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不起眼的嘉慶與道光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5      字數:1333
  但是變法其實是要聚集全國之力才能有望成功的,到了國家命懸一線的時候,求存已是不易,若再談變法更是天方夜譚,隻是王安石在宋朝國力已顯頹勢的時候,就急匆匆進行變法,落個淒慘下場。

  這個結局太過慘烈,使得後世諸多政治家都是談“變法”色變,都是寧願維持現狀而不作改變,等到形勢已經危若累卵的時候,才不得不變法以求存。

  於是自宋之後,曆朝都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變法可能加速國家衰亡,於是君主大臣就算知道國力已經顯得衰弱,也不敢貿然提出變法,隻是努力維持現狀,這是有力無心。

  到了國家末期,國家各項指標已經下降到一定水平,什麽吏治敗壞、軍隊渙散、國庫空虛都一一呈現出來,這個時候就算君臣上下一心變法,也隻是徒勞,這是有心無力了。

  而宋之後的朝代,奉行不輕易變法而求穩求存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明、清兩朝就沒有中途亡國而有南明、南清(雖然史上確有南明,但是南明隻存在了短短十八年,而且可以說是一直在清朝的追擊之下,曆史上大多不認為這是一個獨立的朝代。)。

  奉行這個原則最成功的其實是清朝的嘉慶、道光皇帝,這兩個皇帝雖然在曆史上並不出名,起碼比起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來說,存在感薄弱多了。

  但其實細究起來,嘉慶、道光兩人皇帝才是清朝的中堅,因為清朝自乾隆以後,國勢衰頹,在下坡路上飛奔,到了嘉慶初年,土地集中、經濟危機、吏治腐敗、國家機器運轉不靈等問題集中爆發,統治者焦頭爛額,應接不暇。

  然而,這不過是曆代王朝中期的普遍性問題,嘉慶、道光兩任皇帝還麵臨著中華民族立國五千年來史無前例的難題——人口爆炸。

  按照後世根據一些史料統計,中國曆代的人口而論,清朝最多,嘉慶朝人口突破了三億,向四億關口邁進,到了到了道光皇帝執政時期,人口終於突破了四億,當時,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到處人滿為患,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銳,勞動力出現了剩餘,由此造成了糧食供應的危機,饑餓的陰影籠罩著人民的生活,社會矛盾隨時可能激化。

  清政府隨即開展了鼓勵墾荒、推廣高產作物、嚴禁釀酒、限製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係列政策,但是清朝畢竟是一個農業社會,並沒有完整的工商業,容納的人口始終有限,土地麵積無法擴大,人口增殖的勢頭得不到遏製,這些舉措都是治標不治本。

  盡管社會現實如此,但是嘉慶、道光以及此後的清朝皇帝創造了一個奇跡——當這個王朝已經注定了衰亡命運的情況下,他們硬是把這個王朝的生命周期延長至了1911年,此間,清朝多次起死回生,長期衰而不亡,這難道不是一個奇跡嗎?

  而造成這個奇跡的原因,就是嘉慶、道光兩代君主沒有效法前代王朝,搞聲勢浩大的變法運動,而是把求真務實當成為政之道,推行了一係列的“實政”舉措。

  雖然這些舉措不足以使一個沒落的王朝的命運出現根本性的轉機,但是,他們把傳統體製的潛力挖掘到極致,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矛盾,更重要的是使得王朝的威信未倒,人心未散。

  這也是當道光王朝落幕,太平天國起義席卷半個中國的時候,士大夫階層沒有讚助太平軍,而是與清王朝站到一起;當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然後揮軍北伐的時候,北方的老百姓沒有熱烈地迎接太平軍的到來,他們至少在清軍和太平軍之間采取了中立立場;而漢族士大夫的代表曾國藩異軍突起,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的最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