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八裏橋之戰的影響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4-20 23:41      字數:1385
  而僧格林沁不愧為當時清朝僅有的數名名將之一,其所部相當英勇,麵對英法聯軍強大的炮火和密集的彈雨,依然發起了數次衝鋒,甚至還企圖在勝保部隊與南路敵人戰鬥的同時,指揮馬隊穿插於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分割敵人,爾後以步隊配合勝保部包圍南路敵人,殲滅敵人主力。

  可惜最後勝保所部在英法聯軍的炮火洗禮之下,無法再繼續堅持下去,終於潰敗退場,使得僧格林沁反而受到英法聯軍的包夾,僧格林沁分兵無術,麵臨腹背受敵的險境,但他仍然騎著馬站在前麵,揮舞著黃旗指揮作戰。

  無奈軍事實力不濟,最終僧格林沁所部還是潰退撤回北京了,英法聯軍隨即開始采用大口徑火炮射擊拚死一戰保衛八裏橋的埋伏清軍,最終占領了八裏橋,橋上清軍屍橫遍野,之後英法聯軍挺進北京城,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罪行。

  整場“八裏橋之戰”,按照第三方俄國公使伊格的估算,清軍投入約5至6萬人,其中3萬騎兵,損失1000人(畢竟不是交戰雙方,無法掌握第一手資料,推算有所出入也正常,所謂“來兵一萬,無邊無際”,莫說在那個年代了,就算後來的二戰等戰爭,對於軍隊規模的測算都鮮有準確的。)。

  但是按照清朝的記載,僧格林沁所部及周邊的歸其節製的部隊,約為三萬餘人,騎兵大概為一萬餘人,此役戰損為3000人左右。

  至於英法聯軍的戰損,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英軍共有2人死亡(一人為英軍,一人為印度兵),29人受傷(11名英軍,18名印度兵)。

  另據《拿破侖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記載,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

  這是清晰的書麵記載,另外還有史料記載,指揮戰鬥的法軍將領孟托班回國後,被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封為“八裏橋伯爵“,還讓他當了參議員,當法皇提議再給他年金五萬法郎作為獎賞的時候,遭到了多數議員的反對。

  議員們認為,發生在八裏橋的不過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說:“在整個戰役期間,我們隻有十二個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給他那麽高的獎賞!“

  如此看來,法軍的最終戰死人數,可能是受傷士兵戰後傷重不治而增加上去的,或許英軍的戰死數字也會同樣增加,但無論如何,英法聯軍的戰死人數應該不超過30人。

  不論雙方的戰損數字有多少種說法,但是戰損比十分懸殊已經是曆史公論來的了,而這場近代軍隊與封建軍隊的經典戰役,已經充分說明了,古舊的冷兵器軍隊麵對成熟的熱兵器軍隊的時候,是有多麽的無力。

  估計這也是後來清朝政府決定大量引入西方武器如火槍、大炮等(要知道清朝乃是一向反對發展熱武器的,康熙時期著名的兵器發明家、火器專家戴梓研製了“連火銃”這種連發武器,按記載應該與後來的機關槍異曲同工,被後世研究者認為是機關槍的前身)的原因,隻有受到了狠揍,憑自身實力無法反抗之後,才會痛定思痛,做出這種違反統治者心理的事情。

  “八裏橋之戰”雖然以清朝軍隊慘敗為收場,但是僧格林沁所部騎兵英勇作戰的身姿,也得到了不少英國和法國軍官的讚揚,估計這也是英法等外國列強,最終沒有完全瓜分清朝,而是走扶持親近本國勢力套路的原因之一。

  而後世的軍事評論員馬鼎盛,也認為八裏橋之戰是中國千年傳統的騎兵衝擊、冷兵器近戰與西方經過拿破侖戰爭和工業革命後以炮兵為核心的火力戰之間的兩個時代的決戰,讓清朝朝野上下都明白了科技的威力,從而促使了後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的發生,變相也是推進了曆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