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逍遙津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6-03 23:57      字數:1418
  至於東吳“四大都督”中最後的陸遜,觀其劉備逝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重修蜀吳聯盟,而此時陸遜在東吳已是位極人臣,孫權對其十分信任,甚至刻了一方玉璽放於陸遜府邸,委其全權負責與蜀漢通信聯係之事。

  而這段時間,蜀吳之間再無發生齷蹉,甚至聯係頗為緊密,這從諸葛亮數次北伐,東吳都能勉強跟上步伐,出兵呼應就可知了。

  綜上所述,陸遜後來被任命為大都督後也是頗有大局觀的啊,但是其還是參與了呂蒙背刺關羽的作戰計劃,甚至還出謀獻策了。

  如此分析,陸遜還是有點矛盾的啊,不過一來當時背刺關羽,已是孫權和呂蒙的共識,而且已經交予呂蒙執行了,就是說無論陸遜是否參與,背刺關羽此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故此陸遜為了己方不至失敗造成損失,盡心盡力為呂蒙謀劃一二也是正常不過了。

  二來陸遜,方在東吳陣營中嶄露頭角,正是受到孫權關注之時,急於在孫權麵前有所表現,以謀求更高的地位也是情理之中。

  東吳方麵最為出色的“四大都督”,都有半數由於種種利害關係,做出或者協助這種背刺盟友、留下千古罵名的行為,由此可想而知,其他東吳的大臣是何等水平了。

  姑且不論呂蒙和陸遜在這場背盟之戰中充當了何種角色,就是他們兩人背後下命令的孫權,在這次背盟行動中也是有點異常。

  孫權此人,就算不如其兄長孫策那麽豪烈勇猛,但在赤壁之戰時,也是堅毅果敢之輩,敢以周瑜為前驅,自己任後援,領數萬人就直接硬扛著曹操所領起碼二十萬人馬,還真不是一般庸碌君主。

  而在赤壁之戰後,麵對劉備一方僅僅出兵數千助孫權擊敗曹操的功績,就敢擅自攻取零陵、桂陽、長沙此荊南三郡的局麵,孫權卻在魯肅的規勸之下,大度不與劉備計較,還為了讓劉備一方壯大起來共抗曹魏,同意將南郡及荊州一些郡縣交給劉備養軍,由此可見,孫權也是一個明事理、顧大局的君主。

  就是這麽一個表現得相當出色、讓曹操感歎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讚語的君主,在魯肅死後,其判斷及戰略布局卻與之前大相徑庭,可謂從一個極端滑向了另一個極端。

  本來孫權與劉備結盟,並助劉備壯大起來,是讓劉備牽製曹操在荊州方麵的軍力,好讓自己能夠攻略交州,此目的達到後,劉備方一麵穩守荊州一線,一麵西進入川謀奪益州,而孫權一方則謀取合肥一城,以解除曹魏對自己都城建業的威脅(合肥距離建業很近,隻需一員良將領二三萬軍,兩三日就可以殺到建業城,以古代的通信條件,估計才收到敵軍來犯的信息,就能看到敵軍了)。

  如果合肥能夠順利攻下,東吳自能繼續謀取曹魏轄下的青、徐二州,屆時蜀漢在西麵和中部出兵攻打曹魏,東吳再從東麵策應,如此的話,曹魏真是三麵受敵,就是不被攻滅也會大傷元氣。

  隻是孫權後來的戰略全麵改變,竟然要取了荊州全境以自保,再無攻滅曹魏,再與蜀漢決一高下一定中原正統的雄心了。

  究其原因,可能與數年前孫權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一戰有相當關係,此戰東吳方麵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合肥城中由張遼、李典、樂進等將率七八千人守禦。

  此戰無論怎麽看,都是東吳方麵大占優勢,就算磨也能磨死合肥中的七八千守軍了,不過曹軍主將張遼卻是非同小可,竟然領著八百死士於淩晨之時直衝東吳陣營,吳軍無備,被張遼八百死士左衝右突,殺得大亂,最後還被張遼領軍撤退回合肥城中。

  經此一戰,東吳上下士氣全無,就算在孫權的督戰下包圍合肥城十數日,也沒法攻陷合肥,於是孫權見事不可為,決意撤軍,自己領著呂蒙、蔣欽、淩統、甘寧等將在逍遙津北岸巡視,監督大軍緩緩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