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李易安的詩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7-20 23:44      字數:1390
  曆代文人墨客更是多有描畫項羽、烏江、垓下等事跡的詩句,其中唐代杜牧的《題烏江亭》“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與宋代王安石的《題烏江項王廟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最為值得回味把玩,兩首詩似是互相呼應一般。

  ??杜牧的詩是惋惜,認為項羽隻要“包羞忍恥”退回江東,應可再有一番作為,也是“卷土重來”一詞的出處;而王安石的詩卻似是回答杜牧“未可知”一問,認為敗勢已成,江東一隅之地未必肯再次傾全力助項羽與劉邦一決雌雄。

  ??不過杜牧和王安石兩人都是政治家,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官至刺史,曆任黃州、池州、睦州;而王安石就不用說了,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官至宰相,宋神宗“熙寧變法”的主導者,其創設的青苗法、保甲法等被後人時常議論,即使變法最終失敗,死後仍然被追贈“太傅”,後來的宋代君主更是賜諡號為“文”,所謂“生晉太傅,死諡文正”乃是文人畢生最大心願,“文”雖沒有“文正”那麽至美,但也是極為難得的了。

  ??兩人都是官場之人,寫項羽的詩句自然滿是政治觀點,都是從時勢著手,但是其餘的文人墨客就純粹得多了,多是對項羽寧死不屈之誌的讚頌順便鄙視一下當年劉邦鴻門宴逃遁(烏江恥學鴻門遁,亭長無勞勸渡河。),或是對項羽最終下場的惋惜(碧草淩古廟,清塵鎖秋窗。當時獨宰割,猛誌誰能降。鼓氣雷作敵,劍光電為雙。新悲徒自起,舊恨空浮江。)。

  ??而其中,自是宋代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詩最是出名,自此之後,項羽人物形象和評價漸趨正麵,在鴻門宴中不殺劉邦乃是因為兄弟義氣,是豪氣幹雲的表現,而無視了當世或近世之人,對項羽臨大事而不決的婦人之仁的嘲諷。

  ??而且也忽略了劉邦、項羽二人兄弟之情的真假,他們兩人“約為兄弟”,史料中並無詳盡記述結義過程,隻是在《史記》中從劉邦口中說出“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約為兄弟”之語,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在楚懷王麵前互相稱兄道弟而已。

  ??如果往差的方麵想,這就如後世那樣,兩個部門的主管在領導麵前表示要互相友愛、團結一致一樣,其中有多少真情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劉邦可是比項羽足足大二十四歲的人,而項羽家族在楚國中舉足輕重,可是勢力大到楚懷王都要忌憚三分的,兩人誰為兄誰為弟可真的是難以分得清楚了。

  ??劉邦、項羽兄弟之情成疑,後世之人刻意強調,卻對項羽吝惜賞賜,以致屬下多有離去之事鮮有提及,得陳平、韓信如此大才而不能用,使其投往劉邦,自己身旁隻有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等次一級的將領(英布後來也投下劉邦,還參與了垓下之戰圍殺項羽),終於在劉邦手下的豪華天團打擊下,慘遭團滅。

  ??項羽一生所作之事,其實頗多殘暴之舉,焚阿房、坑降卒,單單是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基本上就與白起長平一戰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差不離,但是項羽卻沒有獲得如“人屠”這種恐怖的稱呼。

  ??而項羽身為西楚一國的君主,不聽良言、疏遠忠臣,也與後世一些昏君所作所為相近,卻也是沒有昏庸的名聲,真是奇哉怪也。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