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9-09 23:45      字數:1715
  蔭補製度,既滿足了官員的特權思想,就是《三字經》裏麵的“光於前,裕於後”,光宗耀祖、蔭庇後人,又通過一些措施,防止這些蔭補任官的官二代、官三代(蔭補的名額可以用到孫子身上,至於玄孫的話估計就等不到了,有蔭補特權的曾祖父早就掛了。)走到掌控朝政的高位上。

  由於蔭補製度的種種限製,許多有這種特權的官員都不會輕易動用蔭補權力,而是想盡辦法督促自己的子孫讀書,希望能夠學業有成,尋科舉正途任官。

  一來是蔭補任官,畢竟是非正途,多少都會引來同僚鄙視、嘲笑,甚至會被政敵作為攻擊的理由,一句“教子無方”就算不能一錘定音,也能造成不好的風評。

  二來是免得浪費名額,因為蔭補的名額,是可以用到期親(如果身亡,可以為你服喪的親戚,也就是說基本上九族之內的親戚都可以算上,而九族按照《三字經》裏麵的說法就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這麽說基本上你所認識的父係親戚都可以算上了。)身上的。

  因此一來,就算有蔭補之權,許多人都是慎之又慎,不到自己子孫實在非是讀書材料,或者是屢試不第、蹉跎無功的地步,一般都不會動用蔭補權。

  再加上蔭補之權,還可以在自己死前用寫遺表的方式向朝廷申請,朝廷一般都會接納,不少人就會等到自己差不多壽終正寢的時候才留下遺表蔭補子孫。

  故此,自宋代將科舉製和蔭補製相互完善起來後,蔭補得官者就再難以左右朝政了,秦、漢、唐三個朝代都有世代任朝廷高官(最出名的就是袁紹所在袁家的“四世三公”,其高祖父袁安任司徒,祖父袁湯曆任司空、司徒、太尉,父親袁逢任司空,四代人裏麵有三代人任三公高位,這還隻是袁紹的直係血親,如果算是旁係,應該是“四世五公”,其曾祖父袁京的兄弟袁敞任司空,父親袁逢的兄弟袁隗任司徒)、父子相繼為丞相(唐代有過數例,漢代亦有,最出名的就是周勃和周亞夫兩父子了,兩人都是由武將轉任丞相的)的事。

  但是自從宋代之後,這種事情就沒有記載了,到了明朝的時候,受朱熹思想影響,世人對大臣重臣的道德操守尤其敏感,連內閣大臣的兒子鄉試中舉,也會被世人傳為舞弊(萬曆十六年既1588年,當時身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王錫爵,其兒子王衡參加順天府鄉試獲得第一名“解元”,世人紛紛議論主考官黃洪憲是拍馬屁,有舞弊之嫌,隨之不少朝臣上表彈劾王錫爵,為平息物議,萬曆皇帝在午門外舉行複試,結果王衡仍然取得第一名,因為此事,王錫爵不允許王衡繼續參加禮部在京城舉辦的會試,直到萬曆二十九年即1601年,此時王錫爵已經致仕多年,王衡才參加京城會試,中了貢士,後來在殿試上更是以一甲第二名即榜眼進士及第。)。

  甚至有名一代最出名的大奸臣嚴嵩,其在嘉靖皇帝的縱容默許下,把持朝政二十多年,曆任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的職位),可謂權傾一朝。

  但是就是這種曆史僅有的權臣,其操作兒子嚴世蕃上位的時候,也不敢太過,先是在嘉靖十年靠蔭補將嚴世蕃送進國子監讀書(等於混個文憑),讀完書後授左軍都督府都事、後軍都督府經曆,後為京師順天府治中,二十二年升任尚寶司少卿,二十四年升任太常寺少卿,仍掌尚寶司事。

  到了嘉靖二十七年,嚴嵩再任首輔時,已經年近七旬,因其老邁還要日夜隨侍皇帝左右(輔助嘉靖皇帝修仙),無足夠精力處理政務,因此政務多與嚴世蕃商議,甚至有時候還讓嚴世蕃進內閣代其票擬(就是一班內閣大臣就某件事商討方案,估計有時候還要投票),由此得到嘉靖皇帝數次稱讚。

  再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嚴世蕃升太常寺卿,十月的時候“上憫嵩老,令子世蕃隨任侍親”,由此嚴世蕃代父參政,時人稱為“小閣老”,次年升工部右侍郎(工部第三把手),三十三年升工部左侍郎(工部第二把手,還不是工部尚書這個第一把手),八月,嘉靖皇帝詔加嚴世蕃工部尚書銜,嚴嵩上疏辭免。

  由此種種可見,科舉選官在曆朝曆代是多受重視,連一代名臣和一代權臣,都不敢輕易涉及其中,一個為了避嫌,硬生生將兒子的榜眼名次壓了十三年,一個寧願花二十年時間運作兒子上位,也不敢染指一絲一毫。

  究其根本,還是由於孔子當年所作所為,難怪後世有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