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劉備借荊州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4-20 23:41      字數:1307
  總的來說,沮授的計劃是“知彼不知己”,對天下大勢看得相當明白,但沒有完全了解自己勢力的情況,結果就是絕佳的計劃,得不到有效的實行,最後反而被對手用上了,不然憑著當時袁紹的勢力,配合上大義名分,說句“摧朽拉枯”完全不為過,有怎麽會有官渡之敗呢。

  至於魯肅的計劃,就是典型南方謀臣的通病,“知己不知彼”了,對自身勢力的認識到位了,但對天下大勢的了解或是推測並不通透,結果就是天下大勢一個動蕩,所訂的計劃就完全失去了實行的機會,最後就隻能眼睜睜看著東吳變成了一隻“守土之犬”,再無力渡過長江了。

  所以三國曆史上,沮授的“鄴下對”和魯肅的“榻上對”,都沒什麽名氣,後世之人也鮮有談論,因為都是失去了可行性,胎死腹中的計劃。

  隻有諸葛老大的“隆中對”,成為了古往今來無數人談論得津津有味的宏圖大計,因為這是一個曆經十數年,期間波折不斷,但是仍然得到君主認可,君臣一體誓不放棄,最終得以實現的計劃。

  “隆中對”是劉備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顧草廬的時候,諸葛老大向劉備先主提出的。

  本來諸葛老大的意思,乃是荊州劉表暗弱,受荊州豪族挾製,劉備先主可以利用自己的名聲,拉攏荊州豪族支持自己,再徐徐圖之,成為荊州之主,這方麵因為諸葛老大在荊州已經有不錯的關係網,是相當有可能辦到的。

  不過劉備先主可能不想敗壞自己經營了半生的仁義之名,也可能是顧忌劉表經營荊州日久,恐防惹怒劉表失去了自己的容身之所,沒有同意諸葛老大這種徐徐圖之的做法。

  隻是諸葛老大可能十分欣賞劉備這種寬厚的做法,也可能推測到曹操將會南下,甚至是從某些途徑已經知道曹操部署南下的消息,所以諸葛老大也沒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想法,而是跟隨劉備離開南陽臥龍崗,成為了劉備的謀主。

  到了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真的率大軍南下,恰逢此時,久病的劉表逝世了,繼位的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向曹操投降,拱手將偌大的荊州獻給了曹操。

  曹操得了荊州之地和水軍,聲勢大振,順勢繼續南下,欲要一舉平定江東,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曹操就此能夠蕩平天下,至於其後是成為伊尹還是王莽,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至於劉備,這個時候就隻能蒼忙逃竄,被曹軍一路追殺,幸得駐守江夏的劉琦相救,才得以幸存並保留有數千軍力。

  但是就是如此狼狽的時期,劉備和諸葛老大也依然沒有放棄“隆中對”裏麵的戰略意圖,最終“苦心人天不負”,讓劉備和諸葛老大盼來了東吳的試探。

  於是就有了孫劉聯軍破曹軍於赤壁,破滅掉曹操一戰平定天下的計劃,本來赤壁之戰後,孫權勢力真是大肆擴張的時候,正好順勢將荊州收歸囊中。

  不過諸葛老大確是厲害,經過一番計略,硬是讓東吳與曹軍拚了個頭破血流,劉備一方卻趁此“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良機,攻略了荊州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大大擴充了劉備的實力。

  劉備也確是知人善任,拔擢諸葛老大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由此劉備才有了單獨麵對曹軍的底氣,開始尋求與東吳對話了。

  及後孫劉雙方進行了多番磋商,孫權決定將南郡(江陵)借予劉備一方,讓劉備一方有實力抵擋曹軍,東吳方則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圖謀合肥,這就是“劉備借荊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