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與礦山打仗
作者:玩蛇怪      更新:2022-04-28 16:33      字數:5201
  二十級軍功製度以及朝廷放出的風聲讓曹操如臨大敵。

  曹操知道豫州是個陷阱嗎?

  他當然知道。

  但卻不得不飲鴆止渴,吞下這個帶刺的陷阱。

  原因也說過,他不取豫州,就一點退路都沒有了,完全被朝廷包圍。

  而二十級軍功製度就更加讓他恐懼。

  說句實在的,到現在曹操都不明白,朝廷哪來的錢和底氣恢複前漢時這個前漢時幾乎讓武帝崩潰的製度。

  要知道, 這個製度的本質就是用錢買士兵的命,用大量獎賞,讓士兵悍不畏死。

  敢於這麽做首先得需要國庫極為充實。

  漢武帝敢發動那麽多次戰爭,完全是靠著文景之治幫他打的底子。

  兩代帝王用了七十年的時間才幫漢武帝打造出了一個充盈的國庫,在漢武帝繼任之前,國庫的錢幣堆積如山。

  饒是如此,幾次大戰也差點把大漢打沒。

  而現在可是漢末亂世, 朝廷更加缺錢不說,到處都在花錢打仗, 哪怕青州有海鹽之利,也絕對支撐不起二十級軍功製度的狂熱。

  朝廷到底從哪裏來的錢呢?

  難道青州境內,還有一座容易開采的巨型金銀銅礦?

  這個問題縈繞了曹操許久,他在青州也不是毫無內線,他爹和一些宗族大多都在青州。

  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消息呀。

  隻聽說青州推行黃銅,以黃銅鑄幣,而這黃銅是由青銅煉製。

  這讓曹操基於此問題有三個判斷,一是劉備在別的地方發現了金銀銅大礦,而且還必須是露天容易開采的。

  但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大漢四百年,礦產都是有數的, 哪那麽容易開采和找到。

  二是朝廷利用少量青銅加上別的什麽礦物煉製黃銅, 如此減少了青銅成本,代替原來的青銅五銖錢,就能夠大肆增發黃銅貨幣。

  但什麽礦物能與青銅煉製出黃銅?

  黃金嗎?

  而且如果銅的比例太少,百姓願不願意用, 濫發的後果是什麽?會不會導致像前漢末年公孫述那樣的鐵錢出現, 造成物價飛漲,民生艱難?

  三是黃銅依舊是青銅,隻不過用特殊方法洗了色,就如鐵是黑色,煉成鋼後會變成銀灰色一樣。

  那樣的話,就說明朝廷並沒有增加錢幣儲存。

  劉備正在勒緊褲腰帶,打算利用這幾年休養生息,青州和冀州積攢的一些底子,以二十級軍功製度一波把他推平。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一切就都解釋得通了。

  朝廷依舊是那個朝廷,它也沒有大量的錢幣出現,劉備是想利用目前的儲備,直接破釜沉舟,盡快拿下河南!

  定陶縣。

  此次曹操諸多謀士齊聚。

  之前這些謀士皆在各地有職務,如今聚集在一起展開會議。

  會議內容是首先確定了他打算開赴豫州的想法。

  雖說是飲鴆止渴,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眾人確實有很多擔憂,奈何現在已經是這個局勢,他們也沒有任何辦法。

  第二個會議內容,自然就是討論這次朝廷窮兵黷武的目的。

  二十級軍功製度看上去隻是個製度, 但它的威力在此時相當大,因為它能夠極大提高士兵軍心和士氣。

  冷兵器時期作戰,人數多寡其實往往並不是決定因素,天時地利人和乃是戰爭三大法寶。

  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裏麵人和可以理解為民心,也可以理解為軍心。

  如果士兵們舍身忘死,奮力拚殺,往往能取得以一當十的效果。

  巨鹿之戰,井陘之戰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士氣旺盛的情況下,一支一千人的軍隊打敗一支一萬毫無鬥誌的軍隊,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情。

  因此在發現朝廷兵力比他強大,甚至啟動了二十級軍功製度這個大殺器之後,曹操也非常地慌張,必須搞清楚為什麽朝廷敢這麽做的底氣。

  “大漢各地的金銀銅礦產地大多位於南方,如金礦產地在漢嘉、鄱陽、豫章、陵陽、永昌等地,銀礦就更少,隻有朱提產銀,銅礦較多,但數百年開采下來,北方銅礦也不可能一夜之間產量劇增。”

  戲誌才分析說道:“至於朝廷是否在哪裏發現大型金銀銅礦,這應該是不可能的,朝廷現在占據的區域,無一不是漢土,春秋戰國到現在一兩千年,怎麽可能誰都沒有發現?”

  曹操深以為然地點點頭道:“不錯,青州雖有海鹽之利,富甲天下。可短時間內想聚攏大量錢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也在想朝廷到底在幹什麽?”

  “我聽聞青州有黃銅錢,會不會是利用其它什麽礦產與青銅合煉而成?”

  陳宮詢問。

  “不排除這個可能。”

  戲誌才說道:“青銅本身就是用銅和鉛合練而成,也許用了其它手段。”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曹操搖頭道:“銅本是赤黃,煉了鉛之後才變成青色,而青州黃銅亮如金,難道是參雜了黃金在裏麵?劉備哪來的這麽多金?”

  戲誌才說道:“明公說的確實有道理,隻不過青州現在大肆發行黃銅五銖錢也是事實,讓人想不明白呀。”

  曹操沉思道:“也許是用了某種辦法洗掉了銅的青色,正如鐵原本是黑色,打造後亮如銀。”

  古人對於冶金造詣可以追溯到商周之前。青銅並不是純銅,而是銅錫合金,古人把錫稱之為鉛,比例是錫三銅七,合成出青銅,以此打造青銅器、青銅劍,流行於商周時代。

  自從戰國盛行鐵器之後,青銅器就退出戰爭舞台。但作為錢幣、禮儀器具、裝飾品以及炊具和家具的意義依舊留存下來。

  特別是錢幣,漢朝的五銖錢就是用青銅製造。

  而青州製造的黃銅幣跟黃金相似,如果是合金的話,那就是用金銅打造,金的價格比銅貴不知道多少倍,再財大氣粗,也不可能這樣做。

  因此曹操完全不相信黃銅幣是某種合金,他更相信黃銅幣應該是通過某種特殊的辦法洗掉了原來的青色,變成明黃色。

  戲誌才思索道:“明公的意思是青州並沒有發現大型礦產,隻不過是將原來的青銅洗練成黃銅?”

  曹操點點頭:“隻有這個可能,不然如果有新的礦產,或者是某些礦合煉而成,從商周至如今兩千餘年,之前怎麽可能會沒有人發現?我更願意相信朝廷現在擁有的財產,跟之前差不了多少。”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就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朝廷的國庫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多,那麽朝廷恢複二十級軍功製度的原因在哪裏?”

  陳宮說道:“他們就不怕窮兵黷武,最終造成如武帝時國庫空虛,國家動蕩的結果嗎?”

  “公台說的不錯,二十級軍功製度雖然厲害,可花費的錢糧無數,士兵殺一人就得獎賞大量錢幣,殺三人乃至十人功勳累積,足以購置幾十畝良田。”

  程昱也沉吟道:“既然朝廷沒有發現巨量儲備的金銀銅礦產,那是否說明,朝廷這是打算窮兵黷武,強行進軍河南?”

  “我懷疑朝廷想利用二十軍功製度,激勵士氣,盡快奪取河南,穩定關東!”

  曹操說出了他的推測。

  一波流?

  所有人腦海裏冒出同一個想法。

  這倒不是眾人腦中出現這三個字,而是大家想的都是這個意思而已。

  當年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都屬於這種打法,兩邊都勒緊了褲腰帶,比拚雙方國力,最終趙國慘敗。

  那麽河南有什麽值得朝廷花那麽大代價的嗎?

  有!

  整個關東地區,以河南和河北最富庶,如果能夠把河南迅速拿下,手握整個華北平原,將處於不敗之地。

  到時候再修養幾年,立即能夠恢複元氣。

  屆時江東、荊州、益州之地,因為整體實力不如中原,遲早要被吞並。

  “打仗打的就是國力。”

  戲誌才沉聲道:“朝廷這是打算舉國之力討伐河南。”

  曹操覺得很有可能,立即說道:“若是如此,我隻要堅持一下,是不是意味著朝廷會處於崩潰狀態?”

  “這就要看朝廷的這三年積攢了多少底蘊了。”

  戲誌才回答道。

  眾人頓時陷入了沉思。

  郭嘉保持沉默,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說過話。

  其餘人則是在想,朝廷真的打算窮兵黷武的話,他們堅持多久能讓朝廷崩潰?

  要知道即便是漢武帝,靠著文景之治七十年給他打的底子,也因為幾次大戰差點鬧得國家崩潰,完全是靠四處鎮壓強撐著才沒有讓前漢提早敗亡。

  後來王莽篡位,未嚐沒有漢武帝窮兵黷武留下的後患。

  而當今朝廷是從大亂中建立的,底子薄弱得可憐,即便青州靠著海鹽之利而富庶,可再富庶能撐多久?

  打仗拚的就是財力,本身就那麽大一個攤子的情況下,依舊要窮兵黷武,選擇二十級軍功製度獎勵士兵,強行提升士氣,那麽一旦戰事吃緊,遲遲拿不下敵人,耗費的就是朝廷的財力。

  漢朝的金銀銅礦產量是很有限的,銅礦產量最高,大漢十三州,各郡或多或少都有。銀礦產量最少,隻有永昌郡的朱提產銀,位置是在後世雲南昭通一帶。

  諸葛亮曾經說過“漢嘉金,朱提銀,采之不足以自食。”。

  因此銀子作為貴金屬,幾乎毫無流通價值,並不是說它不能流通,而是它的產量太低,屬於有價無市,少得幾乎沒辦法拿來當做貨幣,隻能用銅錢購買來製作銀質飾品。

  所以雖然漢朝的官方貨幣是五銖銅錢,但銀和絲綢絹帛一樣,由於它的價值較高,民間就用來以物換物,幾乎等同於錢幣。

  金也是如此。

  漢朝金的產量比銀還高一點,因為從春秋戰國到漢朝的所有史書記載,大型銀礦隻有雲南有,而大型金礦則有好幾處,如益州、荊州、揚州、淮北等地,都有大型金礦的記載。

  這些地方換成後世地圖就是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以及福建一帶,幾乎都處於南方,北方完全沒有任何大型金礦的記錄。

  正因為如此,西漢時期,王公貴族們才有大量的黃金首飾作為隨葬品,如海昏侯墓光出土的黃金就達120公斤以上。

  但問題是這些金銀礦目前都不在朝廷的控製範圍內,朝廷要想利用金銀發財不現實。

  銅礦北方倒是有,然而漢朝的主要銅礦也都處於淮河長江流域以及四川一帶,北方的銅礦屬於中小礦,產量不多。

  因此現在朝廷必然是處於入不敷出的階段,同時戰亂讓大量的錢財流失,即便開足馬力挖掘,勉強維持目前朝廷控製區域經濟體係就已經很難。

  像曆史上袁紹給士兵們發工資,用的是桑葚果和棗子,袁術更絕,發給弟兄們的是水草和田螺。曹操良心一點,由於屯田的關係,糧草還算充足,因此給士兵管飯的時候,還發點糧食。

  至於錢?

  要命一條,要錢沒有。

  從這一點上來看,可見當時的經濟體係有多糟糕。

  漢末的情況就是生產力低,百姓吃不飽。沒有鑄造體係,錢幣缺失,民間和官府手中都沒有錢。

  因而劉備入蜀後搞直百錢,再加上官府平抑物價,才勉強控製住了季漢經濟體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魏蜀吳三國當中,蜀國是經濟最繁榮的一國。

  現在的情況也是如此。

  劉備朝廷靠著青州底蘊再加上冀州大量的土地,免費給百姓人口,吸納流民,又讓白波軍、黑山軍進行屯田,恢複了生產力。

  但貨幣體係卻本應該也崩盤才對,畢竟錢幣不是靠種田長出來,北方銅礦少,經濟沒那麽快恢複。

  可劉備還敢搞二十級軍功製度,拿出大量錢幣激勵士兵。這在曹操看來,是典型的窮兵黷武,要把整個國家搞崩潰。

  他思考了許久,緩緩說道:“如果,我是說如果,要是朝廷的錢幣不足,一旦開戰的話,大量錢幣賞賜給士兵,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

  “會造成國庫空虛,無錢可用。”

  戲誌才答道。

  “那如果朝廷無錢可用,又會怎麽做呢?”

  曹操又問。

  戲誌才沉思道:“錢幣的價值在於商品交易,朝廷無錢,要麽收重稅,要麽鑄小錢。”

  “那會怎麽樣?”

  “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何解?”

  “當年董卓毀五銖,鑄小幣,這種錢幣大量流入民間,它的價值又不能與五銖錢相等,導致穀價暴漲,百姓苦不堪言。”

  “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我能夠堅持得更久,朝廷就會因為二十級軍功製度而崩潰的越快?”

  曹操每問一句,眼睛裏的光都亮了一分。

  戲誌才頗懂經濟,點點頭道:“漢武時期,國庫錢幣都用來打仗,為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漢武大肆收重稅,導致民間物價暴漲,國家幾近崩潰。王莽時期,國家無錢,各地鑄造鐵幣,百姓民不聊生。”

  隻要懂一點經濟學的就應該明白,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這兩個詞的含義。

  一個是生產力不足,國家大肆印鈔票,導致物價越來越高。

  一個是生產力很足,國家的錢卻很少,導致物價越來越低。

  《漢書·食貨誌上》:“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

  漢人早就明白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會造成什麽後果。

  目前劉備朝廷靠著休養生息,以及陳暮重視農業生產,大力發展科技,製造出了不少利於農耕的工具,再加上各種政策,使得北方的生產力足夠,朝廷的糧草非常充足。

  但糧食充足不代表錢幣充足,一旦錢幣不夠,劉備還敢用二十級軍功製度,把錢都花出去,那麽結果就是財政赤字,國庫一毛錢都沒有。

  到時候會是什麽結果,即便是不懂經濟學的人應該也會明白。

  而曹操手下能人倍出,雖然不會專業名詞,但這些比較粗淺的經濟學還是懂,因而很清楚,如果劉備如此急功近利,想靠大肆撒幣來征伐河南,事情順利還好,一旦不順利,僵持越久,他就越難受。

  所以聽到戲誌才的話,曹操頓時精神大振,說道:“若是我采取守勢,則必然拖垮朝廷!”

  戲誌才問道:“明公的意思是?”

  曹操深邃地看向西北方,冷然道:“此戰我打算分段阻擊敵人,拖的時間越久,對我們就越有利!”

  眾人互相對視,緩緩拱手道:“謹遵明公令!”

  曹操目露笑意。

  劉備想要大肆花錢砸死自己。

  那麽自己就拖住,把劉備的財政活活拖垮!

  然而曹操絕對想不到,自己並不是在跟一個貧窮的朝廷打仗。

  而是在跟一座金礦,一座銀礦以及數座銅礦在打仗。

  日本是個資源十分缺乏的島國。

  唯獨盛產金銀銅礦。

  明清時期大量金銀銅流入我國,幾座著名的金銀銅礦山,如佐渡金山、石見銀礦、足尾銅山、別子銅山一直挖到近代都沒有采枯竭。

  所以曹操以為劉備用二十級軍功製度來討伐自己是一個昏招,卻不知道,家裏沒礦,哪敢大肆撒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