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東吳的生存之道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4-21 23:44      字數:1276
  曆史上的鄭國是“朝秦暮楚”,秦國和楚國哪邊勢大、哪邊軍隊接近鄭國,鄭國就會立刻向哪國投誠,這是春秋戰國中弱國生存之道。

  而東吳則是反其道行之,奉行的是“助強扶弱”之策,就是曹魏和蜀漢哪邊勢大,就幫助另外勢弱的一方,共同對抗勢大的一方。

  就如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謂兵鋒正盛,大有直搗黃龍之勢,逼得曹魏群臣竟將遷都之議拿到曹操麵前討論,最後還是司馬懿和蔣濟分析,蜀漢和東吳貌合神離,隻要允諾讓東吳全取荊州,東吳自然會有所動作,則蜀漢之兵自退。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和蔣濟的提議,暗通東吳,之後就有了呂蒙“白衣渡江”之計,以兵船偽裝成商船,騙過關羽在長江防線上設置的烽火台,先下公安,再用公安降將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盡得關羽麾下士卒留在江陵中的家眷。

  然後發布江陵已陷,蜀軍已無退路之消息,有此導致關羽麾下士卒盡皆士氣大跌,魏軍趁機大敗關羽大軍,關羽無奈,隻能退守麥城。

  其後東吳大軍包圍麥城,欲勸降關羽,關羽被重重圍困,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隻得在城頭立幡旗,假做軍士,領著關平等人逃走,可惜東吳方麵早有所料,早有朱然、潘璋領各自所部把守各大小通道。

  而最後關羽等人就被潘璋部下馬忠擒獲,關羽及其子關平誓不投降,俱被孫權處死,呂蒙自此一戰功成,成為“東吳四大都督”之一。

  東吳看到蜀漢勢大,關羽大有領一州之軍就打破曹魏的可能,就立刻拉關羽的後腿,不然若關羽兵逼許都,那麽劉備這邊再領兵東取雍涼二州就容易得多,甚至直接攻下洛陽所在司隸地方也是極有可能的。

  等到後來劉備夷陵大敗,蜀漢岌岌可危,曹魏一方獨大,東吳就與蜀漢再次結盟,一起共抗曹魏,之後諸葛老大屢次北伐曹魏,東吳都會多多少少給予協助,還有幾次是起兵響應的。

  東吳的這些操作,在後世《銀河英雄傳說》裏麵對費沙自治領的描述中就說得很明白,這是夾在兩個強國之間,一個有一定份量可以左右局勢,但又沒有能力憑自己力量決定局勢的國家的生存之道。

  不過東吳除了這些正常的操作外,還有不少謎之操作,譬如矢誌不渝地由孫權領軍攻打曹魏重鎮合肥,這就等於費沙自治領組織大軍攻打伊謝爾倫要塞一樣,實在是令人不解。

  而最奇葩的就是,每當孫權知道曹魏方麵有援軍到來,就自然會從合肥退軍,灰溜溜地返回建業,由此就知道,孫權完全沒有信心單憑東吳自己的力量對付曹軍,但卻要屢次領軍攻打曹魏必救的重鎮合肥,真是謎了。

  在這些攻打合肥的戰鬥中,孫權還打出了自己“孫十萬”的稱號,另外還幫張遼刷出了“威震逍遙津”的成就,令張遼成為了曹魏諸多將領中唯一一個成為“武廟七十二將”的。

  所以按照曆史上東吳那種奇葩屬性,還真的有可能不管諸葛老大與劉禪陛下遞過去的橄欖枝,而做出向曹魏靠攏,反過來扯大漢後腿的事。

  不過其實東吳若要這樣做,也是無可厚非的,皆因這就是東吳的生存之道,除非我們能夠想到辦法打消東吳的這個顧慮,不然就算諸葛老大親自出使東吳,也估計是無功而回的。

  想到這裏,我不由想起了一件事,那就是台灣了,據說這個時期的東吳,已經發現了台灣島,並將其稱為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