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機械吃人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6      字數:1300
  工業機械化生產造成的差異,可以說是令人完全無法接受的,試想一下,生活於清朝和民國的農民,用牛耕田地,一畝地大概用半天時間,而建國後的農民開始用拖拉機耕田,同樣的一畝地大概就用半小時左右就可以耕完。

  所以農村剛剛開始普及拖拉機的時候,多的是上了歲數的人去圍觀,對於他們來說實在是猶如神話傳說一般啊。

  而後來隨著一些微耕機的發明和普及,除了一些地形特別的地方,基本上全國上下都是用拖拉機耕作田地了,牛也逐漸淪為肉食材料,不再是生產工具了。

  牛耕時代的農民,頂多就種三五七畝地,自然對用拖拉機等機械設備,能耕種十多、幾十畝地的現代農民驚為天人。

  但是中國現代的農民,卻又對大洋彼岸那方,能夠一人耕種幾百到一千多畝田地的美國農民佩服不已,認為雙方已經不在同一個次元了。

  所以說,某些發明創造,有時候真的可以使得整個生產過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生產效率也會是天壤之別。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英國曆史上的“珍妮紡紗機”了,隻是由於發明者的一個意外,開門的時候不小心將妻子的紡紗機踢翻了,然後看到紡紗錠豎起來後依然能夠轉動,由此有了把幾個紗錠都豎著排列,用一個紡輪帶動,不就可以一下子紡出更多紗的想法。

  不久之後,發明者就做出了帶八個紡紗錠的初代“珍妮紡紗機”,一個小小的想法,足足使得紡紗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七倍。

  而從1764年的初代“珍妮紡紗機”問世以來,發明者就不斷改進,到了1784年的“珍妮紡紗機”,已經是有著八十個紡紗錠的機械了。

  區區一個意外得來的想法,卻令紡紗效率直接提高了數十倍,使得當時有不少紡紗工人還找發明者的麻煩,因為“珍妮紡紗機”使得他們的紡紗能力幾乎沒了市場,要麽就是工價被壓低,要麽就是自己紡出的紗掙不到錢,要麽就幹脆被雇主解雇。

  這個情況,令我不由想起後世一個引人爭議的結論,那就是國家為什麽不搞全套機械化農業,有些人就說了,全國上下有數億農民,如果搞全套機械化農業生產,不要說多,效率提升百分之五十的話,就有一般農民要失業。

  不要說多,突然多了一億到兩億的失業人口,國家要怎麽安排這些人,雖然現在農民務農可謂是收入微薄,但怎麽也能維持溫飽,如果突然全國範圍大搞農業機械化,那麽這一到兩億的人口要用什麽辦法安置。

  雖則這個說法或許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從後世也接觸過一個例子足以說明其中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那就是我的家鄉曾經有一個製造工廠,其中有一個需要大量人工的生產車間,大概要用數百名工人,但是隨著工人薪資上升及福利製度逐漸完善。

  工廠老板覺得用人力實在不劃算,最後咬咬牙引進了一整套流水線智能生產設備,本來需要數百名工人才能生產的車間,頓時變成隻需要十數個人進料、驗收、維護設備就可以完成生產了。

  於是這個工廠就多了數百名員工失業了,當時還引起了不少聲音,不過老板還算仁義,給足了賠償,便沒有了後續問題。

  這個例子或者有點極端,但是也足以充分說明問題了,有些人提出的,在未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之前,貿然大量使用智能機械取代人工,或許會出現繼英國工業革命“羊吃人運動”之後的“智能機械吃人運動”,智能機械取代人工,還是要循序漸進,小心處理的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