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回 曆史的分歧(二)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468
  第一百一十五回曆史的分歧(二)

  這批學生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有豐富工作經驗,知識紮實的各方麵精英,目的是爭取速成,緩解目前人才匱乏的窘態,得到明成祖朱棣與內閣的大力支持,在農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並不是那麽的迫切,所以才會不斷出現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學實用技術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費時費力窮盡一生還不一定能出成果,導致文化人一個個風花雪月吟詩作對聊以自慰。

  而工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下限,而且是迫切需要,不管是技術人才還是管理人才,基本上一到崗位就能發揮作用,成效立竿見影,這個時候,各地政府,各部門突然發現很多事因為沒有專業的人才從而無法開展,不得己之下隻好打報告向明成祖朱棣,向內閣要人。

  要人的報告雪片一樣飛向京城,如果是一片幾片的無所謂,但現實是內閣幾乎被要人報告覆蓋,這下就有點慌了,坐不住了,問題是連我內閣也缺乏人才啊,我們也需要啊,沒辦法之下想到了科學院,想到了大學,這就是當初開辦速成班的初衷,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和各部門自己培養人才,這也是各類型大學在各地不斷出現的真正原因。

  速成班的目的是好的,辦法也是好的,但馬和不這樣看,在馬和眼裏這些都是種子,把他們煮了果腹就是極大的浪費,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是資本家的行為,不應成為政府的操作。

  因此在速成班開學的時候,馬和與教育部侍郎,京城大學校長達成協議,師資由科學院提供,但學生的分配應以教師為主,這樣才能發揮這批學生的最大效能,隻要有那麽幾年,明帝國人才匱乏的現象就能得到緩解,六百名畢業生放到社會,恐怕連水聲都聽不到,這就是看到眾人色眯眯的眼神時,教育部侍郎躲到馬和後麵的原因:別找我,要找就找馬和,說不定馬和好這味!

  這個時候馬和不得不站出來:“各位領導,現在國家到處都缺少人才,包括科學院都是,但我們不能這樣使用他們,這樣使用是一個巨大的浪費,六百名學生一個部門一個地方分一個還遠遠不夠,而一個學生到一個地方能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人才隻有組成合力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這就是團隊作戰的理念,我們應該拋棄單打獨鬥的曆史經驗,轉換思想觀念,再也不能抱殘守缺,而目前我們國家的人才梯隊還沒有形成,暫時無法組建太多的團隊,科學院也在慢慢嚐試。”

  馬和:“我這裏有一份科學院關於我們國家目前人才結構,人才數量,未來人才需求的研究報告,裏麵的數據觸目驚心,會後各位領導可以借閱,當務之急不是這批學生怎麽用的問題,而是

  要把他們作為種子,讓他們走向教學崗位,從而培養出更多各方麵的人才,這樣才能最終解決我們國家人才匱乏的形象,當然,讓他們做老師的前提是他們自願,不是每一個人才都適合當老師,也不是每一個人才都適合做研究工作。”

  聽了馬和的話,眾人陷入深思,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農民在自然災害麵前寧願賣兒賣女也不肯吃掉種子的原因,種子---就是未來的希望,吃了種子就是放棄未來,一個人生最痛苦的選擇!

  這批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班,有學金融的,有學管理的,有學技術的,技術又分成各行各業,他們就是這時代的翹楚,一個個頭上帶著光環。

  他們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重點是學習專業知識,他們唯一不學的是之乎者也和琴棋書畫吟詩作對,這些知識在現實社會裏沒有多大的用處,除非你是從事這方麵的工作,對這些知識他們已經學得足夠多,從小到大學的就是這些,他們完全有資格當老師們的老師,那些來自科學院的老師反而對這些不熟,也沒有任何的興趣:開什麽玩笑,這些能當飯吃嗎!

  這種觀點有失客觀,馬和在不同的場合提醒過無數次:人文科學也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人文科學,你們到現在還不識字,那裏來的科學研究!

  理是這個理,他們都懂,就是不往心裏記,馬和對此也無可奈何。

  經過深思,眾人覺得還是馬和的建議更具戰略眼光,最後一致同意將這批即將畢業的學生作為種子,讓他們培養更多的人才,雖然心裏有那麽的依依不舍,但基本的政治覺悟還是有的,要不也不可能坐在現在的位置。

  這批學生最後絕大多數選擇了教師職業,在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明帝國的人才培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馬和在畢業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被教育界奉為經典名言。

  當官隻能一時,做老師可以一世,受益無窮,到了晚年,每逢過年過節,學生們的問候足以慰藉畢生的付出,教師和醫生是這個世界最為神聖的職業,一個開啟民智,傳輸知識,使人在靈魂上得到升華,一個是救死扶傷,延續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功德無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不管是什麽時候,教師與醫生都是整個社會最受尊敬的職業,無出其右。

  廷議結束後,整個國家進入一個快速的變化中,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湧入,催生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城市,到處生機勃勃,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看得人眼花繚亂,除了馬和,其他政府官員一個個感到不可思議,以前通過強製性的行政手段形成的大小城市,無不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而現在,僅僅是放寬流動政策和產業引導,城市自

  自然然就形成,那裏用得著強迫。

  這就是資本的力量,一步一步展現出來的力量令人觸目驚心,到這個時候,政府官員才理解馬和在廷議時對資本的定性,亡羊補牢,相關的金融政策在緊急製定中。

  現在的明帝國已經實現了即時通訊(大概是一個小時可以將信息傳到明帝國大陸的任何地方,這時代的人們認為是即時通訊),原理相當簡單,沒有想象中的那麽複雜,熱氣球,摩爾斯密碼,燈光傳遞,接收的同時立即發送,簡單到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馬和隻能搖頭無語: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真的是無限!

  看到曆史在這個節點出現了嚴重的分歧,工業化比之原來的曆史,足足比西方早了三百多年,馬和心裏感到一絲絲的不安,自己與王景弘的穿越擾動了曆史,那麽老歐洲還是按照原有的曆史軌跡前進嗎?會不會同樣發生變化?這點不可不察呀!

  心裏想:等王景弘回來,一定要好好研究探討,不能將一切等同原有的曆史,像泰王國的攀牙府,其開府就比原有曆史記載提早了整整兩百多年,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