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科舉製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9-09 23:45      字數:1583
  隨著“科舉製”的不斷完善與擴大,慢慢整個朝廷之上的文官,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這條路考上來的,基本上沒有一個酒囊飯袋了,通過其他手段(例如皇帝寵信、捐獻等原因)成為官員的人,也會受到科舉考出的官員鄙視,難以擔任要職。

  自宋代開始,科舉製度已經是朝廷官員的主要來源,朝廷之上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官員,所以才有了“士大夫與天資共治天下”的名言。

  故自宋代起,讀書成為了平民百姓擠破頭也想參與的事,隻要稍有家財,就會想盡辦法供家中兒子上書塾,因為平民百姓深深明白到隻有讀書才是改變自身及家族命運的最佳途徑。

  而鑿壁偷光的匡衡、螢囊的車胤、映雪的孫康、劃粥割齏的範仲淹,這些人的事跡無不向人們述說著一個道理,就是隻要有心讀書,肯下苦功,就算家裏再貧困也有辦法讀書有成的,如此一來,“寒窗苦讀”就成為了一代代人讀書的慣例,隻要家中還有一口吃的,大多數人家都會讓兒子讀上一段時間的書,有天分就全家吃糠也要供養其完成學業,沒天分才會放棄。

  就連宋朝第三人皇帝宋真宗趙恒(宋太祖趙匡胤的侄兒,宋太宗趙光義的三兒子)也曾經寫下過有名的《勸學詩》,就是“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

  由此之後,民間讀書之風日盛,各地紛紛都建起了魁星閣,供奉魁星,以增文氣,希望自己的地區多出秀才、進士,而科舉最終考試第一名——狀元,都會被民間視作文曲星,其墨寶甚至會被人拿回家供奉,寄望沾點文氣。

  殿試(皇帝親自考試)第一名狀元的崇拜漸漸深入人心,慢慢連鄉試(省級考試)第一名解元和會試(國家級考試)第一名會元也受到崇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榜眼(殿試第二名)和探花(殿試第三名)的名聲還要大。

  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唐寅(唐伯虎)就是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故此世稱“唐解元”,其詩作、畫作備受追捧。

  古代科舉考試各個朝代有所不同,但大概可以分為縣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階段,縣試就是童生試,分為縣試(區級)、府試(市級)、院試(由省級學正主持的考試),通過縣試和府試就可以稱為童生,這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院試通過的就可以稱為生員(可以進入官方學院學習,就是所謂的進學)、秀才、茂才(漢代為了避漢光武帝的諱,改秀才為茂才),院試第一名為案首。

  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是士大夫中就低級的一員,可以看作是官員預備役,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其中成績最優秀的那批叫“廩生”,國家會按月發給糧食,鼓勵他們繼續讀書。

  經過一定手續,通常就是推薦,就是官學教授覺得學業有一定水平,就被允許參加鄉試,一省鄉試被錄取者,就被稱為舉人,會被推薦到國家首都參加會試,所謂進京趕考的就是這些人,鄉試第一名就是解元了。

  舉人其實已經是相當高級的士大夫了,若不想繼續考取功名,基本上可以在本地謀一份差事,不過就不要想謀得什麽要職了,所以很多舉人都寧願潦倒也不任職,唐伯虎就是這種人。

  到了會試,就是全國考試了,在京城舉行,由皇帝命令禮部組織考試,然後命數名重臣為主考官以表重視,會試通過被錄取者,就被稱為貢士,但也可以被稱為進士了,因為會試合格者參加殿試並不會被淘汰,最後最差都能混個“同進士出身”,會試第一名就是會元了。

  最後的殿試,就是皇帝親自任主考官並當場出題的了,殿試其實就是會貢士們定名次,共分為三甲: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名次確定之後,就舉行傳臚大典,由二甲傳臚宣讀狀元、榜眼和探花姓名,大典後即場為一甲三人授職,其餘人等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再經朝考,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