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實地與大勢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6-03 23:57      字數:1292
  周瑜和魯肅都是目光遠大且雅量高致之士,就算劉備一方趁周瑜攻打南郡之時,攻占了零陵、長沙、桂陽此荊南三郡,周瑜亦隻是憤憤然出言威嚇而已,並無與劉備一方兵戎相見的打算。

  而魯肅亦是如此,被關羽來了個“單刀赴會”,追討荊州不成反被關羽刷了一大波存在感,甚至後世還被編成曲目,惹人嘲笑,左右不忿欲要領兵追擊關羽,魯肅也隻是笑笑阻止了屬下的做法。

  蓋因周瑜和魯肅都十分明白,孫劉聯盟才是雙方生存之道,隻有雙方相互依存才能阻止曹魏的大舉來犯,若是兵戎相見,定必招來曹魏大軍再次南下,將赤壁之戰後勉強建立的三方戰略均勢打得粉碎,反而得不償失。

  故此,東吳這兩任都督,一邊整頓軍備以防禦曹魏一方的隨時來犯,一邊盡力勸說孫權,讓其充分了解孫劉聯盟的重要性,允許劉備借用荊州數郡以養軍,這才有了劉備入川建立蜀漢的基礎。

  但是繼周瑜、魯肅之後繼任的呂蒙、陸遜兩人,雖然軍事水平毋庸置疑是相當的高,不過戰略眼光及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就稍有不及之前兩任都督了。

  呂蒙此人,早在魯肅還任都督之時,就對魯肅主張與劉備一方相互依存的方針有不同的意見,密陳孫權,欲以刀兵收荊州全境,屆時東吳據有長江兩岸流域,自能憑此天險穩守,不用依靠劉備一方援助,隻是此時魯肅還是主持軍事的都督,孫權也未曾昏庸,尚是明主,深知道魯肅此人忠誠可靠,確是謀國之人,故此需讚同呂蒙之議,但還是信任魯肅,任其施為。

  呂蒙此議和魯肅之議,其實就是圍棋中的“實地”與“大勢”之議,呂蒙力爭實地,魯肅誓保大勢,其實圍棋之中,此兩者也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乃是相互轉換,隻是其中要取得適當的平衡才能邁向勝利而已。

  隻是局勢未定,前路不明之時,圍棋中的一句術語“寧損數子,不失一先”,就很好說明了應該偏重哪一方麵了,戰局尚未明朗之時,寧願放棄一兩塊實地,也要確保大勢不失,不然一旦把戰局的主動權讓給了敵方,那麽想要爭勝就是猶如癡人說夢了。

  圍棋隻是雙方爭持尚且如此,更何況東漢末年乃是魏蜀吳三國對壘,隻顧實地近利而忽視大勢遠略的話,其結果自然不言而明。

  而後來的曆史也充分說明了孫權令呂蒙背刺關羽的後果是如何不智,非但東吳不能憑借長江天險抵禦繼承曹魏勢力的西晉,而且由於此次背盟之事,不但被世人不齒,還要被後世不斷鞭屍。

  單從後世之人言及三國,都是“魏蜀吳”如此相稱,乍看之下沒有什麽不妥,但是東吳疆域要比蜀漢大,存在時間也比蜀漢要長,按理來說應該是“魏吳蜀”才是正常。

  有人或許要說,蜀漢畢竟名義上是大漢繼承者,排在東吳前麵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此就更無稽了,若是這樣說,那就應該是“蜀魏吳”才對啊,就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樣,為了標榜仁義、忠勇這些主流價值,生生將蜀漢放在主角位置來寫,而後來民國時期的周大荒所寫《反三國誌演義》一書,就更直接了,將蜀漢寫成最終一統天下,實現三興漢室之宏願,生生改寫了曆史。

  所以這樣分析,“魏蜀吳”如此排名,應該是依照三國的實力來排列的,東吳被排在末位,可見後世之人,對其實有鄙夷之情,並沒有完全按照客觀的實際來劃分,而是將蜀漢高看一線,將東吳壓低一籌,致其敬陪末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