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鄧國科舉製
作者:一醉夢傾城      更新:2021-04-16 09:36      字數:2829
  第四百三十八章:鄧國科舉製

  乾陽宮中,鄧昇首先提出了將麵相全國選拔官員的方式定為永例,並且命名為科舉製,對於科舉製的推行,群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有人反對,又有人支持,而且在麵對推行科舉製很有可能會影響到鄧國一統天下的計劃的時候,鄧昇動搖了!

  正當鄧昇打算打消這一個念頭的時候,蘇弘的一番話再一次打動了鄧昇,蘇弘話中的意思就是,鄧昇是鄧國有史以來,最具威望,權力最大的君王了,如果連鄧昇都沒有這個魄力推行科舉製的話,那未來又有哪一個君王有這樣的魄力呢?說到最後,蘇弘直接表示,推行科舉製,非鄧昇不可!

  看到鄧昇有些意動了,一直十分支持推行科舉製的蘇弘臉上露出了笑意,趁熱打鐵的說道:“大王,推行科舉製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大事,盡管臣不知道推行科舉製是否順利,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但是有一點臣是知道的,如果我們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那就永遠不可能做到,又如何能夠給後世子孫做一個表率呢?失敗了不要緊,隻要我們嚐試過,那子孫們就有了一個借鑒的對象,我們曾經犯過的錯,他們也就不會再犯了!”

  是啊,不試一試又怎麽知道呢?鄧國自弱國崛起,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強國,最不缺乏的就是冒險精神,麵對困難而止步不前甚至後退,這不是鄧國的作風,更加不是鄧昇的作風,於是鄧昇深吸了一口氣,點了點頭,說道:“蘇卿說得對啊,如果我們連嚐試的勇氣都沒有,又有什麽資格要求後輩子孫呢?既然總要有人走出這第一步,那就讓寡人來吧,如果那些世家貴族有意見,那就讓他們來和寡人說,如果他們接受不了,甚至反抗的話,哼!寡人的幾十萬大軍可不是吃素的,此事就這麽定下了,科舉製一定要推行,我們不能將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全盤的推給子孫們,一代人就要做一代人的事情,而我們要做就是要為子孫們打下一片錦繡江山!”

  鄧昇的話猶如一錘定音,鄧昇都做出決定了,縱然陳群等人再心有不甘也隻能選擇接受了,而現如今他們能做的就隻能是盡力的為家族的子弟謀求一條出路,而這條出路除了考科舉,並無他法了。

  雖然已經下定了決心,但是現在的科舉製也隻不過是一個概念而已,還需要更細化的完善才行,經過商議,最終這一套影響鄧國未來的的選拔製度終於是出爐了。

  次日,景陽殿朝會,鄧昇當眾的宣布了推行科舉製,科舉製以三年為一考,其中第一年,各縣組織考試,根據各縣參考學子人數以比例錄取,是為縣試,第二年,在各縣成績優異的學子,集中由道府組織考試,同樣是按照參考學子人數以比例錄取,是為道試,到了第三年,也就是最後一年,從各道脫穎而出的學子,將集中宛城,舉行京試,最後京試前三百名,可以進入景陽殿,由鄧昇以及三省六部官員會考,是為殿試,最後由鄧昇定下名次,由吏部安排授官,其中頭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其餘皆為進士。

  不過考慮到,並不是每一次科舉考試的時候各地都有官員空缺,所以鄧昇便在宛城設立翰林院,用來安置京試通過,但是暫時沒有授官的學子。

  而且鄧國的科舉製度也與後世的有所不同,在後世,隻要你通過了初級的考試,哪怕中級的不過,也不需要重新考初級,但是鄧國的科舉製度卻是規定,隻要是有一場沒有通過,那不好意思,你就得重新來過了,無論是縣試還是道試、京試都是每三年一考,也就是說,當考完一次縣試之後,下一次縣試需要等到京試結束之後才可以進行,也就是需要三年之後,不過由於今年是第一屆科舉,並且又有十個太守位置和大量的縣令,屬官需要補充,所以鄧昇直接進行京試和殿試,京試和殿試主要是為了選拔縣令和屬官,至於十個太守,也是從六部郎中和各地縣令屬官中挑選。

  另外,在後世,負責科舉考試的部門會是禮部,但是鄧昇卻直接跳過了禮部,設立一個學部,並且在各道各縣設置分部,但是學部的官員卻不是永久的,每三年一輪換,由鄧昇從朝堂和各地官員中挑選,任期三年,在縣試開始之前,鄧昇就會定下學部官員的名單,到了殿試結束之後,這一屆的官員就會全部離職,返回原崗位,再由鄧昇重新挑選,這樣做雖然繁瑣,但是確實極大的保證了公平,因為在縣試開始之前,誰也不知道負責這一次科舉的官員是誰。

  科舉製一出,整個鄧國朝堂一片嘩然,出身寒門的官員則是歡天喜地的,因為有了科舉製,他們這些寒門學子就有了出頭之日了,不會再出現懷才不遇的情況了,這對寒門的崛起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但是出身世家貴族的官員則是麵如死灰了,紛紛出列反對,請求鄧昇收回成命,因為一旦推行科舉製,世家貴族把持官場的日子將會一去不複返了,哪怕當下寒門還無法與世家貴族抗衡,但是未來呢?隨著大量的寒門子弟入仕,世家貴族的生存空間定會被寒門擠兌,最後泯滅於眾人,所以對於推行科舉製,他們是持反對意見,而且反對的聲音在朝堂之上還是占據絕大部分的。

  但是鄧昇是誰,作為鄧國有史以來最具威望,權力最大的君王,決定下來的事情,又豈是輕易的改變的,所以在麵對如此強烈的反對,鄧昇依然是堅持己見,不為所動,見鄧昇態度如此的堅決,眾臣都知道,這件事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那就隻能默默地接受了。

  朝會結束之後,推行科舉製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天下,寒門一片欣喜若狂,因為科舉製的推行,讓一直報國無門的寒門學子終於有了一展拳腳的機會,隻要通過科舉考試,他們就可以魚躍龍門,出入朝堂,改變命運了,而世家貴族則是如臨大敵一般,各地的世家貴族開始了頻繁的往來,在鄧昇大力打壓南陽三大家族之後,鄧國境內的世家貴族為了不步三大家族的後塵,一直以來都是不怎麽聯係的,可是現在科舉製的推行,已經觸及到了世家貴族的利益了,所以他們又開始聯係了。

  潁川郡,陽翟城,荀府,這裏是潁川世家荀家的祖宅,這一天,荀家迎來了一個重要的客人,同為潁川世家的陳家族長,陳庚。

  荀家正堂裏,陳庚與荀家族長荀況相對而坐,這段時間來,潁川世家可以說是遭到了兩個巨大的變故,一個是荀彧拿下了一道刺史的位置,但是付出的就是潁川世家失去了潁川一把手,潁川太守的位置,另一個就是科舉製的推行,讓作為鄧國實力最強的世家群體的潁川世家感受到了危機。

  “荀兄,不知你對當下的形式如何看待呢?”陳庚向荀況問道。

  聽到陳庚的話之後,滿頭白發的荀況,睜開了渾濁的雙眼,說道:“陳賢弟說得是虞允文出任潁川太守之事還是朝廷推行科舉製之事呢?”

  “都有,荀兄作為我們潁川世家的智者,現在潁川世家很需要荀兄的意見!”陳庚直接表達,兩件事都有。

  荀況吐了一口氣,說道:“潁川郡是我們潁川世家的大本營,就算虞允文再有能耐,到了潁川,也隻能和我們合作,這個倒不是什麽大問題,隻要我們約束好自己的族人,虞允文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拿我們潁川世家開刀的,雖然他背後有門下令張賓支持,但是我們潁川世家也不是吃素的。”對於虞允文接替荀彧出任潁川太守一事,荀況並不擔心,一來,潁川世家在潁川郡根深蒂固的,虞允文也奈何不了他們,二來,隻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虞允文沒理由無緣無故的對潁川世家動手的,畢竟潁川世家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