅持住。

  對這一點,華夏具有明顯的優勢,不打大戰役,對後勤的依賴將減到最小,而隨之時間的推移,誌願軍的武器裝備不斷得到改善,裝甲部隊有了,空軍有了,雖然規模遠遠不如對方,裝備也沒有對方先進,但從無到有就是一個飛躍。

  在戰役發起前,“聯合國軍”已經知道誌願軍的實力,但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相差甚遠,李奇微認為可以一戰,並且認為有能力打敗誌願軍,他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聯合國軍”奈何不了誌願軍的事實,雖然事實就是如此,從鴨綠江邊被誌願軍打回到三八線,就是傻子都知道誰勝誰負。

  不管怎麽樣,新上任的李奇微都要試一試,當然,像麥克阿瑟那個沒有腦子的炮兵營長,不顧一切齊頭並進的戰術不會使用,真把從屍山血海走出來的誌願軍當成非洲那些沒有開化的部落,除了麥克阿瑟也沒有誰了。

  齊頭並進就是給對方送人頭,也不知道那個蠢驢是怎樣坐上總司令位置的。

  李奇微采用的戰術是正麵強勢壓迫,充分利用先進的武器裝備,一寸一寸的進行爭奪,這是一個幾乎無解的題,擺在誌願軍麵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一開始誌願軍沒有適應這種戰法,損失慘重,但誌願軍有地形優勢,山地多,越到後麵山勢越高,而且誌願軍有兵員優勢,始終保持壓倒性的有生力量,不斷的輪換。

  很快,誌願軍適應了這種戰法,正麵要扛住飛機大炮、坦克的狂轟濫炸幾乎沒有可能,但可以在反斜麵有效躲避直射火力,再加上坑道,將雙方的優劣勢拉平。

  坑道,坑道,坑道,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就是坑道令“聯合國軍”一籌莫展,寸步難行。

  差不多五十多天的戰役,雙方各損失了八萬多的軍隊,從起點回到原點,“聯合國軍”毫無寸進,無奈之下,李奇微隻得結束了第五次戰役。

  華夏已經有了一套對付“聯合國軍”的有效戰術,製定了長期戰爭的策略,打一年就一年,打十年就十年,奉陪到底。而鷹醬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情況下依然無法接受戰爭,使得整個西方世界怨聲載道,國內經濟停滯不前,承受了空前的壓力,不得已之下,隻好坐到談判桌上進行談判,希望體麵結束戰爭的同時,盡可能得到好處,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同樣得不到,雙方就這樣鬥智鬥勇,打打談談,直到兩年後,也就是半島戰爭三年後才達成停火協議。

  這兩年時間,發生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戰役!

  說到上甘嶺戰役,張桃芳坐不住了,站起來對王景弘說:“上甘嶺戰役在我的記憶裏是最清晰的,能不能講得更詳細一些。”

  王景弘:“沒問題,我慢慢講,有什麽疑問隨時提出來,我盡最大能力為你解惑。”

  上甘嶺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誌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及其附近地區展開的一場戰役。

  此次戰役中,美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對誌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裏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戰鬥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二次大戰最高水平。該戰役持續鏖戰43天,交戰雙方反複爭奪陣地達59次,誌願軍擊退聯軍900多次衝鋒。

  此次戰役的發生有兩個原因促成,一是接替第八集團軍司令的範佛裏特中將,他的長子小範佛裏特空軍中校,在駕機轟炸物開裏地區時被擊落,生死不明。從此以後,範佛裏特報仇心切,攻擊欲望非常強烈,將自己的感情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二是上甘嶺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嵌入“聯合國軍”防線的一把尖刀,隨時可以發起攻擊,“聯合國軍”非常難受,誓要拔除這把尖刀,而對誌願軍來說,失去上甘嶺,整個防線就會變得支離破碎,互不相連漏洞百出,上甘嶺一失,鬥流峰和西方山就失去依托,鬥流峰、西方山失守隻是時間問題,整個中部戰線有全線崩潰的危險。西方山以西,則是寬達八公裏的平康穀地,幾乎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如同是群山環抱中的天然走廊,從漢城到元山的鐵路、公路橫貫其間。完全可以這麽說,五聖山、鬥流峰和西方山一線,係戰爭與國家命運於一身,其重要性無可匹敵,絕不可以失去,哪怕是戰至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

  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這樣促成了上甘嶺戰役,成為了一個戰爭傳奇。

  講到這裏,張桃芳眼

  裏飽含淚水。

  接受了防禦五聖山地區的任務後,十五軍根據戰爭發展的形勢,經深思熟慮提出了積極防禦,持久防禦的指導方針,確定了“寸土不讓,堅決固守”的作戰指導思想。

  1952年4月20日,十五軍接管了第二十六軍東起五聖山,西至鬥流峰、西方山,正麵寬約30公裏,縱深約20公裏,總麵積567平方公裏的防區。十五軍進入防區後,立即開始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式防禦工事,至8月,共構築了300餘條坑道,總長達9000米;塹壕、交通壕50000餘米;反坦克壕四道;鋪設鹿砦、鐵絲網5000餘米。——如此浩大的戰場工程,目的是在沒有製空權,地麵炮火很少的情況下,抗擊擁有飛機大炮、坦克的“聯合國軍”,這是唯一正確選擇。

  詹姆斯·範佛裏特中將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之後,為長子報仇心切,不斷提出進攻計劃,

  1951年8月末,範佛裏特提出了代號為“猛禽之爪”的作戰計劃,企圖在元山實施登陸,攻擊誌願軍的側後,被李奇微否決。

  1951年9月,範佛裏特又向李奇微提交代號“說服”的作戰方案,計劃以兩個師在庫底登陸,正麵部隊同時發起攻擊,同樣被李奇微否決。同時上報的還有第一軍軍長奧丹尼爾少將擬訂的代號“指令”方案,考慮到“指令”方案隻攻擊正麵戰線上的一些前沿陣地,既不會引發大規模戰鬥,又較容易達到目的,所以最後批準了“指令”計劃,範佛裏特根據這一計劃,於10月底發動了秋季有限目標的局部攻勢,但沒有取得任何突破性的進展。

  1952年3月,範佛裏特又向李奇微提出了以平康地區為目標的“還鄉”作戰計劃,還是被李奇微否決。

  1952年4月,範佛裏特製定了進攻西方山的“筷子6號”和攻擊南江河地區的“筷子16號”作戰方案,一起呈交李奇微。同樣被李奇微否決。

  1952年6月,克拉克接替李奇微出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他出身於軍人世家,具有較高政治頭腦,處事相對謹慎。所以他一上任就拒絕了範佛裏特提出的攻擊平康穀地的計劃。

  1952年9月,範佛裏特又提出了代號“攤牌”行動的“金化攻勢”,攻擊三角形山和狙擊兵嶺兩個高地(即597。9和537。7高地)的方案,克拉克覺得這一計劃攻擊目標有限,估計隻需出動兩個營就可實現,加之停戰談判僵持不下,也確有必要在戰場上有所動作,就同意了這一計劃。

  上甘嶺戰役就在這樣一個情形下打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