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第二步,親征曹操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2-04-28 16:33      字數:4264
  打仗當然不是幾十萬大軍一窩蜂往前衝就完事。

  即便是官渡之戰,袁紹的戰術打法已經十分粗糙,但他還是分別派兵馬從河內、青州方向夾擊河南。

  隻不過曹操采取了應對措施,分別派遣於禁和臧霸守衛河內的延津以及青州地區。

  因此戰爭雙方,都得認真對待,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針對。

  現在第一個問題好解決, 那就是以什麽樣的借口開戰。

  逼迫曹操造反之後,戰爭自然正式準備打響。

  那麽第二步呢?

  軍隊要怎麽進發,要如何防備可能的敵人援軍,以及要怎麽才能殲滅敵人主力,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

  眾人思索片刻,就有人說道:“現在是我強敵弱, 不若大軍壓境, 突襲定陶?”

  陳暮看去,見是目前擔任大鴻臚丞的左繼,便笑著說道:“那鴻臚丞有沒有考慮過行軍路線,會不會被人伏擊,糧草該怎麽運輸,是大軍主力匯聚到洛陽再進攻,還是從別的地方聚集?”

  左繼猶豫道:“這都是確定戰略之後的細節,選擇大軍壓境之後,再細細研究便是。”

  陳暮點點頭:“這確實是確定之後的細節,可若是細節之處都還沒有想好,就冒然選擇戰略。到時候研究之後發現此方案不可行,又得推倒重來,豈不是浪費時間?更重要的是大軍主力若是集結,很多地方都空虛,若敵人襲擾怎麽辦?”

  “額.......”

  左繼就沒有說話了。

  又有人道:“可以分兵騷擾,自河內、河南、潁川、魏郡、清河、濟南、東海等諸郡國共同進軍,讓曹操自顧不暇。”

  “這主意不錯, 而且這麽打的話,糧草運輸相對要輕鬆許多, 各部人員不多,攜帶的糧草物資也較少,不至於出現糧草大規模囤積,可能引起敵人偷襲的情況。”

  “我覺得不太好,兵力過於分散了難以形成規模。可以派兵馬入駐豫州,逼迫曹操主力來決戰,此時我大軍再南下,南北夾擊,必然根除。”

  “打仗嘛,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的主力,完成占領地區的目的,曹操主力現在在濟陰,不若直接突襲濟陰,四麵包圍。”

  “你們說得輕鬆,沒那麽簡單.......”

  眾人七嘴八舌,各有說法。

  等了片刻,見眾人似乎都沒有什麽好主意,陳暮才輕輕敲擊了一下桌案, 說道:“諸位請先靜一靜。”

  說罷目光在台下眾人之間梭巡, 忽然看到一人,頓時笑了起來:“尚書令不妨說說?”

  賈詡被架到火上烤, 不情不願地起身道:“回丞相,我並無什麽良策。”

  陳暮不悅道:“我知道尚書令為人謙遜,但自尚書令回歸朝廷以來,尚未立下寸尺功勞,諸多同僚頗有微詞,現在就是一個機會。”

  賈詡知道再想低調已經不行了,隻好說道:“我以為,打仗的第一步雖然是如何確定戰爭打響,但在此之前,還是得分析一下敵我具體實力,了解我方可以動用多少兵馬和物資比較重要。”

  荀攸微微點頭,可算是有一個人說到點子上了,便說道:“如今朝廷各地留守兵馬加起來二十五萬餘人,包括洛陽三萬,潁川五萬,冀州五萬,青州五萬,徐州兩萬,另外河內一萬人,南陽兩萬,還有河南等地也有一些軍隊。”

  “若是拋開留守隊伍,朝廷可以動用的兵馬應該在十萬人以上。”

  賈詡說道。

  陳暮便道:“此戰具體動用多少人馬,陛下已經確定了。”

  劉備沉聲道:“朕欲親征曹操,南北二軍,再加上冀州與青州人馬,總計十八萬大軍可以調用。”

  “司隸不留守嗎?”

  “把河內的守軍調回來,留一兩萬人足矣。”

  麵對賈詡的提問,陳暮給出了答案。

  “陛下,臣認為,應該三路並進,第一路應先以濟南佯攻東郡,實則青州兵馬南下徐州,自徐州一路攻山陽。”

  得知此時,賈詡思索起來,片刻後說道:“第二路則自魏郡黎陽出發,沿延津、白馬,南下取東郡,威逼濟陰。第三路從潁川河南出發,取陳留,最終將曹軍主力困在濟陰,最好逼迫他們南下逃遁至豫州。”

  “哦?這是為何?”

  陳暮饒有興趣地問道:“之前廷尉右監說要先取豫州,然後南北夾攻。怎麽尚書令的意思,好像是要放棄豫州?”

  賈詡沉聲道:“確實應該放棄豫州。”

  “為何?”

  “很簡單,若是我軍得豫州,就得承受三麵進攻。劉表、孫策,都可以把兵馬派到豫州來和我們交戰,到時候就得同時對付三個敵人。”

  “你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派兵去豫州,劉表和孫策也可以就近派兵來援是吧。”

  陳暮提出疑慮道:“可即便是不去豫州,他們也會來援。”

  賈詡笑道:“來援的方式就有很大區別,如果我們占據豫州夾擊曹操,孫策主力在豫章、九江等地,可以就近來援,這樣既不耽誤他取江東,還有可能被他利用孫氏在豫州十餘年的經營,有地利之惠。”

  “而若是把戰場放在陳留、東郡以及山陽等地,這些地方離荊州和揚州較遠,劉表和孫策的補給線就會拉得極長,不利於他們大規模行軍。同時最重要的就是孫策現在還在攻伐江東,如果離得太遠,對於他盡快奪取江東的計劃就很不利,來援助的力量就會小很多。”

  漢朝的交通程度遠比後世差了不知道多少倍,物資運輸往往取就近原則,比如曹操打潼關的時候是利用洛陽作為糧草中轉站,打漢中的時候,糧草輜重來源就是從關中就近獲取,打赤壁之戰的時候是從南陽盆地挖了運河直通荊州。

  當時大規模糧草運輸,基本是靠水運。所以我們能夠通過觀察曆史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那就是所有大規模戰爭的發生,隻有兩個情況,一是就近原則,雙方離得近。二是漕運原則,必須挖漕渠。

  唯一的意外就是白狼山之戰,但那是一場打得很險的奇襲戰鬥。曹軍拋棄大量軍備物資,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翻越燕山山脈,突襲柳城,打了蹋頓一個措手不及才取得了勝利。

  可以說,如果蹋頓當時不選擇與曹軍正麵決戰,而是立即選擇下令撤兵,跟曹軍利用騎兵優勢打遊擊,到最後死的一定是曹操,不會有第二個結果。

  曆史上就有失敗案例,如唐軍進攻朝鮮,因補給線太長而失敗。後來遠征西域,還是補給線問題,於怛羅斯之戰大敗而歸。

  因此補給線對於一支軍隊來說,尤為重要與關鍵。

  賈詡的戰術打法就很聰明,他認為戰場應該安排在陳留、東郡以及山陽一帶。

  這些地方距離荊州和揚州有數百公裏距離,最近的都是山陽到九江,也就是後世山東濟寧市到安徽淮南市,直線距離都有四百公裏,實際距離在五百公裏以上。

  劉表就更遠,如果是按照陳留戰場來算,也就是後世的襄陽到開封,直線距離也是四百多公裏。但這是從南陽盆地過來,在南陽盆地被朝廷占據的情況下。如果繞道大別山,得走一千多公裏路。

  如此長途跋涉,補給線會拉得非常長。朝廷兵馬啥都不用幹,把他們的補給線一斷,劉表和孫策就得幹瞪眼,因此朝廷可以就近進攻曹操,但劉表和孫策卻離得遠,不可能大規模來援。

  陳暮聽到賈詡的建議,十分讚賞,笑道:“不錯,這就是地利。豫州離荊州、揚州都比較近,戰場放在這裏,適合劉表孫策來援,戰場放在大河南岸,他們勞師遠征,必然疲憊。”

  “善!”

  劉備稍微思索,也明白了問題的關鍵,點點頭道:“此策甚妙,就依尚書令所言。”

  賈詡連忙說道:“其實這個方法也是在座諸位大臣提醒了臣,臣才想出來的,而且依臣之見,丞相和副相恐怕也早就已經做出了決議。”

  陳暮和荀攸對視一眼,相視一笑。

  他們確實是這麽想的,而且已經打算讓荀彧回來中央坐鎮後方,因為劉備親征,除非陳暮坐鎮洛陽,不然後方需要有人留守統籌全局。

  但陳暮自然要和劉備一起親征曹操,因此荀彧就必須回來,荀彧回來的話,冀州那邊就缺少一位統籌各部門的軍師。

  荀攸可以去,可洛陽這邊的進攻方式會由河南、潁川兩郡同時進發,兩邊都需要有人進行戰術安排。

  劉備跟陳暮從河南進攻陳留,荀攸就得和趙雲從潁川進攻,所以荀攸也離不開身。

  這次朝會的目的,自然是要物色一位可以擔當大任的戰術軍師。

  諸葛亮或許可以勝任,作為陳暮最出色的弟子,他已經有了不錯的底子。奈何年齡太輕,鎮不住冀州那幫老兵油子。

  因而得找一位威望比較高,可以勝任的人選。

  賈詡自然不行,他年齡是夠,威望不足,那麽剩下的就比較簡單。

  陳暮親自去潁川,荀攸去冀州統籌張遼、高順、黃忠、徐榮四大虎將,鍾繇在青州,安排臧霸、太史慈、蔡陽等人。

  這樣劉備身邊就留下一名出色的隨軍參謀就行,現在就是考驗大家的水平,目前來看,現在的二十多位二等參議博士當中,賈詡是獨一檔超一流謀士,智力在96以上。

  董昭、毛玠為次一檔,在90-95之間,一流謀士,其餘王脩、邴原、孫邵、崔琰、王朗、國淵、公孫方、王朗、左繼、劉謙等人則差一些,大多都在90以下。

  因此到時候劉備帶上賈詡董昭毛玠以及一部分隨軍文士,陳暮到時候再把諸葛亮、徐庶、龐統等人塞進去,做中下級參謀,這樣就應該萬無一失了。

  確定了戰術安排,接下來就做細致規劃,比如第一戰略是什麽,先取陳留,扼住曹操西麵門戶,再從延津渡河,占領白馬取東郡。

  最後從山陽襲擊曹操後方,這樣三麵夾擊,把戰場全都收縮在兗州以北的區域,加大敵人援軍的補給線,延緩敵人援軍腳步,如此就能夠在戰略上把曹操擠壓在濟陰一帶,逼迫他南逃。

  陳暮還就不擔心曹操南逃,他去豫州,依舊會被擠壓生存空間,河南沒有什麽險要的地勢,他在汝南撐不了多久,而江東和荊州不太可能會接納他,最終還是難逃滅亡。

  內閣會議從午後一直到傍晚,確定了很多細節末枝,一係列的安排都布置下去,朝廷已經開始做戰爭動員,前期的準備工作在這個月內基本就能夠完善。

  下一步棋,自然是按照計劃行事。

  數日之後,朝廷放出風聲,決定派一位新的豫州牧前往豫州。

  這對於曹操來說,無疑是件很絕望的事情。

  他現在對於孫策的離開持猶豫態度,孫策一走,他就獨自麵對朝廷的壓力,自然很慌。

  可人家走都走了,該怎麽辦?

  爛攤子全部留給他,接不接手就是個很大問題。

  接手吧,跟朝廷撕破臉皮。

  不接手吧,自己的兗州徹底被朝廷勢力包圍,插翅難飛。

  現在朝廷打算派人接手豫州,如果他再不行動,等過個兩三月,朝廷大軍入駐豫州,穩固下來,他就徹底沒法活了。

  因此沒有辦法,他隻能宣布與孫策劉表結盟,同時派兵馬占據豫州,正式與朝廷撕破臉皮。

  這裏其實要強調一下為什麽朝廷一定要選擇逼反曹操之後,再出兵。

  很簡單。

  因為朝廷和曹操還沒有徹底決裂。

  從當初天下五君開始,一直到劉虞登基,曹操都是表麵維護朝廷的。

  投桃報李,劉虞也是任命他為兗州牧,讓他有了根基。

  所以一直以來,曹操和劉備屬於盟友關係。

  就跟官渡之戰前,曹操和袁紹是盟友,與袁術公孫瓚是敵對關係一樣。

  但現在曆史改變,由於劉備這個強敵出現,導致二袁相爭的局麵不複存在,變成二袁結盟。

  雖說這種結盟純粹是表麵兄弟,二袁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互相背叛,聯盟關係並不牢固,但這也間接促成劉備孫堅曹操的聯盟關係。

  這導致如果沒有合理的借口,朝廷其實很難對孫堅和曹操開刀。

  而現在,這個借口就有了。

  到章武三年六月末,荀彧被調回中央擔任副相。

  七月初,劉備正式準備禦駕親征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