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刑鼎
作者:橘貓本肥      更新:2020-03-13 22:28      字數:2229
  天色漸晚,寒風初歇,張林帶著張金等人沒有乘車,而是緩步走回了王允家。

  張林回來之時,王允與陳氏正相靠近地坐在榻上,案前剛被端上來的小鼎冒著熱氣,見張林歸,王允便對著張林一招手,說道:

  “既然回來了,還不快來用飯!”

  張林微微訕笑,坐到了王允與陳氏的對麵。

  “寧安如今前途未定,官署未知,不知今日盧子幹有何高見?”

  張林剛拿起筷子,王允便出聲問道。

  張林微微一頓,看著王允說道:

  “盧師見我出身世代法家,望我去爭一爭廷尉左監的位子。”

  王允微微頷首,可接著又仰天歎息了一聲,說道:

  “自去歲楊公因直言而罷太尉之後,天子便一直想讓楊公接替廷尉之職。

  可楊公雖為赤誠君子,恩威享譽四海,但奈何楊公並非法家出身,而廷尉署衙之中大都又是無膽之輩,見閹宦,豪右子弟作奸犯科者不敢嚴懲,隻感小戒,以至於楊公做事處處受製,甚至想辭官頤養天年。”

  停頓了一下,隨即將視線投向了張林,目光熱切;

  “寧安知法懂法,又行事有度,頗有膽氣,就算盧子幹不提此事,我也會舉薦寧安去廷尉署的。”

  張林微微頷首,見王允和盧植都想自己去廷尉署,便也不欲再推脫,看著王允正色道:

  “舅父如此重視於林,林卻不知自己能否擔此大任,隻恐自己有負舅父與恩師重托,但若是因為害怕而直接退縮,林又心有不甘,隻得先奮起一爭,不求能盡掃奸逆,但求能無愧本心。”

  王允微微點頭,臉上很是滿意,笑道:

  “寧安有此心,那我也算是放心了,明日就隨我去拜見楊公。”

  見王允興奮異常,張林也隻有一邊頷首,一邊在心裏苦笑一聲,對著自己默默地說道:

  “事到如今,也隻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陳氏坐在一旁,見王允說完,卻依舊還沒有動筷子的想法,便對著王允翻了個白眼兒,說道:

  “如今天方冷,明知菜將涼,還不快趕緊吃飯,老在桌上喋喋不休算什麽?”

  王允被夫人說的有些尷尬,也隻好放棄了繼續說教的意願,招呼著張林開始吃起飯來。

  ......

  為了早日將外甥塞進廷尉署,第二日天剛亮,王允便帶著張林向著楊賜府上而去。

  楊府與袁府稍有不同,雖說同樣是四世三公的世家冠冕,但楊府不像袁府,袁府看似陳設簡單卻又四處皆顯不凡,豪門顯族的貴氣一覽無餘。

  楊府則不同,從某種程度上說,楊府像一個以詩書傳家的書香門第勝過於一個世家高門之族。

  “子師有好些天沒來了!”楊賜看著王允走了進來,便立即起身,走了過來,對著王允笑眯眯地說道:“子師未接任豫州刺史之時,還有空與我等老頭子相伴,而今久不在京中,讓我少了好些樂趣呀!”

  王允上前一步,滿臉皆是歉意,拱手說道:

  “允其實在數日之前便想前來拜訪明公,奈何我因為我外甥的一些瑣事給耽擱了,還請楊公不要怪罪!”

  楊賜輕輕一擺手,不在意地說道:

  “子師受其重托,若不盡心力才會讓我輕視,而今尊信守義,我又豈會怪罪子師。”

  說著歎了口氣,

  “我隻是偶感年老體衰,辦起事來感覺有些力不從心,自覺有負天子重托罷了。”

  王允躬身再拜,接著靠近了楊賜,一本正經地說道:

  “允正是為此事而來,我聽聞天子將廷尉之職托付於明公,隻望明公能清除妄逆整肅朝堂,又聞明公苦於手中無人可用,特此前來。”

  楊賜微微頷首,嘴角上揚,帶著戲虐的表情說道:

  “是你那個外甥吧!我前幾日便從袁隗那個老匹夫口中聽說了,若是你不提,我也會想著朝你要的。”

  王允麵色有些古怪,一時不知如何接話,隻好朝著楊賜再行了一禮。

  楊賜淡笑,將視線從王允身上轉移開,說道:

  “不知寧安今日可至,可否上前一觀?”

  張林於是上前了一步,從王允身後走出,朝著楊賜恭敬一禮,說道:

  “晚輩張寧安,見過太尉!”

  楊賜朝著張林一擺手,很是淡然地笑笑說道:

  “老頭子已經不是大漢太尉了,如今是大漢廷尉,寧安還需記住才是。”

  張林拱手一禮,表示知道了。

  幾人一邊寒暄一邊坐回了榻上。

  “寧安之事我也是聽過許多的,無論是進京之前的,還是進京之後的,為上而謀,本是本分,算不得什麽,倒是寧安能與義真據理力爭,保下曲陽十數萬流民,這真算得上難得了!”

  張林朝著楊賜一拱手,露出了謙遜而不失禮貌的笑容,說道:

  “楊公過譽了,若不是左中郎本就心存仁心,且能聽忠言而善用,不因林位卑言輕而忽視林,林又怎能保住那十數萬生民呢?”

  楊賜微微點頭,比較滿意張林的回答,居功而不自傲,以為人來看,的確算得上是一個好屬下的人選。

  可楊賜並沒有如此輕易的下決定,而是接著問道:

  “如今朝綱混亂,奸臣竊命,豪右閹宦子弟不服法紀,寧安認為我當如何做?”

  張林起身再拜,表情嚴肅地看著楊賜說道:

  “楊公受天子重托,為重塑朝廷綱紀,出任廷尉之職,此乃攸關社稷之重任,林所知皆無所不言。

  廷,平也,故治獄貴平,所判之案當不偏不倚,無論其為一方草民還是閹宦豪右子弟,皆不可優待,有所偏私。

  現今,諸多奸人能屢屢不顧法紀而不受嚴懲,林以為雖有其家中長輩位高權重之故,但仍有法理不明之因,若百姓皆知法,又怎會輕易讓奸人走脫,又怎會讓人輕易偏心一方。

  子產曾鑄刑書於鼎上,使世人皆明法,懂法,知法,所以鄭國強盛一時,晉楚雖強而鄭不亡。

  亂世需用典,若想嚴懲閹宦犯禁之人,私以為需先鑄刑鼎。”

  楊賜笑著點了點頭,可是緊接著又猛地一皺眉頭,很為難地說道:

  “可此事聖人不許,我又該如何?”