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回 曆史的分歧(一)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447
  第一百一十四回曆史的分歧(一)

  禍福相依,挑戰與機遇共存,世間萬物每多如此,比如這次的經濟危機,明帝國在馬和的導引下,從理論到實際實現了一次升華,不但化解了經濟危機,還來了一個180度的華麗轉身,對經濟結構進行了徹底的調整,從此踏上了工業化道路,不是這一次的經濟危機,要想完全走上工業化道路恐怕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明帝國議庭,廷議進行中。

  馬和:“第五,在與民生相關的行業實行國家控股,對戰略資源的開發同樣實行國家控股,我們不應該將關乎國家安危,人民正常生活的基礎建立在對資本的信任上,資本天生就是嗜血的怪獸,他們趨利避險,這是由資本的本質決定的,無關乎道德,對資本,隻能用法律將他們禁錮在一定的範圍內,否則資本將衝擊他們能夠到達的任何角落,不得不防,不得不慎重。”

  對資本的嗜血性,隻有金融專家有一點點的感悟,不是很多,沒有具體的案例之前,憑想象看不到本質,其他官員則一片茫然,覺得馬和有點危言聳聽。

  對此馬和無法解釋,也無力解釋,反正我已經提出來了,到底會不會執行,能不能執行就聽天由命吧。

  後世的蒜,薑,綠豆被炒到匪夷所思的天價,政府與老百姓深痛惡絕又無可奈何,最後是網絡上一片罵聲,蒜你狠薑你軍就是老百姓無奈的調侃,每一個字裏麵都是淚啊!

  對資本的定義眾人不置可否,就連對馬和無限信任的明成祖朱棣也持懷疑的態度,馬和唯有搖頭苦笑。

  但有關國家對國家安全,民生領域進行控製的提議得到了全體的支持,不對這些領域進行控製,老百姓會被一次一次的提價折磨得懷疑人生。

  認同了馬和提出的建議,接下來各部門官員開始了腦洞比賽,首先是工部侍郎發表了對工業化的看法。

  工部侍郎:“工業化的效率放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蒸汽機的出現,實現了不停頓的生產方式,極大的解放了人力資源,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就拿木工廠來說,使用了由蒸汽機帶動的鋸床,效率是以前人工鋸木的100倍,質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現在製約大規模工業應用的就是鋼鐵的產量和質量,目前科學家正在攻關,相信很快就會得到突破。”

  工部侍郎:“第一輛蒸汽機車(火車)正在試運行,其速度和運力不是傳統的馬車可以相提並論的,最終取代馬車隻是時間問題,第一輛鐵甲車已經交付軍方使用,雖然非常簡陋,而且也帶不動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速度更是差強人意,慢得使人吐血,但他的持續性,防護能力無與倫比,假以時日,戰爭形式一定會徹底改變,我對工業化充滿信心。”

  現在明帝

  國最忙的部門一定是工部,鐵甲船也在研製中,這是取代木船的必然選擇,一但動力得到解決,將為明帝國節省大量的優質木材,馬和對此是極力支持,至於鐵甲車,純粹是一個好看但永遠都不實用的玩具,用馬和的眼光看其醜無比,第一是大,大得跟後世的大巴差不多,第二是速度慢,隻相當於後世自行車的速度,第三是動力不足,需要六名戰士不停的踩踏,第四是越野能力弱得令人掉眼淚,至於防護能力和攻擊能力,還是不提為好,在發動機發明出來之前都不可能參與實戰,但這種思路是正確的,這也是馬和願意支持的原因,科學的發展不可能一步到位,很多事都需要有人去做,隻要思路正確,總有突破的一天。

  工部的思路得到了科學院的大力支持,在技術領域,得到科學院的支持就是一路綠燈,其他部門除了在經費預算方麵挑挑刺之外,根本不可能提出其他意見,馬和一句話:從鐵到鋼差不多經曆了1千年,在無數人的探索以及天文數字的財政投入之下才得以突破。

  從此再也沒有人對未知的探索提出異議,工部在畫出工業藍圖後,眾人將焦點轉到拉到內需上,一時之間眾說紛紜,最後還是馬和提出黃金周的概念後,得到眾人的認可,所有人都能受益的事,要是還有人提出異議,恐怕不正常人類研究所裏又要加多一個床位。

  順理成章,旅遊總局宣布正式成立,開啟了新的生活方式,同時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提到了議事日程,開始眾人不解,馬和不得不進行詳細的解釋:“醫療沒有保障,養老沒有保障,試問老百姓誰敢把錢拿出來花,不要說旅遊,就是稍微改善一下生活都怕要惦記惦記。”

  好像是這個道理,再說這兩個保障對他們這些公務員來說是最大的受益者,誰反對誰就是被門夾了。

  而農業部則提出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加大養殖業的投入,組建集體農場,加大農用工具的研發,農業部是在看到工業化的力量後提出來的構思,把馬和詫異得心髒怦怦亂跳,差一點就想問問農業部的侍郎是不是也是穿越者,大農場,機械化,這可是後世的理念,現在隻是14世紀啊,既然提出了六百多年後的做法,這腦洞開得簡直是無下限,佩服,不服不行。

  會開到這裏,眾人突然發現困擾了許久的經濟危機好像並不可怕,不但不可怕而且還來了一個神轉折,由危機變成機遇,壞事變成了好事,古人謂禍福相依真的沒錯,充滿了哲理,隻有馬和心裏明白,經濟危機那有這麽簡單,後世有那次經濟危機不是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恢複,隻能說這次的危機不能算真正的經濟危機,畢竟農業生產有季節性,周期也漫長,不像工業化的生

  產是按小時計算的,愛過才知情重,醉過方之酒濃,真正經曆過經濟危機從能體會到他的可怕!

  弄清楚了問題的原因,找到了解決方法,明成祖朱棣龍顏大悅,眾人則是一臉輕鬆,會議進入最後一個議題,有關教育與人才的問題,廷議的畫風一變,一個個將目光投向教育部侍郎,看到眾人含情脈脈、充滿猥瑣和欲望的目光,教育部侍郎嚇得兩腿一並,緊緊夾住菊花,一步一步退到馬和的後麵:好可怕,別用這樣怨婦的目光看我行不行,我是絕對正常的價值取向好不好!

  今年有明帝國改革後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大概六百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每個行業的精英,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知識底蘊,選送到大學深造是為了快速成長,他們的學製是一年,還有三個月就畢業,最近這段時間,教育部侍郎差點被親戚朋友,上司同僚生生吃了,沒辦法,僧多粥少,人才,每個部門都想要,而且是多多益善,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教育部侍郎隻好拚命的躲,寄希望於躲到天荒地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