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劉備入川(三)
作者:道士景鴻      更新:2021-03-25 09:11      字數:2161
  “如果我軍逼迫太過,劉璋采納了他的計策呢?”劉備依舊心有不安,憂心忡忡地呢喃道。

  法正來回渡步了一會兒,笑道:“我有注意了。”

  “孝直,快說。”劉備眼睛一亮,激動地擒住了法陣的雙肩。

  “隻需示敵以弱便是了。”法正靠近劉備,在他耳邊低語道:“隻需……,劉璋必不會采納鄭度的計策的。”

  “秒,有法正一人,足可敵劉璋萬兵。”劉備興奮地拍打著法正的肩膀,與他相視而笑。

  很快,劉備便劉備在葭萌到涪城的路上,不斷把軍隊分散開來,然後隻帶著萬餘人的士卒攻打涪城,同時放出消息——劉備已戰死。

  此計不僅讓劉璋難以看出劉備軍中的虛實,就連是曹操和孫權也被蒙蔽了。

  很早之前吳範就在吳郡向孫權諫言:“今天討伐無大利,不如明年出兵,明年戊子,荊州劉表也身死國亡。”

  孫權不聽反而發兵征討黃祖,還沒打贏。

  於是吳範便在白帝城發言說:“歲在甲午(建安十九年),劉備當得益州。”

  後來跟著劉備去益州的呂岱帶兵從益州回江東,在白帝遇到了吳範,於是對他說道:“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孫權聽後覺得好笑,於是以此為難吳範問道:“文則,汝不是說劉備兩年內可以得到益州嗎?你現在又怎麽說?”

  “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見者人事耳。”吳範不以為意,隻是神秘地笑了笑。

  建安十八年五月,劉備發出的流言傳到了鄴城,聽說劉備死了,群臣都拍手慶賀,隻有袁渙因為自己曾經被劉備舉薦為吏,獨自不表慶賀。

  劉璋聽聞劉備兵少,果然不願意采納鄭度的計策,後來他對部下說:“我聽說過抵抗敵人以保護百姓;從未聽說要遷徙百姓來躲避敵人的。”

  說罷,劉璋罷免了鄭度的官職。

  ……

  建安十八年初,劉備攻陷了涪城,劉璋派遣時任中郎將的吳懿與劉璋手下將領張任、劉璝、冷苞、鄧賢等率兵在涪縣一帶與劉備軍交戰,但皆被劉備擊敗。

  隨後吳懿率軍向劉備投降,受任為討逆將軍,其餘諸軍退守綿竹。

  隨後劉備率軍進抵綿竹,綿竹縣令費詩舉城投降。

  看著手下這幫將領降的降,敗的敗,劉璋也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再使用添油戰術,於是任李嚴為護軍和任費觀為參軍,派他們前往綿竹前線督戰。

  這李嚴是荊州人,和劉璋是老鄉,此前一直擔任成都縣令,深得劉璋的信任,而費觀更是劉璋的親家。

  費氏和劉氏是世代聯姻的關係,劉璋的母親便是費觀的族姑,而費觀本人更是劉璋的女婿。

  結果就是這麽兩個劉璋最信任的人,根正苗紅的東洲士,受到劉璋老爹大力扶持的“自己人”,剛一到前線,便率領部眾投降了劉備,李嚴被任命為裨將軍。

  劉焉算是劉備的“前輩”,也是一個很有野心,也很有手段的人。劉焉向朝廷提出“廢史立牧”的建議,設置既有督察權、又有行政權,集一州之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州牧,促進了漢土分裂群雄割據的局麵。而劉焉也選擇了“有天子氣”的益州,可以看出劉焉這個人的野心。

  劉焉是空降到益州的,在益州沒有根基。他到益州後有兩種選擇,一是壓製本地派,與益州大戶爭奪利益;二是像荊州刺史劉表一樣,完全借助、依仗大戶的力量,和本地派達成一種合作的態勢。

  後者看上去很“和諧”,卻存在很多隱患,比如劉表去世後,劉琮既沒有個人威望也沒有反製手段,就被荊州大戶綁架著投降了曹操。

  前者可以更有力地控製州郡,但需要魄力和一支完全屬於自己的力量,“東州士”就是這樣一種力量。

  “東州士”也是從益州之外而來,由於益州的環境相對封閉,受戰亂的影響相對少一些,他們一起進入益州避難。

  與劉表招攬的“關西、兗、豫學士”不同,“東州士”是大規模的人口的遷徙。

  在戰亂時期,文化有時候並不那麽管用,但人口絕對是最有用的資源,況且這些遷入益州的人口中也不乏名士豪族。這些人口和劉焉一樣,在益州沒有根基,要想與益州本土派爭利,隻能依附劉焉;

  同時“東州士”的地域、人口組成很複雜,擰不成一股繩,更容易被控製。

  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焉恣饒之,引為黨與,號“東州士”。

  劉焉治理益州的時候,靠的是強硬手段壓製益州派,劉焉的依仗當然就是“東州士”,兩派之間的矛盾相當尖銳。

  劉焉在位的時候,“東州士”能壓著益州派一頭,而後來劉焉病死,劉璋被益州派代表人物趙韙、王商推舉上位。

  與劉焉不同,劉焉能用殘酷手段壓製益州派,劉璋就沒有這個魄力,所以趙韙、王商等人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推溫仁的劉璋上位了。

  劉璋的上位代表著益州派的抬頭,相應的對“東州士”的地位一定會有所影響。

  這樣一來,“東州士”這樣一批劉焉父子的嫡係力量反而被冷落了。

  況且“東州士”原先依仗劉焉的力量,作為劉焉手中的刀,和益州派之間存在很深的矛盾。現在地位的下降,不僅造成心理上的落差,還有現實環境的排擠。

  總而言之,劉璋一直想從益州派和“東州士”中尋找平衡,希望得到雙方的支持。

  但現實情況是益州派和“東州士”之間矛盾尖銳,短時間無法消弭。益州派在益州有根基,“東州士”的根基尚淺,他們的地位很尷尬,需要打開一個新的局麵。

  而劉備這個時候進入益州,便是他們想要的新局麵。

  李嚴和費觀投降劉備後,張任和劉璝被迫退至雒城,形式對益州軍已經極其不利了。

  不再相信任何外人的劉璋心一狠,直接派出了自己的長子劉循帶兵前往雒城支援張任和劉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