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八裏橋之戰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4-20 23:41      字數:1324
  從織田信長能夠用短短數年時間,就訓練出遠超日本戰國時期一般大名家規模的火槍兵來說,織田家的“三段射擊”戰法,采用的乃是三人一組的戰術,比火槍兵分成三排,交替輪流上前射擊更為合理可信。

  而後世光榮開發的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信長的野望》係列遊戲裏麵,到了第十二代《信長的野望——革新》中,對織田家的“三段射擊”戰法,也是采用了三人一組,一個人是專門的射擊手,另外兩人負責裝填彈藥的說法。

  正是織田信長開創的這個鐵炮戰術,再加上當時日本九州的名將立花道雪所創造的鐵炮戰術——“早合”,已經在日本各勢力中傳開了。

  所謂的“早合”,就是將一次發射劑量的火藥和彈丸混和好再放入特製的竹筒或是紙包裏麵,在對火槍進行彈藥裝填的時候,直接將竹筒或紙包內的彈丸和火藥倒進槍管裏,然後再用通條搗實。

  如此一來,火槍裝填彈藥的時間自是大大縮短了,而據史料記載,立花道雪發明此種方法大約十年後,紀伊國雜賀家的火槍兵中,就出現了類似的方法,自此之後,“早合”基本上成為了日本火槍兵的基本戰法了。

  故此可以推斷,織田家的火槍兵,正是擁有了“早合”和“三段射擊”兩種鐵炮戰術,才能在“長筱之戰”中,連續頂住了武田家的三波進攻,為織田家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過“長筱之戰”的種種,再來說說被稱為清朝騎兵之殤的“八裏橋之戰”這場戰役了。

  “八裏橋之戰”發生的背景乃是天津大沽失陷,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從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裏橋一帶,計劃在此阻擊英法聯軍以免京師遭遇兵禍(八裏橋距京師隻有僅僅8公裏的距離了)。

  而英法聯軍攻陷天津之後,鹹豐帝急派大學士桂良為欽差大臣到達天津,會同直隸總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談判乞和,不久談判破裂,英法聯軍立刻向清朝京師重地挺進(結果造成了“火燒圓明園”的悲劇)。

  到了此種境地,就算僧格林沁明知道軍隊體製和裝備都不如英法聯軍,也隻能硬著頭皮,孤注一擲迎擊英法聯軍了。

  要知道,此時的英法聯軍,已經經曆過拿破侖戰爭錘煉,和最新克裏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製加職業軍官團,不僅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部分更使用了剛剛發明不久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使用的是空心方陣和三排陣列的戰列步兵線等最新戰術。

  反觀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綠營軍裝備的是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製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整支軍隊可謂是良莠不齊,其中最為精銳的就是清朝最引以自豪的蒙古馬隊了,也是滿洲八期衰落之後,清朝賴以壓服漢人綠營兵的重要手段。

  這場戰鬥,清朝僧格林沁率領的部隊約為三萬人,其中蒙古騎兵大概為一萬人,英法聯軍這邊則是英軍、法軍各為四千餘人,合計八千多人。

  或許正是由於雙方軍力對比懸殊,所以僧格林沁率領的清朝部隊,在這場戰鬥中選用的是主動出擊戰術。

  但是僧格林沁對英法聯軍的野戰戰術估計不足,當清朝騎兵拿著傳統的騎兵武器長矛和弓箭,企圖衝亂和割裂英法聯軍的戰鬥隊形的時候,卻遭到據壕作戰的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榴霰彈的轟擊而大量傷亡,戰馬因受驚而橫衝直闖,幾近不能成軍,被迫在敵人火力的逼使下退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