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蔭補製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9-09 23:45      字數:1359
  古代的科舉製度,可謂環環緊扣、絲絲嚴密,這樣一層層篩選出來的那一百多到三百多名進士,自然是一時之選,絕對是沒有愚鈍之人的了(曆史上那些奸臣,可以說心思壞,但絕不愚蠢。)。

  中國自宋代以來,科舉選官製度已是完備,自此之後,文官集團基本上都是來源於科舉製度,故此中國的統治階級曆來都是素質相當高的一班人,中國也才能自古以來都立於世界之巔,與曆史上其它強大帝國遙遙相抗。

  隻是清朝滿八旗入關以來,雖然還是重視儒家道統,順治帝入關不久後就開始開科取士,但是滿清始終是靠八旗起家,故此還是大量任用旗人為官。

  文官係統自此不純,奴化太深,同朝為官,旗人為主,漢人為奴,何能申雅懷,故有清一代,僅有納蘭性德、鄭板橋、袁枚等寥寥數名文人有名作、大作,就算那名後世吹上天的“大才子”紀曉嵐,也是由於影視作品對其渲染過甚,除了負責編纂《四庫全書》外,可有任何作品名傳四海?

  文氣不純、文風漸弱,也是清朝如此快速衰敗(自乾隆朝後可謂疲態漸露)並備受後人詬病的原因之一,日後開捐官盛行之濫觴,更是軍政俱壞了。

  故此太平天國才能從區區一隅席卷全國,比當年陳勝吳廣起義更勝一籌,幾乎直接推翻了清朝統治,若非曾國藩聯手李鴻章、左宗棠兩人鎮壓,張之洞為清朝護住錢袋,太平天國就此斷絕清朝統治也是極有可能的,至不濟也能劃江而治,與清朝南北對峙。

  也是因為如此,這四個人才會被稱為清朝中興四名臣,因為沒有他們,清朝或許真的會被太平天國推翻的啊,不過太平天國也實在是可惜,如果洪秀全能有清晰的思考,肯接納儒家思想代表的士大夫,就像後世太祖一樣,團結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學者的話,那麽湘軍、淮軍剿滅太平天國的行動絕對不會那麽順利,起碼那些士紳不會那麽爽快籌集足夠的錢糧。

  反正天主基督都是神愛世人、信者得救,而儒家說的是隻要外族奉行禮儀,學習華夏的種種思想,那麽就是華夏,兩者都是思想重於血統、出身的,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矛盾,儒家歸於人,天主歸於神,孔子也說“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嘛,除了人道,儒家對神神道道的事都是不胡亂參與的。

  兩者其實沒有根本性矛盾,看看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國人參拜各種神廟,而後世提倡無宗教信仰的兔子大力複活儒學,就知道儒家從古至今都沒有思想控製這一條,隻要你的行為合乎“仁”道即可。

  元、清兩個外族朝代,都是拚命挖科舉選官的牆角,導致朝廷統治階級每況越下,一旦沒有明君名臣,就會江河日下,連稍為維持都難。

  而自宋之後的諸多漢族政權,都是力保科舉選官的純粹性,除了皇帝是由於血統擔任之外,基本上整個掌握國政的統治階級,都是科舉出身,保持了統治階級的素質。

  雖然其中由於曆史原因,還是要保留蔭補製度,以符合古代宗族觀念,但是蔭補製度大部分是針對武官係統(這可是要命的職業,沒一定素質誰會讓自己的子孫去當。)。

  文官係統當然也有蔭補製度,但是一來,采取類似推恩令的這種手法,就是官職達到一定階級才有權蔭補,蔭補人數有限,蔭補的職級也要減數等,確保受蔭補者如無特殊功勳,就無法繼續蔭補其他人,斷絕了“雞生蛋,蛋生雞,無窮匱也。”的做法。

  二來,受蔭補的人,授官是受到一定限製的,要職、貴職是基本不會授予的,而且對這種身份的官員,考核方麵也十分嚴格,除非真的做出了什麽特殊貢獻,不然是很難升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